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充分认识建筑物防火、防烟分区在垂直方向上的重要性,提出垂直防火、防烟分区和水平防火、防烟分区的提法和划分原则,分析垂直防火、防烟分区的主要内容和一些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以规范对建筑物不同部位的防火防烟分区分隔构件耐火性能指标要求的比较 ,以及现行防火防烟分隔的常用措施的对比 ,对新型高强单片铯钾防火玻璃在民用建筑内用作防火防烟分隔构件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培成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4):380-381,387
针对某陈列馆存在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划分困难,敞开疏散楼梯安全性差等问题,提出在建筑内设置防火隔离带划分防火分区,采用逻辑防烟分区划分防烟分区、将敞开楼梯改设为封闭楼梯间的解决方法,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风空调系统中的防火防烟阀──大力开发应用烟气控制技术将推动阀门设计更新换代防火防烟阀的用途和功能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阶段,防火阀的执行机构采用易熔合金片,第二阶段,防火防烟阀的动作实现了由探测器和其它遥控信号控制;第三阶段,利用防火防烟阀的功能,通...  相似文献   

5.
火灾发生时如何及时排除烟气,保障高层民用建筑内部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有利于扑救火灾,正确合理地设计防烟、排烟设施起着重要作用。一、防烟分区的合理划分防烟分区主要用挡烟垂壁或档烟梁等设施来划分,目的在于防止烟气扩散,满足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及扑救需要。(一)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且面积不宜过大。如果防烟分区跨越了防火分区,则形成防火分区的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阀必须具有隔烟性能,而且要与感烟报警系统联锁,而实际上这些设备难以达到此要求。从实际排烟效果看,防烟分区面积划分得越小则排烟效果越好。然而,在…  相似文献   

6.
唐杨 《今日消防》2023,(2):86-88
火灾初期是火灾救援的关键阶段,应当选择适宜的防火设施,提升建筑物整体的防火防烟水平,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核心利益。就目前来看,防火门是建筑工程防火设计的重要设施,能够辅助火灾初期防烟工作的高效开展。基于此,以防火防烟设计的具体内容为切入点,分析火灾初期的烟气特征以及防火设计的重要性,进而探讨防火门在火灾初期中的防烟作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邵志祥 《中国消防》2009,(11):46-48
对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局部修订条文,结合工作实践,指出了目前设计存在的问题,对高层民用建筑和人防地下室工程中地下室与地上层共用防烟楼梯间防烟设计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鉴于《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修编过程中,对主厂房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和疏散距离存在不同认识,本文从防火设计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水电工程的特殊性,同时采用性能化设计数模理论,确定了规范中防火分区、防烟分区面积,以及疏散通道长度的依据,探讨了水电工程的特点,为特殊工程防火设计规范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防火 (防烟 )卷帘对控制器的要求 ,FJK- ZB型防火卷帘控制器可对目前国内使用的所有防火卷帘启动电机进行控制 ,以实现防火卷帘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1概述钢质防火防烟卷帘(复合型)又称GFYJ-300300-FY3-Cz-D-80钢质防火、防烟卷帘(见图1)由主帘板和辅助帘板一次性压制而成,中间填有硅酸铝纤维毯,具有良好的阻燃隔热作用,大大减少背火面的热辐射。性能优越,并可省去水幕系统保护,能起到一级防火分区的隔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大空间火灾试验厅内采用沙发作为火源,研究了烟气层的发展过程,并将得出的烟气层温度、烟气层下降曲线与油池火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的火源条件下,烟气的温升曲线和烟气层下降曲线是不同的,对于稳定的油池火,烟气层下降曲线是光滑的,对于非稳定火源,烟气层下降曲线存在跳变现象;烟气层厚度较小时,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大小对烟气层的温度、烟气层的下降速率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变热释放速率情况下的烟气充填,可以采用对热释放速率的分段近似来进行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2.
借助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某盾构城市地下道路火灾工况下,火源与排烟竖井的相对位置对重点排烟效果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向排烟模式在一定的排烟量条件下,火源位置距离排烟竖井越近,排烟效果越好.当火源位于两个排烟竖井之间且偏向其中某一个竖井位置时,在排烟量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仅开启离火源位置较近的竖井风机...  相似文献   

13.
采用理论和FDS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地下步行通道发生火灾(1.5 MW)时,半横向排烟和纵向排烟对地下步行通道内火灾烟气蔓延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在排烟量相等、送风量不等的条件下,除火源正上方温度超过60 ℃外,半横向排烟模式下火灾参数未达到临界值,有利于行人向火源两侧逃生;纵向排烟模式将火灾参数均控制在临界指标以内,大部分烟气被控制在火源下风侧,有利于行人向上风侧逃生。地下步行通道火灾时,从人员逃生效率以及消防人员应急救援便捷性的角度出发,宜采用半横向排烟模式;从行人受危险因素不确定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宜采用纵向排烟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利用FDS数值模拟大空间烟气流动情况,探讨大空间火灾烟气控制系统性能化设计中的影响因素.针对设计火灾荷栽、火源位僵、大空间的形状系数和大空间体积对烟气层高度和烟气温度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对大空间火灾烟气控制系统的性能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开发了一种全尺寸防火门防烟性能测试装置,并建立了一套测试程序,来研究不同压力差和温度下防火门的烟气泄漏速率。选取目前市面上典型结构的单扇与双扇钢质防火门,测试其防烟性能,发现典型钢质防火门在不同温度及压差下均有较大泄漏率,其防烟性能较差,无法有效阻挡火灾烟气。选取同尺寸防火门,对其加装三角形空心防烟密封条并进行防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防烟密封条能有效减小门扇与门框间隙,从而减小防火门烟气泄漏率,提升其防烟性能;门扇数量对不同试验温度下防烟密封条的密封效果有一定影响,单扇门在加装三角形空心防烟密封条后防烟性能提升更多,且单扇防火门加装密封条后中等温度下的防烟性能提升幅度更大,而双扇防火门加装密封条后环境温度下的防烟性能提升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单室墙角火火灾壁面烟熏痕迹特征,采用1/3尺寸火灾试验还原单室墙角火火灾,测定壁面不同点的温度及烟气蔓延速度,研究火源在不同位置时的壁面烟熏痕迹特征;利用PyroSim软件模拟烟气蔓延过程。结果表明:火源位于房间中间时,在屋顶呈现圆形痕迹;火源在墙角时,两边侧墙和墙角顶部形成明显烟熏痕迹;墙角火在墙角位置的温度和烟气蔓延速度高于房间中间起火;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试验结果可为调查墙角火火灾提供理论及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4种标准试验火开展缩尺度试验火烟气特性实验,研究试验火烟气特性在其尺度逐渐缩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火灾烟气减光系数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货架火灾探测器、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对各尺度试验火的报警响应特性。给出适用于高灵敏火灾探测器检测和评价的缩尺度试验火做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大断面公路盾构隧道火灾烟气控制工程实际,为了优化设计公路隧道集中排烟模式下排烟阀结构参数,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构建了隧道数值模型,并根据公路隧道的通行车辆种类、火灾类型和火灾规模,选择了隧道火灾典型场景,设计了集中排烟模式下单向及双向排烟时相应的火灾工况,通过提取隧道顶隔板下方温度场、行车道2 m高处能见度以及排烟阀流速等数据,分析了双向排烟时特定排烟阀面积下不同排烟阀结构形状对隧道火灾排烟效果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单向排烟方式下不同排烟阀面积时的隧道火灾排烟效果。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隧道集中排烟模式下合理的排烟阀面积、排烟阀结构形状等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9.
利用尺寸为38m(长)×21m(宽)×5.4m(高)的真实商业建筑火灾场景,使用3.0 MW真实柴油池火火源,研究排烟口与挡烟垂壁组合控制烟气时挡烟垂壁高度、排烟口位置和朝向等因素对烟气控制效果的影响。在火灾规模、排烟量和排烟系统启动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挡烟垂壁的高度是影响烟气控制效果的关键因素。排烟口距火源越近烟气控制效果越好。排烟口的朝向对烟气控制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Fire detection systems located in aircraft cargo compartments are currently based only on smoke detectors. They generate about 200 false alarms per year for US registered aircraft. The number of false alarms is growing as more planes are outfitted with smoke detectors and air travel expands. Moreover, the survivability of an aircraft in a fire scenario depends o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the fire. A fire detection system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carbon monoxide, carbon dioxide, and smok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ates of rise of smoke and either carbon monoxide o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provides a potential fire alarm algorithm to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of aircraft smoke detectors, and to reduce the time to alarm. The fire detection system with the alarm algorithm detected fires that were not alarmed by smoke sensors, and alarmed in shorter times than smoke sensors operating a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