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汽车内饰材料为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源,此原因引起的污染在新购买的车辆中尤其突出。介绍了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释放来源,及内饰件/材料释放的有机污染物的测试方法,为零部件供应商或汽车制造商选用低散发环保型材料提供参考,力求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控制车内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2.
随着轿车逐渐步人家庭,车内空气质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车内空气污染主要由车外环境中的污染物、汽车零部件及车内装饰材料所释放的有害物质和汽车自身排放物进入车内而引起,而车辆处于运动状态下的车内空气质量主要取决于车外的驾驶环境和车辆的通风模式。由于车外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非常复杂,难以用单一的传感器进行测量和评价。该文优选气体传感器组成传感器阵列,采用数据融合技术,针对车外环境中对人体毒害最大的3种气体CO、NO2和CH4,设计了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能根据车外3种气体的污染程度自动控制车辆的通风模式,提高车内空气质量,为驾乘人员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车内环境。  相似文献   

3.
对于受高频、宽频带随机激励的复杂车辆结构动力学响应及其噪声辐射问题,传统的计算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结果.采用统计能量分析(SEA)方法对某国产轿车的车内声场进行了建模、仿真研究和声贡献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车内噪声的改进设计,分别讨论了地板阻尼层、侧窗玻璃厚度和吸声材料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通过计算各个子系统闻的能量流动,分析车内噪声的产生机理,讨论了不同吸、隔声材料对车内噪声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车内声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升客车内空气质量是整个汽车行业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客车内零部件及材料进行VOC溯源分析,建立了车内零部件及材料VOC贡献率管控清单。提出VOC管控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了验证,包括原材料及生产工艺改进、低VOC散发材料的应用、行李架及座椅自然通风散发及加热烘烤散发的效果对比。对管控清单内的零部件及材料实施VOC管控方案后实现了客车内VOC的降低,由此证明这套零部件及材料VOC管控方案可以有效的提升客车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轿车车内中频噪声问题,采用有限元与统计能量混合的方法对某国产轿车的车内声场进行建模,在动力总成激励和路面激励下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车身板件功率贡献分析,找到对驾驶室噪声影响较大的板件,并对前围板、顶棚等关键板件添加不同的阻尼和改变衬底材料等进行声学处理,对比分析整车模型处理前后的车内噪声值,证明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某车型车内噪声问题,在发动机振动引起车内噪声问题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确定横摆中高频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发动机怠速状态下测量输油管道的振动状态,根据汽车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基本理论,通过模态分析和频谱分析,得出输油管道横摆中高频振动引起的车身底板振动向车内辐射噪声。采用加装胶垫的方法降噪,改进后的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车内声压峰值从32 dB下降到24 dB,横摆中高频振动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振动与噪声问题是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车辆行驶时轮胎—路面噪声、风激励噪声、动力传动系统等产生噪声都不可避免地传到车内。为提高车内人员的乘坐舒适性和降低汽车的通过噪声,提出采用GMT材料在汽车底盘处加装功能性护板,给出两种能够吸收噪声的底盘功能性护板方案;建立控制整体噪声的系统模型,达到减少车内噪声和通过噪声的目的。对总体设计方案和实际应用时需考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车内噪声问题是有极强实际意义的问题。车内噪声是评价汽车NVH(Niose Vibration and Harshness)特性的重要指标。汽车噪声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相关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因此阐述了汽车国内噪声的种类,介绍了车内噪声的控制方法,并综述噪声控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车内噪声是评价汽车NVH特性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驾驶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对车内噪声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本文针对某轿车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冷启动车内噪声嘈杂的问题,对其进行试验分析和诊断,最终确定机油泵、液压转向泵及排气系统是造成车内噪声嘈杂的主要原因,其中排气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大小影响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高速动车组车内异常振动噪声特性与车轮非圆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两种不同内装结构高速车厢(X车和Y车)的大量现场对比试验,对现役国产高速动车组表现出的X车内异常振 动、噪声问题进行详细调查研究。试验中考虑两种车厢同样的运营速度、相近外部气动激扰和相近的轨道激扰条件,同时两种被试验车辆在同列车中相邻编组,同为动车。对该型号多列动车组的两种车厢振动、噪声特性及磨耗轮进行长期跟踪测试,重点关注车内异响特性及车轮非圆化对其的影响,同时得到不同运行里程下车轮非圆化及车内噪声水平发展规律。试验研究表明,高速动车组的X车相比于Y车,存在异常振动及噪声现象,这种异常振动和噪声对高阶车轮非圆化敏感,同时X车异常振动、噪声还与其特殊车内结构布置有关。  相似文献   

11.
吸音隔音材料广泛应用于客车车内降噪,但其降噪效果实际会受到施工状态和客车本身噪声特性差异的影响。文章对客车发动机舱降噪材料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车内噪声测试结果,对多种吸音隔音材料的降噪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利用阻尼材料弥补多孔材料对低频噪声降噪效果差的缺点。改善后的复合材料经测试,对300 Hz以下的低频噪声降噪达到1.7 dB(A),对300 Hz以上的高频噪声降噪达5.7 dB(A),总降噪量达4 dB(A),显著改善了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车内噪声的产生机理和传递路径分析试验的基本原理.针对某国产试制SUV在怠速和三档急加速工况下车内噪声偏大的问题,建立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进行传递路径分析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识别出车内噪声的主要传递路径,找出主要传递路径贡献量大的具体原因.最后提出降低车内噪声的修改建议,为降低车内噪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轮轨噪声是关于车辆-轨道耦合作用以及轮轨关系的系统性问题,综合考虑对轮轨耦合匹配、车辆安全性、车辆平稳性、环境振动、车辆振动噪声等方面的影响,钢轨粗糙度和衰减率影响噪声的重要轨道参数,钢轨粗糙度影响400~800Hz的频段,制定合理的镟修周期,定期打磨车轮和轨道可以有效降低车内噪声,打磨后可降低车内噪声2dB以上。轨道衰减率普遍超过标准限值,增加安装振动吸能结构来实现可降低车内噪声,最大降低10dB以上。通过在车轮上安装阻尼结构提高车轮整体的阻尼,实现车轮辐射噪声的有效控制。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车内噪声,提高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车内有害气体成份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PIC16F877A的车内有害气体检测控制系统.对该系统的控制方案、电源电路、复位电路、振荡电路、传感器检测电路、车窗控制电路、语音控制电路和相应的控制软件进行了设计.试验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检测车内确定的有害气体成份,并能对车内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有效调节,可改善车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5.
汽车车内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车内噪声已成为汽车重要性能及乘座舒适性的评价指标之一.汽车的噪声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相关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文章阐述了汽车车内噪声源和噪声产生的机理、对各种噪声源识别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国内外噪声的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汽车VOC法规在国内的实施情况,并详细介绍了整车测试,总成零部件测试和材料测试3个级别的VOC测试方法,让广大消费者更加了解车内空气质量的现况.  相似文献   

17.
1.新车本身的各种配件和材料,如车内塑料、皮套等。汽车的内饰构造主要以皮质、纤维和各种工程塑料组成,而这些材料在生产时便需要使用到甲醛、苯等有害物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噪声已成为汽车的重要性能指标。本题重点分析了汽车车内噪声的来源:车外噪声向车内的传播,车体振动以及车内混响。并针对汽车车内噪声的来源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以达到降低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场测试,对高速列车车内客室端部噪声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车内、车下振动分析和车内空腔声学模态计算,明确车内客室端部噪声分布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高速列车车内客室端部噪声问题的改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列车车内客室端部靠窗位置和过道位置的横向距离为1.2~1.7 m,但靠窗位置的噪声却比过道位置大8 dB(A)左右。车内的噪声和车内、车下的振动加速度在111 Hz附近均存在显著的峰值,这个频率正是列车在250 km/h运行速度下的过枕跨参数激振频率。车内空腔声学模态在111 Hz附近基本上表现为横向两侧大、中间小的状态。车体系统的结构振动和车内声学空腔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最终导致车内客室端部出现这种特殊的噪声分布。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消除或降低高速列车车内异常噪声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控制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系统研究了某桥车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控制问题。通过试验分析,确定发动机二阶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原因,识别出发动机固体振动向车内传递的传递途径,并且确定对车内噪声有较大贡献的车身板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动机、副下架橡胶支承元件弹性特性的修改,控制发动机振动向车内的传递,通过对车身顶棚结构板件的动力修改控制车身板件的振动。经样车试验得到满意的结果,证明了上述研究是十分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