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把食与竹联系在一起:“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梁代诗人吴均在《山中杂诗》中更直接了当:“绿竹可充食”世间美食多与竹结缘.竹的嫩苗笋是“素食第一品”;还有那竹汁、竹酒、竹蜜、竹味茶、竹米、竹鼠、竹虫,哪样不是美食?借竹器烹制而成的馔(饮食)更是遍神州。  相似文献   

2.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把食与竹联系在一起:“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梁代诗人吴均在《山中杂诗》中更直接了当:“绿竹可充食”。世间美食多与竹结缘:竹的嫩苗笋是“素食第一品”;还有那竹汁、竹酒、竹蜜、竹味茶、竹米、竹鼠、竹虫,哪样不是美食  相似文献   

3.
瑞丽竹米香     
中国竹乡在云南,云南竹乡在瑞丽。在这里,炊烟围着翠竹袅绕,翠竹伴着牛羊歌唱。瑞丽的傣家人爱竹是闻名遐迩的。走进傣家村寨,就仿佛是掉进了清碧秀丽的竹的海洋。在被幽篁环抱的竹楼里,少女被竹帘掩藏,男孩倚着竹栏嘻笑;家家的竹火明亮,户户的竹凳透凉。在瑞丽,人和竹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世界。繁茂的竹,昭示着大自然无私的恩赐。拥着竹、做着梦的傣家人,对竹的开发利用又串成民族智慧的瑰丽篇章。内地人吃竹笋是寻常之事,可傣家人却吃竹米。竹米你听说过吗?每年九、十月;司,秋收正忙的时候,成天嗡嗡叫个不停的草蜂儿在巴…  相似文献   

4.
    
我们中国人好吃竹笋。《诗·大雅·韩奕》:“其簌维何,维笋及蒲。”可见自古以来,就视竹笋为上好的蔬菜。唐朝还有专员管理植竹,《唐书·百官志》:“司竹监掌植竹苇,岁以笋供尚食。”到了宋朝的苏东坡,初到黄州立刻就吟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后来传诵一时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相似文献   

5.
王刘刘 《美食》2005,(1):22-22
竹笋一般生长在江南的山坡上。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我国食用竹笋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有素食第一品之誉。宋代的赞宁和尚就有《笋谱》一书,记载着竹的栽培和笋的加工、烹饪等方法。许多人与笋结下了笔墨情缘。苏东坡不仅爱竹如痴如醉,食笋也是一大嗜好。一次他路过于潜县,看到迷人的竹林即兴赋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相似文献   

6.
袁康 《美食》2005,(3):25-25
一场春雨遍洒江南大地后,竹笋便破土而出。春笋以其特有的清香和鲜味,博得人们的喜爱。我国竹笋品种繁多,尤以长江流域的浙、闽、赣、湘等省为最。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苏东坡对竹更为钟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竹,自然就有笋吃。陆游在《食江西笋》中吟道;“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  相似文献   

7.
一大凡读过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人,都不会忘记先生为故事的主人公安排的生活环境──“咸亨酒店”。“咸亨酒店”,一个典型的浙江乡镇小酒馆,是那个时代为“下等人”开设的“酒吧”。这种酒店说来历史悠久,在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就有了记载:“多为竹棚布幕.谓之打碗,遂言只一杯也。却不甚尊贵.非高人所往。”孔乙己为何堕落到去他本不该去的地方,可以不必细究.在此,还是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为我们展示的近代绍兴民俗风情画吧:一群戴着破毡帽的劳苦大众,聚集在“咸亨酒店”里,喝着用土碗装的“绍兴酒”,嚼着用手抓起…  相似文献   

8.
《新食品》2014,(5):119-119
近日,在微信上看到一则转自《大河报》的文章,题为“2013年,郑州1/3烟酒店倒闭”,不仅心头一紧:曾因高度密集的烟酒店(约2万多家),而被业界称为“烟酒店聚集阵地”的郑州,仅一年时间就倒闭了6000多家。许多店主,甚至发出了:“不转型就转让,不转型就转行”的悲叹。  相似文献   

9.
与西方工业性制饼不同的是,中国可称得上是一个手工制饼的大国。“饼”,古称烤熟或蒸熟的面食。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饮食》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可见,“饼”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饼》认为:“《说苑》叙战国事。则饼盖起于七国之时也。”此说应该是有道理的,《墨子·耕柱》篇就有:“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但不知道所作是否就是烧饼?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我国竹产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充分发挥竹产业发达地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竹产业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实施竹产品名牌战略步伐,中国竹产业协会于近期出台了《中国竹产业协会命名授牌活动管理办法Ⅸ下简称《办法》,决定在全国开展“中国特色竹乡”、“中国特色竹业基地”、“中国竹业龙头企业”、“中国竹产业协会推荐竹产品”等命名授牌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一、笔的命名、分类和组成综合《笔》pen,据我国历史记载,我国很早有了能“染墨成字”的工具。秦统一六国后才采用“笔”作为这种工具的代名词。《说文释例》卷十九《聿部》“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把“竹、聿”合成为笔。我国文字改革以后“?”简化为“笔”,把“竹、毛”合成为笔。现今《辞海》把笔解  相似文献   

12.
素食也疯狂     
如果,你因为听说身边有人在食素而大惊小怪,那么,我要说,你落伍啦!如今,吃素已不再是出于宗教的禁忌和约束。“吃斋”不念佛,是新素食主义的特点。在新素食主义者看来,素食与环保、动物保护一样,代表着一种“不受污染”的文化品位和现代意识。其实,我国早在古代就有吃素的倡导者。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是个素食者,子曰:“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李渔也在《闲情偶寄》里说道:“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渐近自然也。”大量的科学试验已证明,植物中的大量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号称“竹的故乡”,是世界公认的竹类植物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竹类品种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全球的竹子有600多个品种,仅我国即占300多种,并且分布广泛。就拿我们四川来说吧,不仅有竹类品种200种和竹林面积300万亩,而且有绿涛万顷的蜀南竹海,有竹林掩映村庄点缀出来的迷人的川西坝子田园风光,还有神奇的竹王传说和古老的竹崇拜风俗。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在《诗经》中留下了“绿竹青青”、“绿竹猗猗”的赞竹诗句。竹为清雅高洁之物,自古人们把它和梅、兰、菊并提誉为“四君子”;它四季清翠,虚心劲节,历来深得文人…  相似文献   

14.
丁香     
读《四川烹饪》2005年第3期“卤水中的丁香和八角”一文,内云:“丁香这种东西在烹调中很少用来做菜,即使有,也没有可以口碑传诵的经典作品。”此说有失偏颇,殊不知宁夏就有一道名菜,叫“丁香肘子”。这道菜就是以猪肘为原料,加入了丁香等调料,经煮、蒸而成。此菜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软烂适口,丁香味突出。  相似文献   

15.
《餐饮世界》2013,(12):77-79
“竹,竹,披山,连谷。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这是唐代诗人张南史的《竹》诗。竹园集娇美与强韧为一体,格外受到国人的偏爱。在陕西,有一家名为“竹园村”的火锅企业,可以说妇孺皆知,受到千万食客近20年的追随。  相似文献   

16.
三食考续四     
名称溯源,《新华字典》只说它是“古代一种面食”,而不指明到底是哪一种。这是很慎重的做法。《辞源》论“即汤饼”,引欧阳修和陆游的说法,以及更早些的《齐民要术》说法,伊然有根有据。不过汤饼也有多种,欧公陆公俱未点明,我们只好猜想。《齐民要术》说的却像是揪面皮。问题就出在这里,容我细说之。面粉的面字,《说文解字》云:“麦末也。”末就是粉末。末音很容易转为。《齐民要术》已经把细微的粉尘叫作勃了。历时千年之后,清代的段玉裁还听见民间把面粉叫作面勃,见《说文解字》的段注。其实这个勃就是麦末的末,只是读音变成…  相似文献   

17.
胸有成竹,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篑笃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与竹有关的成语还有翠竹黄花、竹报平安、松茂竹苞、芒鞋竹笠等。  相似文献   

18.
馋出学问来     
梁实秋学问渊博,又是美食家,不过他也有弄不明白的时候。他在《熘黄菜》中说:“北京人常避讳说蛋字,因为它不雅,我也不知为什么不雅。‘不樨’、‘芙蓉’、‘鸡子儿’都是代用词”。1994年7月,我偶然在书店里见到《读书》月刊当年第6期6期有一篇《味外酸咸》的文章,文中有京人避讳说“蛋”的答案——北方因为太监  相似文献   

19.
杨梅小档案     
苏兴 《饮食科学》2004,(6):27-27
宋代黄庭坚有咏《梅》诗:“带叶连枝摘未残,依依茶坞竹离间,相如病渴应须此,莫与文君蹙远山。”可见其色泽之艳丽了。“折来鹤顶红犹湿,剜却龙晴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这是明朝徐阶为杨梅留下的动人诗句。  相似文献   

20.
悦读     
《中国烹饪》2010,(12):125-125
《考吃》作者:朱伟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虽然被再版多次,但本书也曾经被一些出版社拒绝出版,盖因其引文太多,对于不习惯阅读古文的现代人来说,读起来颇为吃力。与其他美食类书籍相比,《考吃》最大的特色在于一个“考”字,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考据类书籍。正如同著名美食作家沈宏非评价此书说,“若不是昏暗的广州古籍书店里的那一排挤满了线装书的书架上偶然买到了《考吃》,就不会有后来的“写食主义”,那就像做莱没有了盐。而任何人以任何文字任何冈格写中国饮食如果不参考《考吃魏就像明明有盐却忘了放。”所以我们不妨将此书视为一个美食编辑、美食工作者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