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复合蛋白酸奶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探讨和对比了大豆分离蛋白SPI、浓缩乳清蛋白WPC不同替代度对复合蛋白酸奶发酵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及感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PI不利于酸奶发酵,表现为发酵时间延长,并影响感官性质;适当浓度的WPC则有利于酸奶发酵加快发酵速度,对感官性质的影响不明显;将两者按1∶1的比例共同替代40%以下的奶粉可制作成高质量的凝固型复合蛋白酸奶。  相似文献   

2.
乐坚  黎铭 《食品工业科技》2005,(01):113-114
大豆酸奶是以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牛奶为主要原料,经 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营养保健酸奶。本文介绍了大豆 分离蛋白预处理条件,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大豆分离 蛋白的酶解条件和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与牛奶共同发酵 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3.
大豆分离蛋白发酵酸奶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酸奶是以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牛奶为主要原料,经 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营养保健酸奶。本文介绍了大豆 分离蛋白预处理条件,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大豆分离 蛋白的酶解条件和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与牛奶共同发酵 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4.
双蛋白酸奶是以鲜牛奶和大豆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而成的活性乳酸菌保健饮品,具有动植物蛋白质互补,营养结构合理的优点。文章综述了双蛋白酸奶的营养特性,分析了生产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混合发酵酸奶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大豆和牛奶为主要原料研制一种营养丰富的混合发酵酸奶,应用正交试验法,选择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并对产品质量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采用3个水解度(DH分别为3.12%、5.77%和8.83%)的大豆分离蛋白Flavourzyme酶解液取代不同量的牛奶(取代度分别为5%、7.5%和10%)用于酸奶发酵,探讨酸奶在发酵过程中的酸度变化和表观粘度变化,研究发酵酸奶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切应力、流变指数和粘度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当DH8.83%的大豆分离蛋白酶解产物替代7.5%~10%的牛奶时,其达到发酵终点所需时间最短。在牛奶中添加10%的DH3.12%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产物能显著增加发酵酸奶的表观粘度。采用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替代部分牛奶生产酸奶能有效降低酸奶的柔性,其质构特性属于非牛顿流体。用DH3.12%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代替10%牛奶生产的酸奶在高剪切速率下其切应力远大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应用不同大豆蛋白制备大豆酸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应用不同的大豆蛋白为原料制备大豆酸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使用常用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逐渐增加其中的豆乳含量进行驯化培养。结果表明,豆乳与牛乳比为8:2发酵效果较好。经发酵实验,分别确定了不同原料的最佳固形物含量、发酵时间、杀菌温度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酶解大豆蛋白对酸奶发酵酸度及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不同水解度的大豆蛋白中性蛋白酶As1.398酶解液取代不同量的牛奶,研究发酵液在酸奶发酵过程中的酸度变化和表观粘度变化,探讨发酵酸奶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切应力、流变指数和粘度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牛奶中添加大豆蛋白的酶解产物,有助于酸奶中酸的形成。当DH5.61%的大豆蛋白酶解产物替代7.5%~10%的牛奶时,其达到发酵终点所需时间最短。在牛奶中添加7.5%的DH3.76%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产物能显著增加发酵酸奶的表观粘度。采用大豆蛋白酶解液替代部分牛奶生产酸奶能有效降低酸奶的柔性,其质构特性属于非牛顿流体。用DH8.89%大豆蛋白酶解液代替部分牛奶生产的酸奶在高剪切速率下其切应力远大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应用豆奶、脱脂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制备大豆酸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使用常用的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逐渐增加其中的豆乳含量进行驯化培养.结果表明,豆乳与牛乳质量比为8∶2发酵效果较好.使用经驯化后的菌种对豆乳进行发酵实验,比较了3种不同大豆蛋白原料之间的异同,并分别确定了不同原料的最佳固形物含量、发酵时间、杀菌温度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豆混合发酵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建新  万慕麟 《食品科学》1999,20(10):75-76
近年来,乳酸菌发酵饮料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保健功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和青睐[1~4]。目前国内外开发的乳酸发酵食品种类较多,所用原料有牛奶、鸡蛋、大豆和果蔬等,而以玉米、大豆为原料研制的混合型纯天然发酵酸奶,报道甚少。以玉米、大豆和鲜牛奶为原料,经过工艺研制的凝固型混合酸奶,产品兼有玉米和乳酸菌发酵制品特有的风味、营养和保健作用,从而为玉米和大豆的深加工以及丰富乳酸发酵饮料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材料与方法1.1主要原辅料:玉米、大豆;鲜牛奶:市售;蔗糖,乳糖:食用级。1.2发…  相似文献   

11.
大豆发酵生产酸豆乳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纯豆乳发酵生产酸豆乳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其最佳工艺为:m(大豆):V(水)=1:8,接种量为5%[V(S.t):V(L.b)=1:1],杀菌条件为85℃下杀菌30min,蔗糖的添加量为8%,前发酵温度为40℃,前发酵时间为4h,接种量5%,后发酵温度4℃。  相似文献   

12.
13.
豆酸乳是将大豆磨浆后与牛乳混合经乳酸菌发酵而赋予特殊风味的产品,但尚未有仅用嗜酸乳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2株菌来发酵益生菌豆酸乳的报道。对碳源、生长促进因子、稳定剂和温度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豆水比为1:8、牛乳含量为30%的豆浆牛乳混合物中添加4.0%的蔗糖、0.3%的葡萄糖、0.6%的低聚果糖、0.8%的BY-H-260,在无菌条件下添加0.005%的嗜酸乳杆菌菌粉和0.015%的两歧双歧杆菌菌粉,在42℃条件下发酵5~5.5 h,酸度可达70~75°T(pH为4.0左右),活菌数可达108cfu/mL级,组织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4.
固定化乳酸菌发酵大豆酸乳关键操作单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质量分数为4 %的NaHCO3 和Na2 CO3 混合碱浸泡大豆8h ,脱除豆浆腥味。以1%海藻酸钠与1 5 %聚乙烯醇作包埋剂,注入2 %CaCl2 硼酸液中固定化9~10h ,制备固定化球。以相同生物量固定化保加利亚杆菌球和嗜热链球菌球,比例为2∶1,用于生产大豆发酵酸乳  相似文献   

15.
胃蛋白酶预处理对大豆酸奶发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颖  夏明  朱娜  俞琪燕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2):1440-1442,1493
采用乳酸菌发酵经胃蛋白酶预水解后的豆浆,优化大豆酸奶的制作工艺参数.大豆经磨粉后制成6%的豆浆,在37℃下利用胃蛋白酶处理30 min,降解其中的蛋白质.随后添加玉米糖浆使糖浓度达到6%,接种豆浆量5%的乳酸菌种子,采用恒温发酵法,在38℃下,进行厌氧发酵并冷藏24h.用占大豆干粉量0.5%的酶预处理30 min后,制...  相似文献   

16.
李笑梅 《食品科学》2011,32(2):328-332
以萌发至第4 天的发芽大豆和脱脂无糖乳粉为原料,制备发芽大豆酸奶。采用感官评价方法对产品风味进行评分,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发芽大豆与水的配比为1:4.5,以此配制豆芽浆;再以乳粉与水1:5.0 的配比制备乳液;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乳液在豆芽浆的质量分数60%、以100mL 豆芽乳计混合菌接种量为5mL、蔗糖添加量6g、发酵时间7h。最后对后熟时间对产品风味的影响进行实验,结果表明4℃条件下放置16h 以上风味最好。以本实验方法制备的发芽大豆酸奶具有滋味清香、凝固型酸奶固有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17.
郑亚琴 《食品科学》2010,31(24):498-501
将香蕉泥与牛奶调配接种乳酸菌发酵制成香蕉酸牛乳,研究不同工艺、不同稳定剂及配方的优化对香蕉酸牛乳成品品质的影响。确定香蕉牛乳的最佳发酵工艺:发酵剂4%、全脂乳4%、蔗糖6%、香蕉经微波处理30s、果肉10%、加入0.5% 柠檬酸和VC(2:1)、0.1% 明胶和0.1%CMC,在95℃水浴条件下杀菌5min,43℃温度条件下发酵5h,此条件下所得香蕉酸牛乳营养风味独特,感官评价最优。  相似文献   

18.
大豆酸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提高豆浆附加值及应用研究的角度,研究了大豆酸奶的加工工艺.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实验的设计方法,确定了大豆酸奶加工过程中辅料添加量、均质、发酵等重要参数.分析数据为大豆酸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植物乳杆菌发酵降解低温豆粕乳,研究其中大豆蛋白结构的变化。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样品水解度和体外消化率均呈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粒径分布向低粒径方向移动,说明脱脂豆粕中大豆蛋白经发酵后有一定程度的降解。同时,发酵处理后提取的大豆蛋白与原始大豆蛋白和发酵0 h时提取的大豆蛋白相比,蛋白分子进一步展开,β-折叠含量升高,α-螺旋含量降低,荧光光谱中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暴露巯基含量升高。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经发酵后表面不再光滑,出现腐蚀性孔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