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圆柱形金属储热体凝固过程的传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圆柱形金属储热体凝固过程的传热。考虑液相区域中自然对流的影响,建立了柱坐标下温度和流动微分方程组,并采用固定界面定界面法求解,得到了凝固过程中液相区域的流函数图线、固液两相温度分布及界面移动规律。着重讨论了液相区域对凝固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5.
6.
利用浅地表层所蓄太阳能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埋管热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讨论了一种利用浅地表层蓄存的太阳能改善室内热环境人方法,建立了埋管冷却或加热空气的热过程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较系统地揭示了热过程规律。结果表明,利用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的地表层蓄能改善室内热环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5 kW非共轴聚光型模拟器自行设计了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并建立了聚集辐照下反应器热性能数学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并探究了太阳能模拟器功率、反应器内壁材料发射率、工作压力和进气速度对反应器内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太阳能模拟器功率以及反应器内壁面发射率将导致沿反应器中心线分布的温度升高;在同一进气速度下,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沿反应器中心线分布的温度会升高;在同一工作压力下,随着进气速度的增加,沿反应器中心线分布的温度也会升高。该研究结果对反应器参数优化及其热应力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为解决因太阳能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导致的太阳能蓄热水箱储热/放热能力的不保证性问题,提出采用中低温有机相变材料58号石蜡作为相变蓄热材料的圆台式太阳能相变蓄热水箱。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在保证总蓄水体积(以100 L为例)不变的情况下,对水箱中不同内胆倾斜角度分别为75°、80°、85°、90°、95°、100°、105°的放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综合对比和分析水箱放热性能模拟结果,得到当倾斜角度为105°时的相变蓄热构件放热性能最佳,可为太阳能相变蓄热水箱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以空气为携热介质的开式太阳能吸收式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原有开式制冷循环的基础上,根据冬季蓄能热泵运行特点对系统进行改进;并以北京、西安、兰州3个地区为例,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对循环进行计算并分析影响系统工作性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熔融盐斜温层蓄热的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熔融盐高温斜温层蓄热过程进行较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建立熔融盐单相流体斜温层蓄热的瞬态热分析模型,模型考虑熔融盐的变物性。利用Fluent软件,通过求解N-S方程与能量方程,对熔融盐单相流体斜温层蓄热罐在各工况条件下的传热蓄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时间进程、初始条件以及结构尺寸等对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斜温层的厚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达到一定厚度后增加量趋缓;流体进口流速、长径比等是影响有效蓄热容量的主要因素,当进口速度为0.001m/s级、长径比为2∶1时,将减少斜温层厚度。 相似文献
18.
圆柱形相变蓄热器蓄/放热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并搭建了以太阳能为热源的圆柱形蓄热器实验台,将封装了相变材料(PCM)的蓄热球体放置在蓄热器中,测量蓄热器进出口和蓄热器内第一~七层的热媒(HTF)温度,对所测温度和流最进行数据采集.分析HTF的进口温度和流量变化对蓄热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TF的进口温度的提高,完成蓄热所需的时间不断减少,蓄热效率得到提高,流速的增加对蓄热的影响不大.初步掌握热媒的流动特性对相变蓄热装置蓄放热过程的影响,为蓄热器的工程应用设计、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跨季节蓄热地源热泵地下蓄热特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跨季节蓄热地源热泵系统(GCHPSS)土壤蓄热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编写VB程序对地下埋管土壤蓄热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单U型竖直埋管蓄热时,土壤日蓄热量、热作用半径和平均蓄热率在初始阶段急剧变化,然后缓慢减小并最后趋于稳定,蓄热量也趋于平衡.当管群蓄热时,蓄热系统运行1个循环周期(1a)后,土壤的温度场基本上可以恢复平衡,恢复后较蓄热开始时升高0.5~1.0℃.通过对不同地区3种典型土壤的蓄热进行比较,得出粘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长期储能介质.同时,地下埋管土壤蓄热特性的实验研究为GCHPSS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测试了盐田卤水、土壤和环境芭及同期太阳辐照度等数据,计算了卤未与土壤间的导热,卤水以空的辐射换热和卤水对环境的对流换热,并分析了它们对卤水蒸发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卤水与土壤间采取良好的隔热措施,抑制卤水对土壤的传热,可将卤 水的蒸发速率近10%。同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