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斌  卞晓帆  王峥 《城市住宅》2021,28(8):61-64
轨道交通因其运载量大、时间准、效率高等优势,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地铁站域更是人们交通出行与休闲生活的必要场所,因此提高地铁站域空间活力对轨道交通使用者的日常出行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以地铁站域活力为研究对象,提取站域活力的来源,基于多源数据对地铁站域活力的量化影响要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运输是替代小汽车出行,构建环境友好型交通的有效方式。轨道交通出行倾向与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轨道交通的可达性以及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发展等因素相关。为了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各大城市集中于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本身,而忽视了轨道交通站点的可达性。本文讨论了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对于轨道交通出行模式的重要性,分析了各接驳模式对轨道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轨道交通配合步行和自行车是替代小汽车出行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设计的研究视角提出了5个活力性评价指标,并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初步建立轨道交通站域商业空间使用绩效的评价框架和综合评价方法,再通过上海核心城区10个样本站域的评价表明其具有一定适用性;研究进一步对影响使用绩效的3类主要因素及其权重进行初步排序,发现在0—300 m空间范围内,对商业绩效的影响从强到弱依次为"功能"、"可达"和"空间"因素,这将有助于科学评价和预测站域商业空间使用绩效,也为其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解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结构对 于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空间结构至关 重要,其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交通与 土地利用融合,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 利用交通刷卡大数据,基于轨道交通站域的功 能相似性和邻接关系提出了功能站组的概念, 并形成了一套“站域功能分类—站组范围划定— 站群结构识别”的方法体系。以上海市轨道交 通系统为例,针对单个站域,构建表征站域土 地利用功能的连续客流时间序列,并依据时间序列特征分类得到站域功能类型;将多个具有相似的出行模式和土地利用功能的相邻站域划定 为功能站组;以功能站组为基本单元,采用社区发现算法,对功能站组间的客流交互网络进行分 析以识别站群。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站域—站组—站群”层次化功能结构解析 方法综合了场所空间和流空间视角,有助于认识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结构特征,并为轨 道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多层次的空间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使用便利程度和空间环境质量影响着轨道交通出行比率,而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方式之一,其出行率的高低反映着城市建设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国际成功经验表明,站点地区开发影响着城市空间发展,本文以北京东站地块规划设计为例,对站城一体化的轨道交通枢纽地块建设方式展开探讨。文章认为,轨道交通枢纽地块与城市的一体化水平和站城之间在交通衔接、产业相关、空间互补以及场所文脉这几个方面的协调水平息息相关。衔接良好的交通方式、促使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空间环境品质、彰显城市人文精神的建筑景观特征,以及与城市互补的产业发展将有力地促进交通枢纽的发展,满足人们便捷出行与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从而实现站城一体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运营形式,其站域必须具备公共交通的服务功能,同时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也应具备一般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因此,本文针对具体的公共空间属性,对站点地区公共空间塑造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梁朋朋  崔叙 《华中建筑》2022,40(3):81-8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成网,站域进行了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开发建设,形成大量人口聚集区,存在容易传播病毒的风险.站域的客流疏散、建筑密度、公共空间韧性、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度成为城乡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防疫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该文以武汉市为例,通过研究确诊人群在轨道交通站域的分布特征,探明确诊人群分布与轨道交通站域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8.
站点周边居住建筑的密度直接影响乘坐轨道交通的总量,轨道站域范围内居住建筑分布的整体比重与轨道交通分担出行的比例相关。针对香港74个港铁站域空间居住建筑形态特征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居住单元的分布情况,站域范围的居住建筑的密度与港铁乘坐量密切相关;站域空间范围的分布情况与非轨道站影响区域的比较发现,以轨道站为核心的居住建筑集聚特征是支持香港轨道系统高效率的重要空间特征之一。围绕轨道站的居住建筑集聚能够通过居民出行活动的集聚引导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分布密度的提高,是促进紧凑空间形态的形成的基本动力。归纳在轨道系统建设、站域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紧凑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有利于合理制定以轨道站为导向的紧凑城市空间形态策略。  相似文献   

9.
桂汪洋  张彤  徐斌 《华中建筑》2024,(3):126-130
步行可达性是交通职能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明确轨交站域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测度方法,促进生活圈和站域的耦合发展,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建立步行可达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合肥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分类研究,测度典型站点15分钟生活圈空间内的步行可达性程度,量化分析不同功能导向下轨道站域空间构成要素对步行可达性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商业服务区站点与公共服务区站点站域生活圈内步行可达性程度基本持平,且远高于居住区站点和混合区站点,最后根据该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站域空间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已然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之一。作为轨道交通与地面空间的过渡区域,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也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轨道交通的设计理论研究大多是轨道交通的交通流线、建筑设计、艺术设计,而针对景观设计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上海城市轨交为锲入点,从轨道交通的集散空间、停留空间、边界、景观绿地、路径设计等几方面提出详细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枢纽站是城市的重要交通节点,其站域城市环境具有特殊复杂性。公共空间作为站域空间组织的核心要素,对城市秩序、效率和活力均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东京涩谷站、新加坡市政厅站和香港中环站为例,对其公共空间系统进行深入剖析。以此为基础,从空间结构维度、使用维度和运作维度三个方面提出站域公共空间"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围绕轨道交通站域的空间使用问题,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从站域基本背景、使用者特征、空间使用分布和空间使用状态四个方面建立空间使用的分析方法,并选取上海三个典型站域作为调查样本,对商业空间使用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使用状态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未来站域商业空间使用的优化提出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媒介化空间为切入点,将轨道交通综合体站域内部空间与媒介化空间结合起来,运用例证分析方法,分析了站域内媒介化空间特性,提出媒介化空间的设计目标,并从提高空间辨识度、增加空间多重功能属性、挖掘交通空间潜在的城市特性等方面,论述了媒介化空间设计策略,旨在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站域空间。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轨道交通的白热化建设,站域空间逐步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类似的日本在城市轨道站域空间建设更新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理论经验。以东京涩谷为例,在对其更新背景及制度政策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以站域为核心的空间重构和承载多样活力的空间增效体系。该体系包含网络更新、节点更新和小微更新三个层面,通过对大骨骼空间的重构、街道空间的提质以及小微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来对整个站域空间进行重构和增效,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得出对我国特大城市站域空间的建设优化启示,以期为未来中国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的建设优化提供相关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对城市空间影响越发明显,人们对出行服务水平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实现轨道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便捷、高效衔接,打造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高品质城市综合空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北京地铁19号线金融街站为例,介绍了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结合的概念及国内外现状,阐述了站城一体化设计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路,研究了站城一体化设计结合的方法。该研究可指导类似工程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6.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状况大为改善,但在轨道交通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车站或站域建筑与城市区段的功能、空间融合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轨道交通站域建筑一体化设计正是对以上问题的反思与回应。在分析轨道交通站域建筑一体化设计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地铁一号线乔司站的站域建筑一体化设计,提出了轨道交通站域地上、地下以及周边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方式,以其运量大、速度快、价格便宜的优势,逐渐成为城市快速客运交通系统的主体.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达性与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息息相关,运用空间句法模型结合合肥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对合肥市近期轨道交通线路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并对重要站点的可达性进行微观精细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考虑城市快速公交具有运行线路明确、受其他交通方式干扰小的特点,作为人们出行选择的重要地面交通方式,对其规划线路进行可达性分析,并从协调合作角度对近期合肥市轨道交通优化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7)
为提高轨道交通客流转移预测精度,以乌鲁木齐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SP调查(stated preference survey)数据为基础建立Nested Logit模型,考虑交通信息及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习惯等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转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各交通方式之间相关性的Nested Logit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新增轨道交通后各出行方式的出行分担比例;交通信息准确度和出行者通常选择的出行方式显著影响着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通信息及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习惯对轨道交通客流转移的影响;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建成后,预测可承担居民34.7%的出行。通常选择出租车出行的居民倾向于向轨道交通转移,常规公交和出租车的出行比例大幅减少,而私家车出行比例减少幅度最小。该研究为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常规公交线路调整以及交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轨道交通日益完善的背景下,铁路客站及站域空间作为城市与城市联系的媒介、城市与人交互的容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合肥火车站站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中视域模型的搭建,分析其句法参数特征,进一步总结其空间环境特点。通过站域空间既有环境的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和解决空间通达、空间感知、视野开阔的问题,同时也是对传统客站站域公共空间品质塑造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北京地铁冗杂的人流量和复杂的换乘动线,给残障人群的出行造成困扰,大型枢纽站点无障碍服务系统中的策略亦存在缺陷。本文选取北京西直门站换乘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残障人群搭乘轨道交通时的室内立体换乘空间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文献研究、路径跟随、问卷调查以及Anylogic模拟行为分析法,并针对残障人群进行出行满意度调查,剖析残障人群出行时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总结轨道交通站点立体换乘空间的室内设计现状与残障人群出行之间的矛盾所在,提出立体换乘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策略,以期为北京城市存量更新中的交通难题提供新的参考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