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直径扩底桩的静载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静载试验过程的桩顶沉降和桩身轴力实测数据研究大直径扩底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并利用有限元法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大直径扩底桩的桩端承担的荷载较大,桩身越长,极限侧阻力越大。  相似文献   

2.
简介大直径挖孔扩底桩在南京地区变电站建筑中的布置方式和桩端持力层的选择.阐述大直径挖孔扩底桩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桩水平承载力、桩垂直承载力、桩顶弯矩、桩身轴压比、桩身配筋、桩的沉降等的计算及桩护壁设计.总结分析了大直径挖孔扩底桩的构造要求、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风电扩底钻孔灌注桩的承载特性,结合陕北定边某风电场试桩过程,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等级的不断增加,同一水平断面处桩身轴力逐渐增加,在同一荷载等级的情况下,随着桩入土深度的增加,桩身轴力由上到下逐步减小;施加荷载的过程中,桩侧阻力随着桩入土深度的增加而略微减小,随着荷载等级的增加,同一水平断面处,桩侧阻力逐级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值。  相似文献   

4.
长螺旋扩底桩作为一种新桩型,目前水平承载力设计通常按等直径灌注桩考虑,其桩身螺纹以及扩大头对桩身受力变形的影响尚未可知。为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长螺旋扩底桩桩-土相互作用的规律,分别对长螺旋扩底桩、扩底桩、直桩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长螺旋扩底桩桩身受力变形与直桩有一定差异,其地基反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随位移增加呈幂函数衰减;m法计算直桩比较合理,但用于计算长螺旋扩底桩有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5.
基于二维离散元软件PFC2D模拟多级旋扩桩在单桩竖向受荷条件下的静载试验,揭示多级旋扩桩的承载特性以及桩-土相互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加载过程中,随着荷载的增大,上部桩身侧摩阻力、桩身扩径段阻力、桩端阻力是依次发挥承载能力作用的;②在加载过程中,当荷载较小时,荷载主要由桩身侧摩阻力承担,随着荷载逐步增大,桩身扩径段分担荷载的比例快速增大,当荷载继续增大,荷载增加的部分主要由桩端阻力承担,此时桩端阻力分担荷载的比例快速增大;③在加载过程中,随着荷载的增大,桩周土体的孔隙率、土颗粒之间的配位数、土体水平向应力、土体竖直向应力,以及桩周土颗粒的位移均呈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结合江苏某海上风电大直径钢管桩抗拔静载荷试验,对两根试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位移—时间曲线、桩身轴力及桩身单位侧摩阻力分布曲线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海上风电大直径钢管桩的抗拔受力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所得结论对该区域海上风电大直径钢管桩抗拔设计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大直径桩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现场荷载试验存在较大的难度,迫切需要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大直径桩承载性能进行分析。有限元法是现在较为常用的手段,但是其可靠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采取某特大桥试验桩现场实测参数,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分析模型,研究了大直径桩的桩顶沉降、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结果证明:采用有限元模型,可真实反映桩土性状规律。  相似文献   

8.
振弦式钢筋应力计法是一种常用的桩身内力测试方法,按照测试要求,钢筋计埋设位置与桩底的距离一般为1.5~3.0倍桩径,采用钢筋计无法直接测出桩端荷载;而桩底压力盒因桩底非平面、受力不均匀等原因难以获得有效的测试数据,多数情况下仅能得到桩端持力层的总阻力,使得桩端持力层的端阻力和侧阻力获取具有经验性。提出了一种利用桩身内力测试数据和桩身压缩量计算桩端荷载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桩身内力、桩身压缩量以及桩身受力与变形的关系计算出桩端荷载,利用桩端荷载计算出桩端持力层的端阻力和侧阻力参数。工程实例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是对钢筋计法测量桩身内力的补充完善,提高了试桩成果的可靠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结合某一水利工程大直径PHC管桩的地基处理应用,开展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并通过在管桩预制阶段安装钢筋应力计,研究分析了静载试验中桩身的荷载传递规律。研究表明:本工程中混凝土强度C80、外径800 mm、内径580 mm的PHC管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极限值不小于2 880 kN,桩顶荷载几乎全部由桩周侧摩阻力承担,桩端阻力发挥较小,属于典型的摩擦型桩。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均随着竖向荷载的施加而逐渐增大,并沿深度呈衰减分布。水平荷载下的桩身弯矩呈弓形分布,最大弯矩发生在距桩顶约0.2~0.3倍桩长截面处,单桩水平临界荷载值在150 kN左右。  相似文献   

10.
大直径PHC管桩贯入土体时,桩端土体进入管桩内形成土塞,产生土塞效应。为了研究土塞效应对大直径PHC管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对大直径管桩静载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因素下桩顶荷载-沉降及桩身轴力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桩径、土塞高度对桩顶沉降和桩身轴力影响最大,相同荷载作用下,桩径越大,土塞高度越高,桩顶沉降越小,桩身轴力减小速度越快;桩-土塞摩擦系数与土塞弹性模量的影响效果类似,其值较小时,桩顶沉降变化明显,增大到一定值后,沉降变化速率基本为零;土塞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变化不会对桩顶沉降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湿陷性黄土地区某风电场的风机基础为实例,介绍了试桩设计、布置以及桩基静载浸水试验过程。通过单桩静载荷浸水试验验证单桩承载力,同时该试验首次对浸水过程进行观测,试验结果为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设计中负摩阻长度的取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型炼厂工程软弱地基处理的复杂性,开展了PHC管桩的现场试验,完成了PHC管桩施工后的低应变、高应变动力测试及单桩水平、抗压静载荷试验。基于低、高应变测试结果分析了桩身质量及完整性;以高应变测试和静载荷试验结果验证了单桩承载能力;对不同桩径的PHC管桩经济性做了比较分析。静载荷试验结果表明,PHC管桩单桩承载力能达到设计要求;PHC管桩桩径为400 mm时,桩长对单桩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桩径为500 mm或600 mm时,桩长影响较小;同一桩长的单桩极限承载力随桩径增大而增大,不同桩长的增大形式存在差异;灌芯桩比不灌芯桩单桩水平承载力提高50%以上;从经济角度考虑,抗压PHC管桩首选500,桩端持力层选择强风化-中风化泥岩或全风化-中风化砂岩为宜。   相似文献   

13.
大直径灌注桩施工质量能否达到规范及设计要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本身安全及安全运行,检验施工质量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静载荷试验法,大吨位静载荷试验在实施中具有一定难度,现结合漕河渡槽桩基础检测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单桩静载荷试验中,锚桩法相比于压重平台法等其他方法具有安装简单安全,场地条件要求低、工期短等优势。通过将工程管桩用作静载荷试验中抗拔锚桩的成功实例,对管桩作为抗拔锚桩的制作方法,抗拔力、桩身强度、以及后期作为抗压管桩的工作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为同类工程试验提供经验参数。  相似文献   

15.
对灌注桩工程质量的检测及桩基工程有关环节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以3种灌注桩工程质量事故为例,结合静载试验及动测资料,论述了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分析及处理的过程和方法,阐明岩土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对桩基工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仍依赖于现场的静载试验以及经验公式等原位测试手段,但原位测试和经验公式均存在局限性,不能真实反映地基的实际承载情况。通过数值分析预估其承载力成为新途径之一,而提高数值分析精度问题的重点就是采用能够合理模拟土体特性的本构模型。运用Plaxis软件对海积软土上CFG桩静载试验进行数值分析,并采用能够有效反映土体塑性与剪胀性的Hardening-Soil模型来模拟桩间土。将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静载试验的对比发现,采用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同时也较好地反映了CFG桩的变形和再加载特性,为软土区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桩静载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的分析,依据荷载传递规律,提出按桩—土共同工作确定单桩承载力的一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结合南水北调工程SG14标的端夯扩碎石桩施工,根据现场静载、静力触探和动力触探试验以及室内土工试验对端夯扩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承载力以及桩间土的挤密效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带有桩端扩大头的夯扩碎石桩的桩土应力比一般碎石桩大,试验所得桩土应力比一般在[4.2,7.4]之间;桩土应力比值随荷载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并逐渐趋于稳定,桩土应力比值随桩长的增大而增大;夯扩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沉降曲线(P-S曲线)呈渐变型,没有明显的拐点或变化点出现;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随着桩长的增大,承载力也逐渐增大;夯扩碎石桩施工能有效提高桩间土的强度,同时,对改善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CFG桩在地基处理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针对岩溶地区某大型油炼厂地基处理的复杂性,基于标准贯入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分析了CFG桩对桩间土的影响,以单桩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验证了岩溶地区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能力。此外,对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了理论计算,并与现场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FG桩对桩间土没有明显的挤密效应;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此外,利用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并通过散点拟合,建立了承载力和桩长的经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