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的公共建筑与空间是我们乡愁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所,是一个村庄的灵魂容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生产生活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村庄公共建筑空间已满足不了物质与精神的诉求。本文从顺昌县坊上村的生活、产业振兴出发,对村庄的公共建筑及空间进行综合性的提升,打造了一个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传承融合的核心处所,成为村民的乡愁新地标。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受到极大关注,当今的乡村公共建筑建设理念上都在盲目模仿城市,丧失了乡村应有的地域特色。文章以乡村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探寻一套既适合时代发展,又能展现地域特征的乡村公共建筑营建策略,使其回归应有的地域性和归属感,从而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相似文献   

3.
乡村的公共空间研究——陈家沟村民活动中心 UED:为什么选择“陈家沟村民活动中心”作为毕设主题? 傅祎:接受“绿十字”孙君老师和“农道”宋微建老师的邀请,我们在2014年的秋天介入到陈家沟的项目实践当中.在陈家沟村改造项目里,包括了名人故居的改造与乡村街道空间的改造,我们发现关于乡村的公共建筑空间的改善问题未被涉及,因此我们就把毕业设计选题聚焦在乡村公共空间研究和公共建筑设计上.  相似文献   

4.
针对云南山地村落由于介入现代建筑而使乡村空间界面形态单一化,以及新建建筑打破原有空间界面导致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与多样性空间消失等问题,本文以云南元阳县新街镇旧城更新项目为切入点,从山地建筑农耕系统与交通系统入手发掘其建筑特征,进一步对云南山地建筑的在地性进行研究,为当今新型村落规划与改造设计中保留原始村落空间特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化建设,使得乡村的文化以及物质空间发生了改变,甚至有时是一种破坏,使得集体的记忆被损坏,乡愁无处寻。文章从留住乡愁出发,提倡保护乡愁,以集体记忆理论为依据,以黄山市休宁县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五城村为例,从空间场所的特征和人际交往以及文化习俗几方面探讨了对集体记忆构建的影响,继而延伸到保护乡愁的措施。研究认为,构建"集体记忆",得从保护物质空间以及活动着手,恢复完善原有的记忆空间,控制延续乡村的风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及产业。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考虑到居民对公共空间要求的提高,村镇往往选择公共建筑进行改造重塑,以实现村庄公共空间的有效活化及整村风貌的有机统一。以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海星村的乡村振兴为样本,深入研究乡村振兴建设,通过长达2年的跟踪研究,将村庄公共建筑的在地化重塑作为导控和研究重点,贯彻"此时此地"的设计方针,借由公共建筑的"在地化重塑"策略挖掘乡村记忆、延续地域文化、活化公共空间、提升乡村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正立足沈阳近年村庄实际、建设阶段及面临瓶颈,从深入剖析乡愁的内涵与外延入手,对现今乡愁演绎再思考,倡导留住乡愁的直居建设转型新思路。以沈北新区中寺村为样板开展研究,尝试从肌理环境、建筑空间、院落组合、文旅产业、文化演绎等5大方面诠释如何将乡愁要素有机植入到乡村直居建设当中,积极探索充满乡愁韵味的沈阳宜居乡村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左力  滕祥成 《华中建筑》2022,(10):99-105
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全国各地不断加大力度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受旅游产业发展驱动力影响,西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产生剧烈变化趋势,呈现阶段性转型重构特征。研究基于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维度,构建“格局—肌理—居住形态”三个不同尺度层级的乡村聚落形态演化框架,以重庆永川区黄瓜山村为例,采用核密度分析、计盒维数分析、类型学方法等技术手段测度2008年、2012年、2017年以及2021年四个不同时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变化趋势,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西南山地休旅介入型乡村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最后针对空间格局、簇群肌理以及营建特征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发展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共建筑空间中的视觉化传达设计主要是运用建筑场景的空间营造以及场景化组织方式,将空间中的建筑材质融入到整体的环境氛围之中,成为建筑空间中的视觉化元素.空间中的视觉化传达也是一种媒介化的设计方式,运用小的场景进行整体空间的烘托与体现,并且也将考虑到人在公共建筑空间中的视觉与认知感受,因此元素的视觉传达化设计是一种空间媒介...  相似文献   

10.
左力  晁雪纯  李和平 《华中建筑》2022,(12):126-131
我国西南乡村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厚。近十几年来,乡村旅游兴起,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乡村聚落空间的转型重构。该文基于重庆、贵州等西南山地典型乡村近十几年旅游发展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分析,探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聚落空间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贵州土河村的乡村更新实践提出在地更新的西南山地旅游乡村空间发展模式和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乡愁视角下乡村景观的营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建设领域,若是将传统与现代完全割裂开来,将是一项重大的损失。人们想要记得住乡愁,未尝不是想要延续美丽的乡村景观。文章首先在分析乡愁与乡村景观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乡村景观“山水·田·居”模式的理想追求及其发展。再通过阐述当代乡村景观在自然、生产、聚落、人文等4个方面呈现的情况,概括乡村景观营建的现实困境。最后根据乡愁的特点,提出乡村景观在空间多维化、秩序节律化、实践生活化3个方面的营造策略,以明确今后乡村景观营建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杨俊  莫黛豪  夏捷  姚淑华 《规划师》2022,(9):135-138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传统乡村景观风貌特色的逐渐缺失和农村地域文脉的断层,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利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唤醒、重塑乡愁景观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文章通过探讨、提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乡愁景观的空间构成和情绪特征,利用规划设计的逻辑整理归纳其表现手段,为少数民族聚集之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借鉴场景与剧作学的理论,对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进行研究,从场景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透过公共建筑空间本身物质要素的实体形式的表象,来关注公共空间的真正内涵——公共生活情感体验,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改变以往研究公共空间的研究策略,空间不再是单纯物质意义上的实体,而是融合公共生活情感体验和公共生活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特色小镇的时代背景下,该文在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提出"乡村设计"概念,以此为中介指导学生在地域、文化、民俗、空间等多层面进行全局性的设计,论述了"乡村设计"的必要性和主要方法。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7谷雨杯"乡村客厅"教学实践中的三组作业为案例分析了以"乡村设计"为中介的主要教学过程及特点,继而提出重复性的实地调研、渗透式的知识补充、寻找设计切入点、研讨空间策略等为特点的、以"乡村设计"为中介的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探讨性教学框架。  相似文献   

15.
汪洋  张淑芳 《室内设计》2023,38(5):54-58
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乡村人 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 容,同时也是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领域。 基于我国广袤的山地自然基底,如何从山地人 居环境科学角度,有针对性的融入山地乡村空 间治理模式建构的国家任务,是一个具有时代 意义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对近20年山地乡 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凝练并总结 了相关研究的主要领域、特点和研究趋势。立足 于乡村振兴国家任务,从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 内在要求出发,探讨了以村为基本单元的人居环 境区划空间治理模式,设计了山地村庄空间治理 的基本内容与优化框架,以期为西部山区乡村 振兴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是聚落居民长期生产生活下人地关系的外在表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收入依然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对于耕地的强"依附"决定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基本单元形态。以往的乡村居民点迁并规划往往忽视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的这种强"依附"作用。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山地乡村村庄规划中居民点面临着大量的撤村并点需求。而基于村民生计出发的聚落空间形态的认知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聚落自组织的内在动力——生产生活视角切入,认为传统农区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间形态认知的一般逻辑和层次:"宏观格局—人地平衡单元""中观村落—农业生产单元""微观宅院—日常生活单元",并以若干典型案例阐释说明,以期为国土空间背景下传统农区山地聚落所面临的居民点整合提供自下而上的认知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山地村庄具有独特的自然格局和人文环境,随着城乡村旅游的兴起,许多不适宜的规划方法引入山地乡村,导致村景观同质化,乡村空间特色逐渐丧失。我国传统人居环境营造中"山—水—人"一体的规划设计思想,蕴含丰富的空间设计智慧。文章尝试挖掘传统人居环境空间智慧,并将其运用到山地村庄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中,提出山地村落空间营造相关的规划策略与建议,以期对当下山地村庄空间特色的塑造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通过模块化体系助推农宅营建,已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之一,而如何将预制化体系与乡村地域性融合,则成为当下亟待探索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西南山地乡村特征,分析模块化体系介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继而以渝东南新型吊脚楼营造为例,通过设计推演与论证方法,分别从选材下料、排架单元设计、节点优化、功能空间组合等方面,探索基于模块化体系的木构农宅适地性营造策略,以期为当地新型木构农宅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郭钰莹  李哲 《园林》2023,(1):127-134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产业发展与改善人居环境已成当下乡村实践的重要话题,中国变化多样的山地地貌催生出大量山地型乡村。近年来,乡村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旅游业,特殊的自然地貌和多元的使用群体需求对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策略研究十分必要。通过既有公共设施现状梳理及多元群体需求统计,针对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公共设施分布不均、服务水平与人群聚集区域分异明显等问题,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价值导向,结合多元群体需求从宏观规划、街巷空间、空间节点、具体设施、设计美学5个层面出发,利用空间句法对内部轴线进行定量分析,因地制宜构建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规划优化体系。通过调整全局空间形态、完善步行交通体系、复合公共设施功能、提炼地域文化元素等针对性策略增强乡村公共设施整体性、互通性、复合性、互动性和地域性,助推村民生活水平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期为湘西乃至全国的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4,(10)
村镇公共建筑可以为鼓励封闭的乡村提供有限的社会交往空间,并且是当地风俗民情以及生存方式的集中反映。公共建筑的存在与各种民居建筑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乡土建筑文化的左右臂膀。对于乡土公共建筑进行研究,对于乡土建筑理论进行有力补充,文章将对村镇公共建筑形态进行研究,对于乡村公共建筑的建造形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