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吴桂林  刘伟  A.Godfrey  刘庆 《金属学报》2004,40(7):699-708
原始取向为{001}{uv0)的柱状晶Al样品分别冷轧到10%,30%和50%,采用EBSP技术定量表征了不同取向晶粒的宏观分裂,结果表明,不同取向晶粒在轧制过程中的分裂模式不同.利用位错滑移模型合理地解释了观察到的宏观分裂时的晶体转动.  相似文献   

2.
将具有{001)取向的柱状晶Ni样品分别冷轧到0%,10%,30%和50%,用电子背散射图(EBSP)技术测量晶粒取向,跟踪晶粒取向在轧制过程中的演变,得到晶粒取向演变的统计性结果.采用Taylor模型模拟晶粒取向的演变,并与实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晶粒取向的演变主要受原取向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晶粒取向的演变符合Taylor模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在580℃下制备了35%(体积分数)SiCp/2024铝基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能谱(EDS)、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复合材料热处理过程中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热压烧结后复合材料的析出相的微观结构以及析出相在热处理过程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热压烧结后复合材料中存在许多粗大析出相颗粒,包括Al4Cu9,Al2Cu,Al18Mg3Mn2,Al5Cu6Mg2和Al7Cu2Fe。随着固溶温度的提高,粗大析出相颗粒逐渐回溶到Al基体中,当固溶温度达到510℃时,粗大析出相颗粒几乎全部回溶到基体中,但还存在少量的难溶相。复合材料经510℃固溶2 h+190℃时效9 h后,除了少量的难溶相,许多圆盘状纳米析出相Al2Cu和棒针状纳米析出相Al2Cu Mg弥散分布于基体中且与基体的界面为错配度较小的半共格界面,圆盘状纳米析出相的直径为50~200 nm,棒针状纳米析出相长度为100~150 nm。  相似文献   

4.
采用SEM、TEM、XRD及EBSD技术,研究TA18合金管材冷轧过程中微观组织及织构的演变。结果表明,TA18合金管材冷轧组织为典型的纤维状组织,滑移变形为主要的变形机制。其中,轧制初始阶段,TA18变形主要以{10-10}棱柱滑移为主;随着变形量的增大,{0001}基面滑移代替棱柱滑移,成为管材中主要变形方式,同时棱锥滑移逐渐开动;当变形量进一步增大时,棱锥滑移代替基面滑移,成为管材中主要的变形方式,织构主要以{10-12}、{10-13}、{10-14}、{11-23}、{11-24}棱锥织构为主。  相似文献   

5.
大应变量冷轧AA1050铝合金微观组织与织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CC和EBSD技术研究了AA1050铝合金冷轧到大应变量下微观组织和织构的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AA1050合金冷轧到大形变量时,微观组织由低应变下的胞块组织结构转变成典型的层片状界面(LBs)结构,其内部的LBs基本与轧向(RD)平行;主要存在两种转变机制,即由于轧制变形(机制I)和借助于S-bands结构的剪切作用(机制II),从而导致GNBs逐渐旋转到与RD平行,且以机制I为主.变形过程中,由于晶粒的分裂形成大量的大角度界面,随应变的增加,大角度界面的间距逐渐减小、数目逐渐增多;当冷轧到90%应变量时,除原始晶界外,约为47%的大角度界面起源于变形诱导的界面. 冷轧变形主要形成典型的Brass+S+Copper轧制织构,且强度随应变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铸造技术》2015,(7):1745-1747
对低碳钢进行冷轧变形,研究退火温度与退火时间对不同冷轧变形量低碳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变形量的增加,低碳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升高,伸长率降低。在相同退火制度下,随着变形量的增加,低碳钢的伸长率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临界退火工艺对Fe-10.2Mn-0.48C-2.2Al-0.7Si-0.75V的冷轧中锰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热力学计算确定最佳的退火温度,以便获得最佳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临界退火后实验钢获得了板条状和等轴状奥氏体晶粒,同时铁素体中存在高密度位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受...  相似文献   

8.
B元素对Ti-46Al和Ti-46Al-5Nb合金柱状晶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元素对Ti-46Al和Ti-46A1-5Nb(原子分数,%)合金的柱状晶组织均有明显的细化作用,且对后者的细化效果更显著.这一现象可归结为:B元素在Ti-46Al-5Nb合金中的溶解度较低,硼化物析出量增加,柱状晶组织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9.
弥散相对铝合金冷轧过程中晶粒分裂和织构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2种含有相近合金元素含量但不同的弥散第二相密度的铝锰合金冷轧板材。利用背散射电子衍射和取向成像图技术研究了晶粒分裂和微观织构,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量了宏观织构。研究发现当应变达到3左右时,高密度的小尺寸弥散相会促进铜型和S型织构的形成,同时增加了大角晶界所占比例。在小应变下,弥散相对织构和大角晶界的影响不显著。研究显示弥散相通过钉扎晶界从而促进织构演化,进而影响晶粒分裂和大角晶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铸造技术》2016,(11):2337-2339
在不同结晶条件下对B170P冷轧钢板进行退火处理,观察在退火过程中其微观组织变化情况,得到其最佳的再结晶退火工艺。通过建立B170P冷轧钢板组织转变的数学模型,对其退火组织进行预测,从而对实际生产过程中B170P冷轧钢板的退火工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柱状晶对Fe-3%Si电工钢冷轧织构演变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杨平  毛卫民 《金属学报》2012,(7):782-788
Fe-3%Si电工钢铸锭中普遍存在柱状晶,其晶体学及形状各向异性对随后的热轧、冷轧及退火织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xRD与EBSD技术对长轴分别平行于轧面法向(ND),轧制方向(RD)和横向(TD)的柱状晶冷轧样品的织构及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对晶界的特殊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等压下量下,3种柱状晶样品具有不同程度的{001}织构遗传性,即3种样品均不同程度的摆脱了{111}线织构的形成;柱状晶长轴平行于ND和TD时,{001}取向在冷轧时得到大的保留;柱状晶长轴平行于RD时,得到最强的{111}〈112〉织构;柱状晶长轴平行于TD时,冷轧组织中旋转立方织构及{111}〈110〉织构较强.此外,3种样品的织构均表现出由立方→{001}〈130〉→{113}〈251〉的过渡路径,与等轴多晶样品沿α线和γ线转动的路径不同.不同方向的柱状晶晶界对冷轧变形过程中晶粒转动的作用不同,但因晶粒尺寸大而作用有限,且与初始取向相关.  相似文献   

12.
Ti-47Al合金籽晶法定向凝固过程中的组织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i-43Al-3Si为籽晶,对Ti-47Al合金籽晶法定向凝固过程中的相选择和组织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凝固初期,液相中富含Si,促使α相为其初生相,获得了与生长方向平行的全片层组织.随着凝固的进行,液相成分逐渐接近Ti-47Al.生长速率为90 mm/h时,凝固组织以胞状树枝晶形态生长,由于晶体生长形态对界面前沿溶质分布的影响,在稳定的溶质边界层建立前,Al和Si含量不能保证α相的连续生长,β相在α枝晶间形核长大,出现与凝固方向成45°夹角的片层,破坏了片层取向的一致;生长速率增至720 mm/h时,凝固组织中枝晶生长发达,枝晶间距减小,基本转变为以择优取向生长的α相.  相似文献   

13.
1.Illtroduct!onWhilst the metallurgy of*theurgy warm rolling ofIF steel In the ferrlte region has beenextensively studied 11,2],that ofcold rolling has not received the same amouM ofattentlon.This is probably because there has been less cold rolling tec…  相似文献   

14.
曹鹏  方刚  雷丽萍  曾攀 《金属学报》2007,43(9):913-919
基于电子背散射分析(EBSD)技术对纯铜柱状晶标定获得的初始晶粒形貌和平均取向,利用晶体塑性理论,建立了基于晶粒真实取向和形貌的多晶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纯铜柱状晶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取向变化,并对形变带形貌进行初步模拟.通过相应的单轴压缩实验获得了取向变化和形变带形貌的实验数据.系统地比较了多晶样品中各晶粒取向演化和形变带形貌的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得到晶粒取向和微观结构变化的统计性结果.  相似文献   

15.
冷轧润滑过程中摩擦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比较流体润滑状态下冷轧变形区摩擦系数与轧机允许最小摩擦系数得出轧制稳定因子KS,用于判断其轧制过程是否稳定。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KS值随压下率减小而降低,且当KS<1时出现负前滑及摩擦力反向,同时轧后板面质量变差。因此,只有当压下率达到一定值后,KS>1,才能实现稳定轧制并获得优异的轧后板面质量。  相似文献   

16.
《轧钢》1996,(2)
研究了用180mm轧机轧制异型断面棘爪钢的可行性。实验确定了保证棘爪钢断面形状和机械性能的冷轧变形率为48%,拉伸矫直量以不小于0.3%为佳。  相似文献   

17.
刘庆  姚宗勇  A.Godfrey  刘伟 《金属学报》2009,45(6):641-646
采用ECC和EBSD技术研究了AA1050铝合金冷轧至中低应变量下位错界面结构的演变. 结果表明, 冷轧至中低应变量下形成典 型的位错胞块结构,其微观组织结构强烈依赖于晶粒的取向. 变形后主要形成三种典型的组织结构: Type A------两组交叉的几何必须位错界面 (GNBs) 结构,Type B------一组GNBs结构, Type C------近似等轴的普通胞状结构. 绝大多数Copper, Brass和Goss取向的晶粒具有Type A结构, S取向的晶粒具有Type B结构, 而Cube取向的晶粒主要具有Type C结构. 变形过程中的GNBs不仅具有与RD成±(30°---40°) 的宏观取向, 而且大多数GNBs位错界面近似平行于由最大Schmid因子所确定的{111}滑移面的迹线.  相似文献   

18.
潘燕芳  黄勇 《轧钢》1997,(2):51-54
简要介绍了武钢冷轧厂自投产以来,特别是在“七五”、“八五”期间,科研、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开发的情况,及“九五”期间的技改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