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研究了在玉米油精炼工艺中高效保留植物甾醇的精炼工艺条件。采用优化的适度精炼工艺技术和工艺条件,使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甾醇保留率达到90%以上,生产的玉米油甾醇含量达到11 000mg/kg以上。  相似文献   

2.
玉米油是富含植物甾醇的植物油之一。其含有一定量的蜡,影响食用的感官及透明度。本研究以脱色玉米油为原料,采用干法进行蜡酯的脱除,考察脱蜡工艺对蜡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及迁移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脱蜡玉米油的制备工艺。优化结果是:养晶时间62 h、养晶温度3.5 ℃、降温速率1.4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玉米油中蜡含量为34.75 mg/kg,酯态甾醇含量为842.52 mg/100 g,总甾醇含量为1 110.61 mg/100 g。研究结果为生产富含植物甾醇的食用玉米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油中植物甾醇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油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甾醇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玉米油中植物甾醇的组分及各甾醇含量。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检测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通过对玉米油的检测分析可知,常见的15种甾醇均能检测出来,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其次为菜油甾醇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国内主要市售品牌玉米油中主要营养因子的含量,探讨了精炼工艺和储藏时间对玉米油中主要营养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品牌市售玉米油中脂肪酸含量差别较小,而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生育酚含量范围为56.2~98.3 mg/100 g,植物甾醇含量范围为105.8~216.4 mg/100 g;精炼工艺脱臭对玉米油中亚油酸、α-亚麻酸、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有显著降低的效果(P0.05),脱皂能显著降低植物甾醇含量(P0.05),其他工艺均无显著影响(P0.05);精炼后常温储藏6个月后的玉米油中除油酸含量显著降低外,其他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复配添加维生素E和迷迭香提取物对玉米油的氧化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P0.05)。  相似文献   

5.
闫亚鹏  马传国  景璐璐 《中国油脂》2022,47(9):26-29+58
为给玉米油的精准适度精炼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探究兼顾植物甾醇保留的玉米油水化脱胶工艺,以玉米原油为原料,以植物甾醇和磷脂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玉米油水化脱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的水化脱胶条件为脱胶温度58℃、加水量4.38%、脱胶时间55 min,在此条件下脱胶油中的磷脂含量为0.76 mg/g,脱胶率为92.95%,植物甾醇含量为1 239.00 mg/100 g,植物甾醇保留率为83.35%。  相似文献   

6.
对取自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玉米油加工厂的玉米油毛油、待脱臭油和成品油中的氯离子、3-氯丙醇(3-monochloro-1,2-propanediol,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s)含量进行检测,并在实验室明确可控的条件下对玉米毛油进行精炼,检测精炼过程氯离子、3-MCPD酯和GEs含量,与玉米油加工厂实际精炼过程的含量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玉米油精炼过程中氯离子含量变化及其对3-MCPD酯和GEs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检测的所有玉米油样品中均含有氯离子、3-MCPD酯和GEs,其中毛油中氯离子含量最高,为0.628~2.029 mg/kg,毛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分别为0.547~1.083 mg/kg和0.246~0.721 mg/kg;待脱臭玉米油中氯离子含量为0.110~0.374 mg/kg,较毛油中含量明显降低,3-MCPD酯和GEs含量分别为0.933~1.422 mg/kg和0.246~0.432 mg/kg,3-MCPD酯较毛油中含量有所升高,GEs含量变化不明显。脱臭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分别为3.523~4.541 mg/kg和1.501~13.584 mg/kg,较待脱臭油中含量大幅升高,其中一个油样中含量分别增加3.5 倍和32.1 倍,同时该油样中氯离子含量的降幅也最大(0.287 mg/kg)。对实验室精炼过程及工厂精炼过程的玉米油样品检测分析显示,无论是实验室精炼还是工厂实际生产,氯离子含量均随精炼过程逐渐减少,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工序(降幅为76.1%~81.3%);3-MCPD酯和GEs在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及吸附脱色过程的含量变化不大,经脱臭后含量大幅升高,同时伴随脱臭过程氯离子含量的降低,并且氯离子含量降幅越大3-MCPD酯的升幅越高。研究结果明确了玉米油精炼过程氯离子和3-MCPD酯及GEs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待脱臭玉米油中氯离子含量对脱臭油脂中3-MCPD酯和GEs含量的影响,对玉米油精炼乃至其他植物油生产中3-MCPD酯和GEs的风险防范和控制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高、低质量浓度呕吐毒素(DON)含量的玉米毛油为原料,以DON脱除率及残留量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精炼方法对玉米油中DON的脱除效果,并与工厂实际生产效果进行对比。采用优化的脱除工艺条件,高质量浓度DON玉米毛油(1 745.43μg/kg)和低质量浓度DON玉米毛油(456.73μg/kg)在经过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高温蒸馏脱臭后均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DON脱除效果。精炼方法中以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的脱除效果较好。对高质量浓度DON含量的玉米毛油,水化脱胶、碱炼脱酸的DON脱除率可分别达到88.94%和90.07%,脱除后DON含量分别为193.06μg/kg和173.29μg/kg。低质量浓度DON含量玉米毛油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的脱除率可分别达到59.54%和58.23%,脱除后DON含量分别为184.79μg/kg和190.79μg/kg。与工厂实际玉米油精炼脱除效果相比,本实验的DON脱除率有明显提高。研究结果为玉米油精炼工艺条件优化和技术改进提供了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营养玉米油及其关键精炼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玉米油的发展现状,玉米油的营养特性及营养成分,以及在精炼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其中:双温双塔分段脱臭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反式脂肪酸的形成,控制其含量≤0.3%;低温淡碱脱酸与复合吸附剂低温低用量脱色技术,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植物甾醇,控制其含量在10 000 mg/kg以上。  相似文献   

9.
《中外食品工业》2012,(1):45-45
11月8日,中国食用油行业首个国际性联合研究院——“丰益·巴斯夫营养与健康联合研究院”在上海正式成立。研究院将以服务大众健康为目标,重点关注植物甾醇、植物甾醇玉米油对胆固醇、心血管健康影响等营养与健康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将植物甾醇酯与天然维生素E以1∶1比例进行复配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添加到玉米油中,从测定其不同添加量时的过氧化值、茴香胺值、总氧化值和酸价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复配天然抗氧化剂对玉米油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添加200 mg/kg复配抗氧化剂的玉米油抗氧化性和品质较好。在最佳添加量条件下,复配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效果优于BHT、BHA,因此复配抗氧化剂有其明显的优势,可为玉米油贮存过程中添加天然抗氧化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葵花籽油在不同精炼阶段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了葵花籽油在不同精炼阶段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物理精炼的葵花籽油中C18、C18:2、C18:3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别为0.22%±0.03%、2.31%±0.23%和0.03%±0.01%;化学精炼的葵花籽油中分别为0.05%±0.01%、0.69%±0.26%和0.02%±0.01%。在物理精炼末期水蒸汽蒸馏工序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迅速增加。化学精炼的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1%。由于在物理精炼的末期使用了高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比化学精炼高。在物理精炼中为了减少反式脂肪酸的形成应仔细研究水蒸汽蒸馏工序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2.
The contents of total and individual tocopherols of sunflower oil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industri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refining processes were determin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otal and individual tocopherol contents gradually decreased until the end of the refining processes. The average losses of total tocopherol content during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refining processes were found to be 30.2% and 35.5%, respectively. The steam distillation stage of the physical refining process caused greatest overall reduction (average 24.6%) in total tocopherol content. In contrast to the physical refining process, the degumming-neutralizing stage in the chemical refining process caused greatest overall reduction (average 14.7%) in total tocopherol content. An additional average loss of 11.0% occurred during deodorizing in the chemical refining process. In both chemical and physical refining, the bleaching stage caused similar effects. The physical refining process caused higher loss in the total and individual tocopherol content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hemical refining process. The conditions of the refining processes should be carefully evaluated to reduce the loss of tocopherols.  相似文献   

13.
研究低水分分步酶解提取玉米胚芽油工艺实验条件,确定最佳提取参数:料液比为1:0.78,玉米胚芽颗粒大小为105目,纤维素酶添加量为6,936 u/g,蛋白酶添加量为1,670 u/g,纤维素酶酶解时间为4.3小时,蛋白酶酶解时间为2.8小时,总提油率可达98.3%。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玉米胚芽水分含量对其油脂品质的影响。通过调整玉米胚芽中水分含量,提取其中油脂,研究玉米胚芽水分含量变化对其油脂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主要有益微量伴随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胚芽水分含量变化对其油脂脂肪酸组成和甾醇含量基本没有影响,但随着玉米胚芽水分含量提高,其油脂酸值、过氧化值、色泽都会升高,生育酚含量下降,并且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含量变化与玉米胚芽油色泽红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检测小麦胚芽油、大豆油和大蒜油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和含量。方法采用乙醇氢氧化钾-甲基叔丁基醚溶液水浴上皂化,异辛烷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植物甾醇的分析方法。结果植物甾醇各组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相关系数为0.9997~0.9999,平均回收率在96.8%~101.3%,相对标准偏差在0.4~1.0%之间。结论小麦胚芽油、大豆油和大蒜油中植物甾醇主要由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组成,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且小麦胚芽油中植物甾醇的总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玉米胚芽提取及制油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玉米胚芽的特性,提出了玉米胚芽压榨制油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指出玉米胚芽不宜采用膨化工艺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7.
麦醇溶蛋白制备微胶囊化玉米胚芽粉末油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麦醇溶蛋白为微胶囊壁材、玉米胚芽油为芯材,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乳化剂、油/壁材(V/V)的最佳配比;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喷雾干燥工艺适宜的参数来制备玉米胚芽粉末油脂。结果表明,乳化剂、油/壁材的最佳配比为蔗糖酯1.39%,单甘酯0.11%,油/壁材(V/V)10.49%;喷雾干燥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65℃、出风温度70℃、进料温度60℃。玉米胚芽粉末油脂的贮藏性得以改善,麦醇溶蛋白作为微胶囊壁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将不同水分含量(5.03%、9.07%、11.82%、17.97%)的玉米胚在25℃、相对湿度45%条件下储存30 d,将9.07%水分含量的玉米胚在25℃,不同相对湿度(75%、85%、95%)条件下储存30d,取不同储存时间的玉米胚样品检测其水分、粗脂肪及呕吐毒素(DON)含量,并检测玉米胚提取油脂后所得玉米粕和毛油中DON含量,分析储存条件对玉米胚及粕和毛油中DO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存期间,低水分含量(5.03%和9.07%)玉米胚霉变较轻,粗脂肪含量变化较小;高水分含量(11.82%和17.97%)玉米胚霉变程度逐渐加深,粗脂肪含量分别下降1.21、2.74个百分点;不同水分含量玉米胚DON含量为160.9~489.5μg/kg,其粕中DON含量为200.2~340.6μg/kg;相对湿度为75%时,玉米胚品质无明显变化;相对湿度为85%和95%时,玉米胚品质劣变显著,其粗脂肪含量分别降低1.93、3.87个百分点,玉米胚DON含量148.3~484.7μg/kg,其粕中DON含量270.6~439.6μg/kg;不同储存条件下得到玉米油中均未检出DON;玉米胚及粕中DON含量均低于国标1 000μg/kg的限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成品大豆油外观发绿、发暗的情况,测定了大豆油精炼过程中3种色素(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并研究了叶绿素的脱除。结果表明:在现有精炼工艺条件下,叶黄素、β-胡萝卜素可以被完全脱除,当大豆原油的叶绿素含量大于2.0 mg/kg时,叶绿素含量很难降到0.20 mg/kg以下;添加0.075%的活性炭对大豆原油进行脱色可使叶绿素含量不超过0.20 mg/kg。综上,通过目前加工手段及调整加工助剂,基本可以脱除大豆油中的色素。  相似文献   

20.
郭润霞  张喻  谭兴和  王锋  蔡文  胡笑安 《食品与机械》2012,28(2):190-192,195
为探讨橘皮在不同贮藏方式下精油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温州蜜柑皮、椪柑皮和柚皮为原料,分别采用-20℃和-40℃低温冻藏,以及避光、不避光常温干藏4种方式贮藏橘皮,并定期测定橘皮中精油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柑橘皮中精油含量不同;贮藏期间,3种橘皮精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温州蜜柑皮和椪柑皮-40℃低温冻藏,柚皮避光和不避光常温干藏,均能较好地保留其中精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