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视知觉动力角度分析非线性建筑形态的美学呈现,本质上是一个外在异形形态的表达与内在心理认知的衡量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界事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形成某种情绪特征,体现着人类的感情、思维以及各种社会现实和自然现象,并最终形成相应的审美衡量标准。这为非线性建筑形态的美学体验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审美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当代非线性的技术背景和创作模式,本文探析了柏格森(Henri Bergson)"绵延说"对此类建筑形态的影响。引用"绵延"理念诠释建筑的体验、感知等审美活动,通过对非线性建筑形态表意范式的解析,提出其流线无间断性、射线无止境性、空间的意识化三种表征,并指出这种表意范式存在的主旨模糊、体量压力、文脉薄弱等审美缺失,建构其律动蔓延所带来的通感、时间的顺延所带来的联觉、生命绵延而带来的无觉这三个梯度的审美秩序,以期为目前"形"无由、"意"消解的非线性设计提供些许思辨资源。  相似文献   

3.
首先从复杂性科学的整合思想与数字技术的整合技术出发,对大跨建筑结构形态进行特质解析,并建立非线性结构形态基础理论平台;进而提出适应当代技术水平的3种非线性结构语言,阐述数字技术作用下的结构技术、建筑空间与审美倾向之间的融合方式,从而表达大跨建筑非线性结构的表现机制;最后,提出非线性结构形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潜力。  相似文献   

4.
对哲学认知的加深与人类科技能力的进步引发了观念层面的变革,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这也导致建筑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发生转换。从古代的手工艺建筑美学,到工业时代的机器建筑美学,再到现在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建筑美学,建筑形态审美的取向不断跃迁,建筑美学的原则悄然变异,而建筑形态的不断创新正是反映了这种变迁。新的观念影响着建筑师对世界的认知,进而影响了建筑师的艺术风格和作品内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师重新以一种更加关联、交互和动态的思路探索建筑形态创作。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消费文化主导的时代,图像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建筑在这种对图像狂热消费的冲击下,导致对形象的过分关注.建筑审美视觉化,建筑远离其原有价值.意象作为建筑的一种思维方式也许是走出"形象之围"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消费文化主导的时代,图像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建筑在这种对图像狂热消费的冲击下,导致对形象的过分关注。建筑审美视觉化,建筑远离其原有价值。意象作为建筑的一种思维方式也许是走出“形象之围”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7.
鲍鲲鹏  鲍英华  赵龙 《华中建筑》2010,28(3):21-22,26
通过对文字在建筑中的表现形态的分析,解析文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视觉语言,在建筑作品审美接受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指引作用和召唤功能。同时结合实际设计项目进一步探讨了文字这种独特的视觉形式语言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
除却人文内涵,建筑作为物质存在的审美客体,在线条、形体、色彩、质感、装饰等建筑语言上也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海口骑楼建筑备受学者关注,但更多的是挖掘其人文内涵,较少涉及物质本体审美。该文立足建筑的客观形态,从比例和尺度、空间与结构、建筑的装饰、建筑的材料和色彩、建筑的环境特色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尝试构建骑楼建筑形态审美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建筑设计领域,依托建构技术构建的钢筋混凝土形态能够展现出不同的建筑设计效果,因此能带给人们差异化的视觉审美体验.这也就使得基于建构技术的钢筋混凝土形态设计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建筑的功能定位与结构设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建构技术主导下的钢筋混凝土形态设计方案,能使建筑具有良好的视觉审美体验,从而满足不同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形态设计需求.对于大型建筑来说,人们对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形态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根据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功能需求、设计需求及视觉表现需求,全面应用建构技术做好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形形态设计,能促进建筑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效果,还能使建筑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并满足居民的生活、审美、娱乐等需求.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技术给建筑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冲击,建筑拓扑学则是发生这种变化的本源。结合拓扑学特点和本质,描述了当今拓扑建筑的非线性形态特征,分析建筑拓扑化的原因,并结合设计案例探索当代建筑在多种可能性、内外界面一体化、动态空间和层级消解等方面发生的拓扑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地景建筑"是当代解决建筑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一种重要设计理念。以建筑与场地同质化作为基本走向,强调建筑与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和界面统一性。在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非线性科学指导建筑设计成为了建筑学界对建筑设计开拓的新的领域。本论文试图通过对"非线性科学"在地景建筑形态中的转译进行研究,同时采取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作为未来建筑发展趋势的地景建筑非线性表达特征与其形态背后的逻辑。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建筑非线性的定义,从突变、混沌、分形等角度,阐述了非线性建筑的重要形式语言,提出了新几何学、非线性结构、环境生态学等几种设计非线性建筑的新途径,以丰富建筑的外观形态。  相似文献   

13.
非线性建筑设计打破了传统建筑设计框架,凸显了建筑结构的动态性与融合性,赋予了建筑更具融合感的几何转换形态。对参数化设计方法进行介绍,阐述非线性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内容,非线性建筑中参数化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形态的曲线特征控制,更要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进行特色设计。参数化实践分析中介绍具有典型代表的建筑结构,分析其中的参数化设计流程与应用效果,为非线性建筑的参数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审美形态作为文化的大风格,有着确定的丈化内涵,建筑艺术的审美形态以优美、崇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荒诞、滑稽等形态。对于不同类型的审美形态应从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从审美意象自身,即意与象,内容与形式,背景与前景的关系进行分析。 优美 大部分的建筑审美形态都是属于优美类型。优美形态的结构特征是完整与和谐。所谓完整,就是说它是一个统一、单纯、自足的整体。完整的效果来源于内在的和谐,所谓内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真实地表现建筑的结构形态,并对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传达可以充分地展示大跨度建筑独特的形态美。大跨度建筑结构形态的审美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理性美、简约美、仿生美和传统文化中审美"原型"的再现。大跨度建筑结构形态美的创造需要建筑师通晓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的理论,并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地景建筑来源于大地艺术,是一种表现出大地景观特征的建筑,形态上呈现出水平延展性,与大地肌理及周围景观相融合.还原、延续、并扩展地表形态。而在21世纪的建筑发展潮流中,有机与非线性这两个关键词也被抬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本文尝试将有机非线性理论引入到地景建筑,阐释了如何运用有机非线性思维去思考地景建筑机制,最后架构出一个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和谐相处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杨希文 《安徽建筑》2006,13(3):8-10
建筑具有地域性格特征,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建筑审美正是通过建筑形象、建筑意境和建筑环境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8.
分形理论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分形之美扩大了传统形式美的范畴,转变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建筑的形态与时代的审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形建筑审美就此产生。本文从分形建筑美学的角度解读了日本东京表参道TOD'S大楼,以此来充分认识分形美学,并思考在建筑的发展中如何创造与自然结合的具有生命力的建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建筑美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随之而来的生态流线美学逐渐凸显,因此具有连续流动性的非线性建筑形体被广泛的设计建造。运用当今的建筑构造技术,基于Rhino数字化建构平台,以苏家屯文化中心为例来解析越来越多的非线性建筑方案在具体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局限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即同传统建筑语言的和谐共生,并使其不失非线性科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总结非线性建筑的特点、构造方式,以期指导相似建筑创造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历史建筑,传承建筑文化,有必要对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基于此,文章阐述了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类型,分析了人文价值在近现代历史建筑中存在的意义,提出了人文价值在近现代历史建筑中的审美呈现形态,包括历史人文遗存呈现形态、当代视觉呈现形态、文化意像呈现形态,并探讨了如何呈现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