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的建筑—北京兴涛会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算深入却一直未曾中断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现象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就是在中国建筑传统中,对于我们今天称之为“建筑”与“城市”的两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区分,而这恰恰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干中国的传统来说,城市(如紫禁城、北京城)不过是放大的建筑,而建筑(如四合院)却可是缩小的城市。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的“城市”与“建筑”具有平面与空间布局的同构特征。可能并不恰当:我把这种“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称作“城市”与“建筑”的复合性。 中国建筑的另外的特点上一在于它的特别简化单一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设计》2013,(12):138-139
“针脚”这个方案,尝试将历史遗留的两个概念整合起来,植物与动物将不仅仅只是建筑的附属.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结构真正与我们的城市建筑融为一体。这个项目使得我们深思:人类进化之地已完全被建筑殖民(将建筑看作被人类开发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陈美华 《建筑》1999,(5):20-21
对“建筑之乡”,人们并不陌生。“建筑之乡”一说,在我国民间已有悠久的历史,如同“教育之乡”、“百工之乡”、“鱼米之乡”,等等。而这里所说的“建筑之乡”,在本行业有着明确的概念,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各省命名的七个县(市)。这些“建筑之乡”都基本具备4个条件:1.具有较长的建筑业发展历史;2.建筑业已成为本县(市)的重要支柱产业;3.建筑业从业人数较多;4.施工能力形成较大规模。“建筑之乡”的蓬勃发展是行业内所共知的。然而,当人们走近许多“建筑之乡”,就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建筑之乡”的建筑有何特色?这是…  相似文献   

4.
“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中的“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指的是一种建筑类型(“文化类”).后者可以看成是一系列条理化、符号化的“行为模式”。“文化与建筑”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确实很难。因此.只能通过说“文”解“化”简单地阐述笔者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建筑”和“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智能蛋”     
香港科建国际有限公司“Cybertecture”设计概念创始人,设计师詹姆斯·洛受开发商(Wadhwa Developers)委托在印度孟买设计一座与其它建筑完全不同的建筑。这座32000m。的蛋型建筑是一个13层的办公楼,包括建筑,环境,智能系统和新工程的设计.这一设计在这个城市创造出一个令人称奇的地标建筑。  相似文献   

6.
跨世纪城市建筑理念之一:从轴线(对称)到“院套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建筑理念意味着从城市角度考虑建筑,城市与建筑具有同构的关系(图1),城市建筑理念拓展了单纯的建筑单体概念,以此为前提,可以讨论一系列中国城市建筑的现状及未来取向,本文以北京城市建筑为例,疏理出从轴线(对称)到“院套院”这一脉络,作为跨世纪的中国城市建筑的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7.
单军  张悦  陈宇琳 《新建筑》2008,(1):48-53
“电影北京”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的课题之一,通过对电影与建筑和城市之间关联的探讨,分别以“建筑的社会性”和“建筑的艺术性”为侧重点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并基于第一阶段教学评图的反馈,以“电影北京(2)”的两个习作为例展开分析,既是从电影出发对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的一次探索,也是从建筑与城市的视角对电影的一次学习。  相似文献   

8.
杜娟 《城市建筑》2014,(6):37-37
本文首先提出了“建筑的建筑”、“城市的建筑”两个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当前城市建筑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从而提出与城市环境协调统一的建筑设计方法,明确了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相关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从梦想到现实 如果把一个城市比作人体,城市的大街小巷、沟渠井盖、建筑电杆、垃圾箱、电话亭就可以看作是组成人体的各个器官、细胞。在如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里,精确定位到某一个区、某一街巷、某一个井盖,你也许觉得是天方夜谭。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我们身处的城市清晰却模糊着,如同那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0.
孙国凤 《砖瓦》2014,(5):60-62
“e4”建筑概念:“e4”建筑是指可持续发展建筑必须具备的四项属性,分别用词首为“e”的4个关键性英文单词来表示,即:能源(energy)、生态(ecology)、经济(economy)和情感(emotion)。其中最后一项(emotion)含有基本生活质量的意思。“e4”建筑的新概念是由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烧结砖瓦产品制造集团--奥地利的维也纳山(Wienerberger)公司首先提出的。 维纳博艮集团公司(Wienerberger,维也纳)与一位具有挑战理念的投资者合作,在维也纳茨韦特尔(Zwettl)建造了第一座e4砖砌住宅2020。目前,现代砖砌技术已能够满足未来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要求。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柯布西埃曾指出每所学院或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都市单位,一个绿色城市。路易斯·康认为学校的基本原型可推至一棵大树下老师给学生的授业。这两位分别站在现代主义起始点与终点的建筑先哲,指明了校园建筑设计的两个基本理念:一是校园建筑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的反映,也即是对“教授”行为发生的建筑阐释;二是校园建筑是一个半独立的小型城市、小型社会。本期主题为“新校园建筑”。在主题栏目里,马清运先生的“西方教育思想及校园建筑”一文即从上述两个基本理念入手,回溯了西方校园建筑的发展,寻找新校园建筑的历史源流:从僧侣修道院…  相似文献   

12.
范凌 《建筑师》2009,(3):18-20
对于建造方法、建造逻辑、材料性能等问题的关注是把建造作为建筑设计在当下的最核心问题.以”建造”作为工具对国内建筑实践现在遭遇的普遍困境进行批判和回应。这一方式是在某种程度上重构国内普遍缺失的建筑学的现代(modern)观念[虽然并不一定产生现代主义建筑(modernist architecture)]。即把当代中国的批判性建筑实践(或者也可称为“实验建筑”)视为一个延迟的文化意识、态度和策略,从而通过把现代延伸.获得迎对当代图像消费和商业化现实的批判动力。本文尝试从材料、性能和意义上打开“物质性”话题的三个切面,分别是:a)幕墙-装饰-模糊;b)墙纸-图案-政策:C)塑料-塑性-专利。  相似文献   

13.
《中外建筑》2009,(5):1-1
一个正经历速变、巨变、核变的当代中国城市,建筑艺术所要表现的究竟是什么?所能承载的到底是什么?在城市决策者(市长)、城市设计者(规划师与建筑师)和城市消费者(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眼中,这一涉及城市文脉、风格、形态、规模、尺度、色彩的大课题,无一例外地,逃不开一个建筑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式”。  相似文献   

14.
徐璐  吴洪德  庄慎 《新建筑》2023,(1):40-43
<正>20世纪60年代,黑川纪章、菊竹清训等日本建筑师以战后复兴中的日本都市为对象展开了一系列概念研究,提出了“新陈代谢”(metabolism)的概念。它将城市看作一种在预先规划的稳定状态中逐渐更新的动态过程,“大”(major)的永久构筑相对稳定,而依附于其上的“小”(minor)的功能单元常换常新[1]。这场英雄式运动的一个意外贡献在于,它暗含了发展两种不同的建筑学认识的可能:以社会生产性的线性扩张为特征的第一种建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与建筑的联系可以是形似(相似的形式结构),也可以是神似(相似的概念或情感的表达)。文章将讨论约翰·海杜克的诗与他设计的建筑的关系,旨在证实海杜克运用了这两种媒介在表达了“弦外之音”的同时,事实上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这些手法虽然表达神的原理是相同的,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形似。文章讨论海杜克的两首诗歌与一个建筑作品的关系。两首诗歌是:德松维夫人和奥斯陆室。建筑作品是墙宅之二。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与建筑不该是遗憾的艺术王明贤(一)城市与建筑是一个社会当下文化、经济和科技状况的真实写照。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他还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阅读中国...  相似文献   

17.
<正>亚历山大认为医治城市病的良方是提升城市的完整性。他提出“中心”(center)和生命度(degree of life)的概念,是这样说的,“从大自然以至建筑物的任何一个部分,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心”(也叫“连结体”coherent entities),它们互相包藏,互相重叠(这明显是《城市不是一棵树》的思路,见“高质量城市(上)”)。这些中心会有不同的生命度(反映不同的完整性),来自它和其他中心(可以在它周围、可以在它内部、也可以包含着它)的合作。一个中心的生命度直接依赖与它相连的其他中心的生命度。  相似文献   

18.
朱渊 《建筑师》2012,(5):12-17
随着城市与建筑之间边界的模糊,整体性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策略在城市或建筑的实践中逐渐以各种启示性的概念与途径加以诠释。基于”地图术”理念的“毯式建筑”(Mat—Building)当代实践,以一种超越建筑的理念承载当代城市网络化特性的重新整合与理念延伸,成为一种广义的当代“城市化建筑”模型。该模型基于“建筑”特性,延展于”城市”区域的认知.成为具有双重属性的发展模型。全文从信息分析工具、信息处理途径、即时互动、动态平衡以及重组特质各方面,阐述”毯式建筑”分析与设计策略的特质所在。希望该系统将在现今与未来的城市或建筑设计中,协同一系列反思与实践成为更具启示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模型,为城市与建筑整体设计提供具有多维交叉的实证平台。  相似文献   

19.
当代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式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绿色”“生态”的概念已经成为当今建筑设计与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和趋势。这不仅预示着建筑技术与设计手法的某种转变,更表明了一种新文化的确立与观念的更新。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何正确理解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成为管理者、设计者和使用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1 绿色生态建筑评价的发展阶段“绿色生态建筑”就其本质而言,离不开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1)与自然环境友好;(2)令使用者健康、舒适。因此可以看出,绿色生态建筑并不是当代人的新发明,而是从…  相似文献   

20.
基于并针对传统建筑学,报告提出了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从“0”开始的认识论起点,发生之首要前提,首创之关键问题:解密了“建筑”一词内涵系统与外延范畴;揭示了建筑(物)的绝对本质BZI和根本特征TZ一一建筑本体根本矛盾之特殊性;定义了“建筑”(物)及“建筑艺术”,否定了“建筑是艺术”;发现总结了建筑(物)三大规律与法则GF123;剖破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一元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等问题:推出了“形式链”概念与“形式主义相对性”原理;论证了建筑(物)与城市“同一性”,指出无建筑(物)便无今日之城市,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