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丹 《中外建筑》2004,(4):63-65
本文通过对象征以及象征文化的界定,阐述了象征文化产生的原因,并从徽州民居的聚落布局、单体布局、装饰和建筑附件三个方面阐述了徽州民居的象征文化.  相似文献   

2.
山清水秀的徽州地区,是我生长的土地。零散不一的村落集镇,独特韵味的民居风格,精致细腻的雕栏画栋,总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为的村镇布局和建筑空间,如曲径、连墙、天井等等,与大自然的水光山色连城一片。古徽州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在功能和美学上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在建筑的布局上,能迎合屋主使用要求的需要而灵活变化;构成建筑的形象材料、结构构造和色彩装饰独具地方特色;本文希望通过结合对徽州古聚落的建筑规划布局的形态阐述,简述作者对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原始崇拜、宗祖崇拜和宗教崇拜三种文化类型为基础,对东南亚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意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展示了不同文化形态下东南亚民居聚落的空间图式和聚落建成环境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东南亚传统民居聚落的文化特性,总结了其理想化、秩序化、领域化和符号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陇蜀古道沿线的陇南市徽县郇家村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水系的徽成盆地,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其聚落和传统建筑体现出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性特征。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测绘,通过对郇家村聚落与民居建筑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营建技术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探讨陇蜀古道沿线传统河谷聚落与民居建筑的营建技艺,以及与地域自然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以期对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豫北地区安阳、新乡两地的六个代表性的传统山地民居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影像图、无人机采集的影像及建筑学测绘所获取的数据资料,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结构、院落朝向、院落布局与建筑形制等方面出发,对豫北山地传统民居聚落及建筑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在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豫北地区山地民居聚落的形态演变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冯维波 《华中建筑》2014,(1):150-153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7.
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征,对村落空间的秩序及其精神内涵作了一定的解读,指出传统聚落的空间处理和营建体现了古人追求自然和创造舒适生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付艳  牛丽娜  虞志淳 《华中建筑》2010,28(4):152-154
传统关中民居聚落在漫长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安全防卫体系,并影响到其街巷尺度、建筑形态及居住行为方式,也引申出邻里交往休闲空间——槐院。村落围墙与民居院墙的双重围合,产生了独特的民居文化,空间的安全性不仅是物质保障,还是心理的慰藉与人文的关怀。这些对当今的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申英畅  汤莉 《中外建筑》2021,(4):140-144
受凤凰军事防御体系和苗疆文化的共同影响,湘西传统聚落的设计营建体现了较强的聚落防御特点.本文以凤凰县拉毫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其选址规划、村落布局、建筑特色和精神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拉毫村在实体防御设计上采用了“自然防御—寨墙外围防御—村内防御—民居防御”的防御体系,精神防御设计体现在其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喀什高台民居是典型的维吾尔族传统聚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该文从高台民居的建筑斑块和道路廊道两方面分析了高台民居空间格局特征。结果发现,建筑斑块面积和形状特征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而密度分布特征则与聚落内清真寺分布有关;道路廊道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活动等高线理论一致,揭示了高台民居道路系统形成过程中隐藏的修建逻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已经不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模仿,而是逐渐转向对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的借鉴。本文试图深入发掘川东民居的地方性营建特色,通过从整体聚落组织到个体空间形态的梳理,探讨川东民居是如何由"形态"向"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立足于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角度,从石桥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单体建筑的设计手法及建筑材料的巧妙使用等方面,研究石桥村传统土楼民居所具有的良好生态居住效果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在山西省阳泉市,广袤的太行山区分布着众多保存完好、极具研究价值的传统聚落,承载着独特鲜明的建筑文化,平定宋家庄就是典型一例。通过对其区位特征和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对其聚落形态特征与民居形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聚落形态特征包括:选址择水而居,负阴抱阳;布局沿古河道条状分布,呈“丫”字形;“枝蔓式”街巷组织,主次有序。在民居形态特征方面,建筑形制以砖石锢窑为主,院落多为两进或三进的四合院,横向并置或纵向串联,呈现山地窄院形制,艺术形态表现丰富。宋家庄村的聚落与民居形态均体现出与当地环境的完美融合,是对人文历史的绝佳诠释,为我国传统聚落体系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徽州传统聚落的景观空间和景观节点要素,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庭院景观、街巷景观、公共空间景观、植物景观、水系景观、建筑及小品景观六个要素的分析,概括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征,提出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品质提升的策略,以期为徽州传统聚落景观深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内传统聚落及民居的研究已经走向区划,整体宏观上的区划和典型文化圈层的划分已经趋于成熟,边缘文化圈层和文化交融地区的亚区细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对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进行全域调查,从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四个层次选取文化因子,构建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区划的指标体系及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研究样本数据型指标的量化分析,确定了聚落形态和民居型制作为主导因子,并对主导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数据型指标的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指标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将海南岛划分为两个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和10个文化亚区。将传统的因子定性分析与量化的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力图使分区结果更客观、更准确,这是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划方法的一种新尝试、新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影响福州地区传统聚落民居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分析,阐述福州聚落民居演化过程,结合永泰温泉度假村的设计尝试,从文化特质、空间形态、材料技术、景观层面传承地域文化精神,形成整体的地域主义的建筑观。  相似文献   

18.
李军环  夏勇  张燕 《建筑与文化》2016,(11):214-216
色尔古藏寨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条件下产生,其建造具有明显的防御保卫的特点,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建筑的典例。文章基于防御性聚落民居的类型框架,从聚落外部空间、聚落内部结构、建筑单体空间三个层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试图对色尔古藏寨的防御性进行分析归纳,以期深入挖掘其防御性建筑内涵和文化特征,并为当代建筑规划设计考虑的安全因素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1月6日~11月9日,第25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以"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为主题,希望根植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面向生活现实需求,探索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的当代创新路径。以"传统民居与聚落""现代技术与民居营造""乡村规划与传统村落""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为四条主要线索,根据会议发言、论文和相关背景文献对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与解读,并结合当下乡村发展问题,探讨我国多元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研究现状,最后对民居学术研究深化拓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传统聚落的形成不仅受到了思想、伦理、宗教、习俗的影响,也受到了自然、经济、政治的影响。聚落保留下了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特征,包括聚落布局、传统工艺、民居结构等。传统聚落在不同的山水、地形、气候这些条件的影响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是每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都是传统聚落的价值体现,部分传统聚落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作用,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体现。通过传统聚落究其价值梳理,探寻古徽州传统村落价值,可以更好的延续传统聚落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传统聚落的功能,促进对其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