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研究区域风景名胜资源"地区-单元-组团"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规律,从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资源结构与区域风景名胜事业发展的关系,提出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强化区域统筹意识、实施主动管理的设想,并以四川省风景名胜体系为例,提出确定全区域风景名胜事业的空间发展模式和次区域发展目标、完善以单元为基础的支撑系统以及对风景名胜资源实施分类管理的具体方法,以期促进区域风景名胜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风景资源价值核算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风景资源价值展开核算需要在风景资源价值观念更新的前提下,明确风景资源的社会属性定位,并正确把握其价值核算目的,在划分资源价值类型的基础上,将风景环境资源价值核算作为研究重点,初步构建起资源价值核算体系,并借鉴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成熟的方法,针对不同组分的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对资源价值核算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希望能为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个新的对话平台和评判标尺,为实现风景资源的永续利用引入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从分析我国风景名胜区面临的形势,总结各地的经验和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入手,说明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避免的规律性和多种功能性,以及对景区资源的两重性,进而概括出当前较普遍存在的长官意志、崇洋媚外、一哄而上,急功近利、盲目错位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6种错误开发方式。虽然这些问题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但由于风景名胜资源的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由领导干部错误指导思想所导致的恶性开放方式,认真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精神切实加以解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文章运用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就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在持续高涨的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浪潮中,保护和利用好风景名胜资源,提出了加强管理和调控的10个方面的重点,以确保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5.
6.
风景名胜资源并非相互割裂的孤立文保单位或景观点,风景名胜地段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具有独特价值,应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中予以充分关注.文章结合中山陵园风景区的近年实践,进行阐述归纳. 相似文献
7.
本次调查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推进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的工作背景下,为贺州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调查现阶段浮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特征和保护利用概况,重新梳理和摸清浮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类型和价值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调查、筛选、分析浮山风景名胜区的各类风景名胜资源,科学评估风景名胜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8.
“江湖地”代表一类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范式。选取嘉兴烟雨楼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影像,得到烟雨楼风景名胜的景观流变过程与成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总结烟雨楼“江湖地”的城市风景营造机制:以水事构建、农事驱动、地方认同营造“园 - 城”风景;以因水而胜、借水兴游营造“园 - 湖”风景;以登高借景、围池增景、文化富景营造“园 - 水”风景。并以烟雨楼个案补充对“江湖地”园林的理论研究,旨在为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江湖地”代表一类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范式。选取嘉兴烟雨楼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影像,得到烟雨楼风景名胜的景观流变过程与成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总结烟雨楼“江湖地”的城市风景营造机制:以水事构建、农事驱动、地方认同营造“园-城”风景;以因水而胜、借水兴游营造“园-湖”风景;以登高借景、围池增景、文化富景营造“园-水”风景。并以烟雨楼个案补充对“江湖地”园林的理论研究,旨在为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记者从10月30日建设部召开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宣传贯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风景名胜区条例》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1.
旅游是风景区最基本的利用方式,但是,指导风景区规划实践的旅游价值观念,并没有在农耕时代“天下名山”思考模式基础上有大的更新和发展,因此,今日的风景区规划需要在深入传统寻求资源的同时,借鉴国外经验,重新建构我们的旅游价值观系统,需要明确风景区旅游不仅仅是产业、更是事业的价值观,需要强调并实践“旅游就是教育”的理念,需要重视风景理解中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新辟风景区需要从“天下名山”审美模板向“国家公园”审美模式转变,游憩形式需要从“观光”向“户外活动”转变。 相似文献
12.
明确保护培育的对象是风景名胜
区保护管理的基础。然而目前,如何系统划
分保护对象尚无统一规范,导致风景名胜区
存在保护对象认知不全面、保护措施不深入
等诸多问题。考虑到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人
文高度融合的特征,研究从整体价值角度,
建立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对象的系统认知。基
于文献研究和综合微观分析,提出“驱动—
过程—结果”三大类保护对象,并以武夷山
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实践。研究对于促进风
景名胜区的整体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设施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名胜区景区入口管理设施具有典型的风景建筑的特征,代表了景区的形象和特征,是风景区总入口和景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点,对风景区的整体形象和游客的游览感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以崀山风景名胜区五个景区入口服务设施设计为例,对景区入口管理设施的设计方法、设计中需要考虑和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总结,为风景建筑的设计者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以利于更好地开展风景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15.
16.
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风景名胜遗产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它却面临着破坏性开发建设的威胁。根据遗产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立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系统,设立遗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科学体系,规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区控制性详规和景点修建性详规的规划系统并建立遗产资源管理规划体系,通过战略管理、技术管理以及管理过程的反馈控制达到预警目的,确保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无误,达到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从建筑与历史、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社会、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的多维互动生成关系出发,对古热河三十六景观建筑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研究。由此建构作为文化形态存在的景观建筑的价值评判标准:爽身、怡情、畅怀、致思,对现在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环境设计提供了参考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风景名胜区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其实质是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突出矛盾。面对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这一棘手的问题,规划师不应该回避问题,一味地抱怨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因此该文以安徽太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研究在现有管理体制、规划制度下,如何更好地解决风景名胜区城市化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了解近代南京山水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有助于探究风景名胜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ArcGIS平台,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对近代历史景观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景观资源数量呈现2次波动,民国时期的景观资源类型趋于多样化,纪念建筑数量最多;2)历史景观资源集聚于钟山头陀岭、独龙阜、小茅峰,鸡笼山南坡,玄武湖梁洲等地;3)历史景观资源的分布重心由西北向东南长距离偏移,1840—1912年的移动趋势较弱,1912年之后的分布趋势逐渐增强;4)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历史景观资源的选址,交通条件、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等人文因素推动着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为历史景观资源空间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