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脱节"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其道德生活应该是知行统一的。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知而不愿行”、“知而不能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脱节”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既有道德学习的动机不纯、盲目的媚俗心态、残缺的心理素养等主观的因素,也有道德教育失真、道德宣传与道德传播失导、道德环境的污染等客观的原因。要实现知行统一,就必须化道德他律为道德自律、净化道德环境、加强师德建设,形成道德示范体系。  相似文献   

2.
心要知“节”,是很多先贤哲八对世人提出的普遍忠告。心中的“节”是什么?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标准。心中的道德标准,决定着人的行为举止。自古至今,一切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面对幕夜送金的王密,杨震留下了“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千古美谈。面对无主梨树上挂满的鲜梨,在烈日下赶路的许衡留下了“梨无主,吾心有主”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3.
心要知“节”,是很多先贤哲八对世人提出的普遍忠告。心中的“节”是什么?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标准。心中的道德标准,决定着人的行为举止。自古至今,一切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面对幕夜送金的王密,杨震留下了“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千古美谈。面对无主梨树上挂满的鲜梨,在烈日下赶路的许衡留下了“梨无主,吾心有主”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4.
道德主体的知而不行是当今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症结之一。本文从“知”这一环节入手,认为当主体参与道德知识的生产,即从体悟中获得道德认识时,这种“知”对“行”最具影响力。体悟是道德知行转化的基础,它不是脱离实践的内求静悟,而是个体理性、情感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它重视亲身经验但不排斥他人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学中“德育实效性低迷”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 ,本文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提出了“自我研究”型大学生德育模式 ,并分析了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指出学生理论社团是实施该模式的最佳媒介 ,并且指导学生组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社”对该模式进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该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德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具有适应性、科学性和新奇性等优点 ,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生存实践性”的理解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分析了传统德育把人看成是抽象的“现成”存在物这一理解方式的缺陷之后 ,论述了对人的“生存实践性”的理解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一命题 ,并指出正确理解“自由”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德育本质的研究 ,可谓人言言殊。虽然人们所认识的德育本质各有不同 ,但就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则是一致的 :遵照逻辑学的定义规则 ,从教育本质的一般属性出发 ,厘定德育的外延 ,明晰德育内涵 ,最终提出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如有人认为德育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 。有人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 ,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2 ] 。也有人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  相似文献   

8.
亨利·福特也许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人士,人们可能不知道乔治·华盛顿,但不会不知道亨利·福特,原因有二,一是福特汽车本身之实用,一是福特广告布满全球。 曾有一位传记作家评论道:“亨利·福特无疑是我们的一号公民。自开天辟地以来,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像他这样直接创造过如此多的财富和分配过如此多的财  相似文献   

9.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1年第2期刊载了唐建华同志撰写的《“德育首位”内涵及其到位的再认识》一文,拜读以后,觉得有些提法与观点不敢苟同,说出来与唐建华同志商榷,也希望有兴趣的同志参与讨论。一、“德育首位”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开发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道德牵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本质是在时空的自由选择中实现自主自取。课余生活在价值上呈现“失落”、“失色”、“失足”与“得兴”、“得益”、“得志”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属性。控制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张扬其正面功能,从道德上牵引大学生按照“尊己重道、安身立命”的原则,以及“维公护他、清风净气”、“正身尽责、砺志成材”的要求去主宰自己的课余生活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疏忽的德育主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改革实践需要教育理论指导,更需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本文就教育改革决策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疸,以举例方式探讨了在教育改革决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反思了我国教育决策中存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并以如何理解和遵循教育规律、如何解决教育中的各种矛盾为切入点,探讨了在改革实践中怎样运用认识论和方法论武器解决具体的问题。文章还就当前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的误区进行了描述和揭示。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课程理论以“人文合理性”为基本立足点,实现了对工业社会“技术合理性”的超越。后现代课程理论所强调的“人文合理性”,高扬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以“对话”为其基本实现方式,以追寻师生在认知领域的“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为根本目标,加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联”。正确理解“人文合理性”的基本内涵是把握后现代课程理论精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为完成大学德育任务,增强德育有效性,在现代大学德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本文从回归德育出发点,优化“德育生态环境”和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大学德育中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德育基地资源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基地是强化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德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德育基地分散、封闭、单一存储式的发展现状,要求有效开发利用德育基地资源,实现德育基地资源共享。本文在明确高校德育基地资源内涵基础上,探讨了实现高校德育基地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礼记.学记》作为先贤圣哲们阐述为师之道的经典之作,把教育作为“建国君民”之本;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之本;把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掌握并运用教学方法和艺术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把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师德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大学之师应为“经师”、“人师”、仁爱之师、善教之师。  相似文献   

16.
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教育模式是联系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的中介。 2 0世纪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许多道德教育模式 ,如何看待这些模式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 ,创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手段之一。理想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应为三个层次 ,即激发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的模式 ;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模式和德性修养模式。三个层次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完整的道德教育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17.
科技时代的自我物化与德育的理性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自我被当作物或为物所化时,它同时又以对待物、对待非人的方式对待他人,这是自我的一种工具化.也是人的一种异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的发展,扭曲了人的本性。与此相应的德育乃是科技理性笼罩下的科技力德育。它在使德育被殖民和受挤压的同时,又使德育的功能无限膨胀和僭越。这种被虚化和泛化而致学生人格扭曲的非人的德育亟须走向交往德育。交往德育的真谛乃是冀盼作用于师生真诚而非扭曲的交往.指向一种“美好和真诚”的生活,以促进人的觉解和成长、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8.
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探讨“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入手,考察了我国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状况,对大学培养目标中的知性取向进行了反思,认为知性取向是造成大学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作者认为,在大学中应该找回道德教育的位置,对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整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受过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开放、多元的社会要求学校德育从强调知识的灌输转到强调发展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上来。为此,需要将道德教育目标从“教会顺从”变革为“学会选择”;道德教育方法从灌输为主变革为以对话为主;道德教育课程从封闭变革为开放,从而建立一个开放的道德教育体系。但在开放的同时,必须坚持必要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理念的走向与方法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了高校德育在主体、内容、目标、方法及研究上的困境 ,探讨了大学德育理念创新中的人性化、实证化、动态化、整合化、自主化走向 ,并提出了与德育理念更新相适应的大学德育新方法 ,如活动道德教育法、道德案例教学法、道德咨询测验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