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车用涡轮增压器涡轮非稳态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并完善了车用涡轮增压器涡轮非稳态特性测量及计算的方法,在此方法的基础上,搭建了涡轮非稳态特性试验台,为涡轮的非稳态特性研究提供了一种试验研究手段.对某型号的涡轮与发动机在典型工况下匹配时的非稳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观察到了"涡轮非稳态特性圈"的现象,即涡轮的非稳态特性围绕着稳态特性形成了一个特性圈,对涡轮的非稳态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涡轮非稳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然后针对研究中的非稳态参数时间滞后问题,从脉冲传播速度和传播距离入手,提出了基于模拟方法的解决方案,改进了涡轮非稳态效率的计算公式,避免涡轮出口温度波动对涡轮效率的影响,消除了涡轮非稳态效率大于1和小于0的非正常现象,最后以一个分隔式涡轮的非稳态模拟计算为实例,验证了所提出的解决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可变几何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稳态匹配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首先建立了在稳态工况下可变几何涡轮增压器(VGT)和发动机匹配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建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simulink建立了VGT与发动机匹配的模拟模型。通过大量的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建立是正确的,应用该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各种工况下可调叶片的位置、涡轮流量等,最后,利用该模型模拟了过量空气系数一定时叶片转角随发动机转速、负荷等的变化。以及过量空气系数不同时对叶片转角和增压压力的要求的变化,得出了一些有关可调涡轮增压器匹配和设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车用发动机涡轮增压器整体动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新  王延生 《柴油机》2008,30(2):45-47
介绍了车用涡轮增压器高速整体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并比较了它和叶轮单件动平衡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涡轮增压器整体动平衡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车用涡轮增压器混流式涡轮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比转速的概念为基础,阐述在车用涡轮增压领域发展混流式涡轮的必要性;透过混流式涡轮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论列目前混流式涡轮发展的主要形式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种车用涡轮增压器涡轮绝热效率测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涡轮效率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效率测量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采用辅助增压器来替代传统的冷却器实现压气机的自循环加载.利用一维仿真计算和试验的手段对这一新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模拟计算,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这一新方法较之于传统的方法,拓宽了涡轮效率特性测量的范围.试验台因为去掉了体积较大的冷却器和整套循环水路而变得更加简单紧凑,试验的操作也更加的方便,为涡轮的设计、生产和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试验手段.在一维仿真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辅助增压器选配的原则,提出了一种辅助增压器的选配方案,这种新方案可使被测涡轮工作在高转速大负荷工况时,辅助增压器耗功水平提高60%.  相似文献   

7.
车用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叶轮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AD软件对增压器的压气机叶轮进行了三维实体造型,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I-DEAS对叶轮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得到了叶轮在不同转速下的固有频率值及相应振型,通过Matlab软件绘制Camp-bell图,找到了叶轮容易发生共振时的转速和激振频率.从而为该增压器叶轮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车用催化器非稳态性能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考察了车用催化器的非稳态性能。模拟结果正确地反映了冷启动过程中催化器载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并且表明了气体浓度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在稳态工况下有叶普通涡轮增压器和发动机匹配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建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Simulink建立了有叶固定截面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匹配的模拟模型,并通过发动机与涡轮增压器的匹配试验对模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是正确的,并互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最后,通过模拟给出了不同发动机工况下的增压压比、过量空气系数、涡轮膨胀比、增压器转速等变化情况,得出了一些有关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匹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车用涡轮增压器混流涡轮的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匹配 J6 110 Z柴油机的 H1F增压器混流涡轮进行了涡轮性能试验 ,并将其试验结果与原径流涡轮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由于混流涡轮兼有径流和轴流涡轮的流动特性 ,其流通能力较直径相当的径流涡轮大 ,这对于改善车用增压柴油机的加速性能是有益的 ;在低相似转速情况下 ,混流涡轮的最高效率比径流涡轮高 ,并且最高效率点与径流涡轮相比向小 u/ c0 方向移动 ,这对于改善车用增压柴油机的低速性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大型灯泡贯流式整机进行了分析。主要对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刚、强度结果进行了判定,同时对整机机组的模态频率进行了分析,为避免机组发生共振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张霞云  孙伟  赵同宾  曾宪友  周晓洁 《柴油机》2014,36(5):13-15, 37
基于脉冲负荷柴油发电机组特点,提高瞬态特性是脉冲柴油发电机组设计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开展脉冲负荷工况下涡轮增压器不同涡轮流通面积的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不同涡轮流通面积对脉冲柴油发电机组瞬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改善脉冲柴油发电机组瞬态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电力与能源》2013,(4):393-397
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动态模型用于反映发生扰动时风电机组的动态特性变化,是研究DFIG并网稳定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DFIG风机的空气动力学模型、桨距角控制模型、发电机模型、轴系模型、变流器及其控制模型在内的动态模型,分析了各部分模型的控制机理,并且给出了各部分的控制框图,在PSCAD中对DFIG并网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证实了DFIG动态模型是正确可信的。  相似文献   

14.
某引进型300MW汽轮发电机组励磁机转子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引进型300MW汽轮发电机组励磁机由制造厂对单转子进行了精确的高速动平衡,返回现场后升速过程临界转速振动和工作转速振动仍然偏大。为确定其中的原因,本文对该型机组励磁机单转子及其与发电机组成的小轴系进行了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的理论数值计算,其计算结果与现场和制造厂的实油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了有关这种励磁机转子的动态特性以及高速动平衡的分析结论,它们对国内同型机组励磁机的振动处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而这些地区又富产煤,在我国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情况下,大力发展空冷机组是一条必由之路。国家已将建设大型空冷电站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空冷技术在20世6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空冷汽轮机的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开发高参数、大容量的高效空冷汽轮机已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该文就大型空冷600MW两排汽汽轮机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如机型、容量、效率、末级叶片、排气装置、系统配置等进行论述。实践证明,东方空冷两排汽汽轮机组设计先进,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MATLAB对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耦联转子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采用Newmark-β方法求解运动微分方程,在考虑膜盘联轴器由于大变形引起的刚度非线性下,分析了耦联转子系统临界转速、模态振型、不平衡响应和联轴器刚度对耦联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非线性刚度和线性刚度模型描述膜盘联轴器相差16.77%;耦联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和不平衡振动响应较单转子系统有所增加;联轴器刚度的增加会提高耦联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同时不平衡振动响应也会增大。  相似文献   

17.
张立建  葛庆 《热力透平》2012,41(4):268-271
对某具SSS离合器的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给出优良的转子-轴承结构匹配设计方案,以确保该机组轴系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并确保机组安全投运。  相似文献   

18.
质量不平衡是引起发电机组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现场动平衡技术则是解决其振动过大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不平衡振动的机理及动平衡谐分量法,并简介了该方法在V94.2型燃气轮发电机组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9.
汽轮机排汽焓动态在线计算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的汽轮机低压缸排汽焓在线计算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排汽焓在线计算新模型.该模型不必对低压缸湿蒸汽区进行计算,同时避开了流量测量,主要利用在线监测的温度和压力进行计算,所需测点相对较少,测点积累误差小.实例计算表明:新模型计算工作量小、精度高,完全能够满足工程计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以SGT5-4000F重型燃气轮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部分负荷下提升燃气轮机排烟温度(OTC)对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性能的影响。基于EBSILON软件,分别按照将OTC提升至600,605和613℃3种方案对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在-20~4.2℃之间时,热耗率可降低15~30 kJ/(kW·h);在负荷率为60%时,供热能力可提高1.7%~3.7%,且OTC提升至613℃后的供热能力提高值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