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行人重识别研究中训练样本的不足,为提高识别精度及泛化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改进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对训练数据集进行扩充,使用生成对抗网络无监督学习方法生成无标签图像;然后与原数据集联合作半监督卷积神经网络训练,通过构建一个Siamese网络,结合分类模型和验证模型的特点进行训练;最后加入无标签图像类别分布方法,计算交叉熵损失来进行相似度量。实验结果表明,在Market-1501、CUHK03和DukeMTMC-reID数据集上,该方法相比原有的Siamese方法在Rank-1和mAP等性能指标上有近3~5个百分点的提升。当样本较少时,该方法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行人多属性识别算法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行人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基于“特征提取+回归”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行人多属性协同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多个行人属性标签进行组合编码,得到一个标签组合向量;然后采用基于通道注意力机制的ResNet50作为主干网络提取行人图像的深度特征;最后,设计了一个包含3个全连接层的神经网络结构来建立标签组合向量与行人深度特征之间的映射模型,在一个统一的网络框架下就可以同时对行人的多种属性进行准确识别。在行人属性公共数据集PETA和RAP上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识别方法在公共数据集PETA上获得的识别准确率为84.08%,而在公共数据集RAP上可以获得高达88.12%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王立林  刘俊 《计算机应用》2019,39(12):3691-3696
针对复杂海洋环境下人工监管船舶行为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船舶行为识别方法。首先,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中获取海量船舶行驶数据,并提取出具有判别力的船舶行为轨迹;然后,根据轨迹数据的特性,利用多尺度卷积设计并实现了针对船舶轨迹数据的行为识别网络,并且使用特征通道加权以及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来提高算法的准确率。在船舶行为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指定长度的船舶轨迹,所提识别网络能够达到92.1%的识别准确率,相较于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提高了5.9个百分点,并且在稳定性以及收敛速度上都有明显提升。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船舶行为的识别精度,为海洋监管部门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为解决视频监控中遮挡、背景物干扰,以及行人外观、姿势相似性等因素导致的视频行人重识别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联合均等采样随机擦除和全局时间特征池化的视频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针对目标行人被干扰或部分遮挡的情况,采用了均等采样随机擦除(ESE)的数据增强方法来有效地缓解遮挡,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更准确地匹配行人;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视频行人重识别的精度,学习更有判别力的特征表示,使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CNN)提取时空特征,并在网络输出行人特征表示前加上全局时间特征池化层(GTFP),这样既能获取上下文的空间信息,又能细化帧与帧之间的时序信息。通过在MARS、DukeMTMC-VideoReID 和PRID-2011三个公共视频数据集上的大量实验,证明所提出的联合均等采样随机擦除和全局时间特征池化的方法,相较于目前一些先进的视频行人重识别方法,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韩建栋  李晓宇 《计算机应用》2021,41(10):2991-2996
针对行人重识别任务在特征提取时缺乏对行人特征尺度变化的考虑,导致其易受环境影响而具有低行人重识别准确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在网络浅层通过混合池化操作来提取多尺度的行人特征,从而帮助网络提升特征提取能力;然后,在残差块内添加条形池化操作以分别提取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远程上下文信息,从而避免无关区域的干扰;最后,在残差网络之后利用不同尺度的空洞卷积进一步保留多尺度的特征,从而帮助模型灵活有效地解析场景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在Market-1501数据集上,所提方法的Rank1达到95.9%,平均精度均值(mAP)为88.5%;在DukeMTMC-reID数据集上,该方法的Rank1达到90.1%,mAP为80.3%。可见所提方法能够较好地保留行人特征信息,从而提高行人重识别任务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韩斌  曾松伟 《计算机科学》2021,48(z1):113-117
植物叶片识别是植物自动分类识别研究的重要分支和热点,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分类研究已成为主流.为了提高植物叶片识别准确率,提出了基于多特征融合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植物叶片图像识别方法.首先对植物叶片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LBP特征和Gabor特征,将多特征相加融合输入网络进行训练,使用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构架作为分类器,利用全连接层对植物叶片进行识别.为了避免过拟合现象,使用"dropout"方法训练卷积神经网络,通过调节学习率、dropout值、迭代次数优化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卷积神经网络植物叶片识别方法对Flavia数据库32种叶片和MEW2014数据库189种叶片识别分类效果较好,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3.25%和96.37%,相比一般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植物叶片的识别准确率,鲁棒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以提升电力检修票智能识别准确率和识别效率为目标,提出卷积神经网络的电力检修票智能识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完成特征点匹配;且电力检修票的智能识别准确率高、识别效率快,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基于视频的行人重识别中由于光照与视角变化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局域质量评估网络与行人属性特征的网络。对部分行人图像进行预处理,裁掉部分行人图像的底部;将行人分割成三段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其进行质量评估;结合事先人工标注的行人属性标签,进行训练从而完成重识别的过程。通过学习行人的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能够有效解决行人图像中出现的遮挡和不对齐问题,通过在三个数据集上的结果对比表明方法实现了准确率上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针对视频中存在噪音,无法更好地获取特征信息,造成动作识别不精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卷积神经网络的人体行为识别网络.将长时段视频进行分段处理,分别把RGB图片和计算出的光流图输入到两个卷积神经网络(CNN)中,使用权重相加的融合算法将提取的时域特征和空域特征融合成时空特征.形成的中层语义信息输入到R(2+1)D的卷积中,利用ResNet提高网络性能,最后在softmax层进行行行为识别.在UCF-101和HMDB-51数据集上进行实验,获得了92.1%和66.1%的准确率.实验表明,提出的双流融合与时空卷积网络模型有助于视频行为识别的准确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复杂水声信号的分类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模型结构,将卷积神经网络和卷积去噪自编码器结合到一起应用于水声信号Lofar谱的分类识别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利用更少的参数学习更丰富的鲁棒性特征,目标识别的总体准确率达到81.2%,与传统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图片相似度比对作为计算机视觉的一个研究方向,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人脸识别、行人重识别和目标跟踪等. 然而, 目前有关图片相似度算法的总结和归纳相对较少, 并且将其应用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也存在挑战. 本文总结了传统图像处理算法和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算法在图片相似度比对方面的原理与表现, 旨在选取最佳的算法用于药品图片相似度比对的场景中. 在传统图像处理算法中, ORB算法在测试集上表现最佳, 准确率为93.09%; 在深度学习算法中, 采用改进的孪生网络结构、发明了一种标签生成法、设置特定的数据增强策略并增加一个特征面分类网络, 从而提高了训练效率和准确率. 最终的测试结果显示, 改进的孪生网络表现最佳, 可以实现98.56%的准确率和27.80次/s的推理速度. 综上所述, 采用改进的孪生网络算法更适用于药品图片的快速比对, 并且有望在未来的医药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汪荣贵  李懂  杨娟  薛丽霞 《计算机工程》2022,48(3):229-235+243
行人重识别的目标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多个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序列或视频中识别目标行人,基于监督学习的行人重识别算法虽然提高了目标的识别性能,但难以解决行人重识别中无标注目标域的域内变化问题,从而导致无标注数据检索准确度低。提出一种基于域自适应的无监督行人重识别算法,其主要由ResNet-50骨干网络、跨域特征提取器和用以存储目标域特征的特征库组成。通过跨域特征提取器融合行人样本在特征图与通道方向的特征,以挖掘不同行人重识别数据集间潜在的特征关联关系,同时为无标注目标数据集样本内的特征关联构建特征库,在无任何标注信息的情况下从一个未知数据集学习判别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源域DukeMTMC-reID/Market-1501和目标域Market-1501/DukeMTMC-reID的首位命中率相较于ECN算法分别提高8.9和6.8个百分点,能够提高模型在未知数据集上的泛化能力和无监督跨域行人重识别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真实环境中非重叠多摄像头的行人重识别受到不同摄像机场景、视角、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行人重识别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行人重识别特征提取方法。首先,使用随机擦除法对输入的行人图像进行数据增强,提高网络的鲁棒性;然后,通过构建自上而下的注意力机制网络增强空间像素特征的显著性,并将注意力机制网络嵌入ResNet50网络提取整个行人的显著特征;最后,将整个行人的显著特征进行相似性度量并排序得到行人重识别的结果。该注意力机制的行人重识别特征提取方法在Market1501数据集上Rank1达到88.53%,平均精度均值(mAP)为70.70%;在DukeMTMC-reID数据集上Rank1达到77.33%,mAP为59.47%。所提方法在两大行人重识别数据集上性能都有明显提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韩光  葛亚鸣  张城玮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5):1587-1591,1596
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再识别方法通常将分类网络作为基础网络进行训练,再用其提取行人图片的深度特征,最后在欧氏距离度量下计算特征间相似度并建立排序表。因此,分类网络的特征表达能力将影响到再识别的准确率,而特征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也会使相似度计算存在误差。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精度更高的分类网络作为行人再识别的特征提取网络,并使用奇异值分解来降低权向量之间的相关性,优化深度学习过程。此外,使用基于K互近邻的方法,对候选库中需要检索的图片进行重排序,也将进一步提升再识别的精度。在Market-1501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显著提高行人再识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行人重识别方法依赖人工构造视觉特征,容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识别精度低.深度学习模型能自主地提取特征,但随着网络层数的加深会出现梯度消失情况,残差网络能缓解梯度消失问题,但提取出的特征信息未被合理使用.行人部分图像被遮挡是影响行人重识别准确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融合随机擦除和残差注意力网络的行...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行人检测算法计算量过大和对小尺度行人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特征层融合的小尺度行人检测方法,设计了一种包含9个卷积层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在进行行人检测时,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分块预处理操作,避免损失原始图像的视觉信息;然后,将网络不同层的卷积特征进行融合,提升行人特征的区分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提升行人检测的精度,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同时有效降低网络的复杂度.在INRIA、Caltech等公共行人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行人检测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小尺度的行人,且网络架构的参数量更少,检测速度更快,能得到更高精度的行人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郑烨  赵杰煜  王翀  张毅 《计算机工程》2020,46(5):247-253
将局部行人再识别中的局部图像与整体图像直接进行比较会产生严重的空间错位,从而导致无法检测到正确目标。针对相同尺寸的行人局部图像与全局图像不匹配问题,提出姿态引导对齐网络(PGAN)模型,将姿态作为辅助信息引入到姿态引导的空间变换模块中,从局部图像与整体图像中提取仿射变换后的行人图像并将其与标准姿态进行对齐,再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学习相关特征实现局部行人再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Partial-REID数据集上PGAN模型取得65%的Rank-1准确率,相比直接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全局特征进行匹配的基准模型提高了3.7%,从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局部图像对齐能力及行人再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行人再识别的任务是研究如何在海量监控数据中准确地识别出某个特定场合中曾经出现过的人,已成为公共安全领域中一项新的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其挑战在于,行人在图像中有较大的姿态、视角、光照等变化,这些复杂的变化会严重影响行人再识别性能。近年来,以卷积神经网络(CNN)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方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带动了行人再识别领域的相关研究。CNN有效地克服了行人变化,取得较高的准确率。然而,由于行人再识别数据集中行人标注量小,利用现有的一路CNN模型,其训练过程并不够充分,影响了深度学习模型的鉴别能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对网络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一种两路互补对称的CNN结构用于行人再识别任务。方法 本文方法每次同时输入两路样本,其中每路样本之间具有互补特性,此时在有限的训练样本下,输入的组合会更加多样化,CNN模型的训练过程更加丰富。结果 对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两个公开的大规模数据集(Market-1501和DukeMTMC-reID)上进行实验评估,相比于基线方法有稳定的提升,相比于现存的其他一些方法,其结果也有竞争力。在Market-1501数据集上,1选识别正确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达到了73.25%和48.44%。在DukeMTMC-reID数据集上,1选识别正确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达到了63.02%和41.15%。结论 本文提出的两路互补对称CNN结构的行人再识别方法,能够在现有的有限训练样本下,更加充分地训练CNN模型,学习得到鉴别能力更强的深度学习模型,从而有效地提升行人再识别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In view of the strong generalizability and self-learning capabilities of deep learning models,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s how to apply deep learning theory in the pedestrian re-identification field. However, a number of problems persist in practically applying deep learning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determining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features of the sequence information in the salient region of an image and addressing the data gap between data-driven deep learning models and pedestrian re-identification task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a re-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a visual common attention mechanism. Initially, the method focuses on the local area of the image at the location specified by the given coordinates. Next,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pedestrian image pairing tags, it focuses on the sequence of salient regions of image pairs based on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Then, the global features and the local attention features are cascaded into joint features for use in pedestrian re-identification. To address the data gap between deep learning models and pedestrian re-identification, a new strategy for generating difficult positive samples is proposed primarily through a positive sample that mainly involves a positive sample generation network, a difficult positive sample conversion network, and a dual-stream twin network. We using this network, a large number of positive samples can be obtained to train the data-driven neural network and solve the re-identification task. The above ideas are combined to propose a pedestrian re-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 visual attention-positive sample generation network deep learning mod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not only achieves better recognition results than other deep learning methods, but also adapts well to a variety of databases. In addition,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more robust to occluded pedestrian images than other deep learning methods. In addition,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more robust than other deep learning methods for occluding pedestrian im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