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磷酸、氢氟酸、硫酸三酸混合酸,因强度不同及分级电离常数的不同,用pH变色范围不同的指示剂对其进行分级滴定时,当混酸组成比例变化大时,测定误差非常大,采用百里香酚酞作指示剂做第一级滴定,然后用氯化钙溶液沉淀HPO42-中的PO42-,再用百里香酚酞作指示剂做第二级滴定,测定HPO42-离解出的H+,取得了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
混合碱液测定实验是经典分析化学基础实验酸碱滴定中一个较难完成的实验,该实验存在两个滴定终点,实验需要连续滴定完成。引导学生通过理论推理和计算判断化学计量点的酸碱性,从而选择指示剂,由于第一化学计量点是碱性,所以选择酚酞做指示剂,第二化学计量点显酸性,所以选择甲基橙做指示剂。由于本实验是连续滴定,第一滴定终点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第二滴定终点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通过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显著提高了实验的的成功率和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林岳全 《广州化工》2010,38(1):159-161,171
尝试了在锅炉用水和冷却水氯化物的测定(电位滴定法)GB/T15453-2008[1]中,使用MATLAB小波工具箱函数。实验结果表明,小波分解用于电位滴定终点(化学计量点)的确定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和常规的电位滴定确定化学计量点的方法比较,小波分解法快速、简洁、方便。电位滴定小波分解法是对GB/T15453-2008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炉用水中氯化物的测定方法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将线性法引入到Cl-的测定中,该方法采用等体积滴定,用滴定直线确定Cl-测定的化学计量点。  相似文献   

5.
杜金 《辽宁化工》2010,39(8):888-890
使用双指示剂测定混合碱含量,是根据两个终点所消耗的盐酸的体积计算混合碱中的组分与含量,利用溶液化学计量点时颜色的明显变化,判断其滴定终点,整个操作经济实用,步骤简单快捷,测定结果较为准确,使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6.
分析化学教科书中,在绘制滴定曲线时,引入了"滴定分数"的概念。在酸碱滴定法中,不同版本的经典教材对这个概念的引用不一致,因此建议统一。文章以一元强碱滴定一元强酸和一元强碱滴定三元酸为例,深入理解"滴定分数"的概念,指出武大版教材对"滴定分数"的应用(令第一化学计量点a_(sp1)=100%、第二化学计量点a_(sp1)=200%、第三化学计量点a_(sp1)=300%)最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35 什么叫容量分析误差?如何减少容量分析误差? 答:容量分析误差是指在容量分析中化学计量点的确定理论与实际不一致而产生的误差。 (1)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而产生的误差:滴定终点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指示,实际操作中,滴定终点往往与理论上的化学计量点不是在同一点上,因而产生误差。  相似文献   

8.
1 前言国家标准GB/T 694- 1 995无水乙酸钠的含量测定方法规定 ,试样须经过缓缓加热炭化后再灼烧至白 ,冷却 ,溶于热水后 ,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这种方法既费时又麻烦。本文介绍用电位滴定法测定 ,既省事又准确 ,收到良好的效果。2 原理将规定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浸入同一被测溶液中 ,在滴定过程中 ,参比电极的电位保持恒定 ,指示电极的电位不断改变。在化学计量点前后 ,溶液中被测物质浓度的微小变化 ,会引起指示电极电位的急剧变化 ,指示电极电位的突跃就是滴定终点。3 试剂与溶液3.1 冰乙酸 (GB/T 676- 90 ) ;3.2 乙…  相似文献   

9.
用物料平衡式、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等知识,推导出可逆不对称的氧化还原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并用其推导出化学计量点Esp值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的磷酸电位滴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比较了两种沉淀剂(CaCl2和AgNO3)的滴定结果.提出的改进方法为:用CaCl2作沉淀剂,控制第二滴定突跃的PH在10.3以内,并将pH 7作为第三滴定终点.测定结果表明:改进的磷酸电位滴定方法,小仪结果更准确,而儿测定时间缩短一半.对3种磷酸酯/盐的含量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改进的方法对提高相关目标产物含量、改进合成方法及精确调控产品性能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