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近代以来,中国的乡村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困境、发展诉求,呈现不同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结果。伴随着中国高速的城镇化,乡村建设重又回到人们视野。但是,今日的乡村不同于彼时的乡村,"城-乡"关系也不同于传统的"城-乡"关系,"乡土"也因此有了特别的含义。故而今天的乡村建设被理解为"乡村重建"。事实上,乡村与乡土本也是两个彼此间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近几年来,不少规划师/建筑师在乡村做设计,参与乡村的建造实践。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建设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建筑师/  相似文献   

2.
乡村图书馆设计所表明的是一种"当代乡土"的立场,根植于中国乡土现实的地域建筑观念,体现乡土生活人物和情境于时间轴线的延续性。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和敏感的地域乡土环境决定了设计采取谦逊、温和的工作策略一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向生活学习,"反设计"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胡旭明  叶露 《建筑技艺》2021,27(9):103-105
在乡村营建的多元化背景下,探讨现代性与乡土性的关系,认识乡土营造的社会属性及现实意义.以云鹤山村便民中心为例,提出基于轻型钢结构和砖墙围护体系的"半工业化"策略,并通过参与设计建造全过程,探讨建筑师在乡土环境中的协同工作方法,为乡村振兴提供普适性营建素材,也为建构学在中国乡村的本土策略提供新视角和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4.
<正>"小微"是乡村的一种基本特征,不仅表现在建筑的尺度和规模上,也表现为空间与景观演变的速度。正是这种"小微"的状态,让乡村在建筑与景观风貌上呈现出了不同于城市的特征,显示出其独特性。如果把建筑作为一项"微设施",其背后则往往对应着"微企业""微整合""微更新",以及建筑师引导下的设计与建造方式。通过这些微设施,乡村的产业不断提升,乡村的空间不断优化,乡村社会得到持续改  相似文献   

5.
近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乡村振兴计划,深刻影响到旧有村落面貌和文化传承。如何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延承村落文脉、提升村落文化内涵,是当今乡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以浙江松阳王村为对象,特别以建筑师徐甜甜在松阳王村的王景纪念馆设计为解析案例,从"建构与环境""结构、构造与空间感知"和"村落建造共同体"等方面来探讨乡村建设的建筑实践,呈现乡村精神回归的建筑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最初作为地方性对抗国际化的批判,出于到乡村实践的朴素情怀,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近十几年来在乡村完成了一系列的实践。这个过程也是建筑师和乡村,乡村人物和事件的共同经历。乡村振兴的愿景到底对应一种怎样的时代需求?无论答案为何,建筑师坚信其实现的前提是一种价值观:发现被低估的乡土价值,进而尝试一种工匠建筑学,更接近乡土生活本身以及建筑师身份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当代建筑师在经历了"实验建筑"后,逐渐呈现出对乡村乡土营建实践的关注。一方面逐渐深入对建筑空间、材料、建构、场地、建筑形式等建筑本体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建筑的介入和公共空间的组织,促进村民的公共交往并提升乡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凝聚力,或是通过城乡互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1]。文章以云南坝美村的"桃源书院"①节点设计实践为例,思考如何在现代建筑语境下让书院不仅延续传统书院的特质,而且满足当下村民和游客的日常公共活动,笔者从场地的隐藏秩序生成到单体的形式和空间操作进行解析,期望建筑成为改变乡村社会的触媒,激活乡村活力,重构村民集体无意识的记忆和日常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叶开始,对工业化与现代化本身的反思,使得"小传统"成为建筑领域被关注的对象。本文以瑞士乡土建筑师卡米纳达在弗林村的实践为例,展示建筑师在为城市化边缘的乡村进行设计和建造时,所承载的对生活的理解和智慧,进而探讨乡土建筑在地方身份认同、文化复兴、经济重构和政治决策中的使命,为推动乡村建立新的人属模式提供灵感。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对张雷建筑师设计语言及最近实践历程的回顾.讨论了张雷建筑师在奉贤一座乡村老宅重建工作中呈现的建筑思考,并从乡土原型的提炼和应对特殊日常生活需求两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正建筑行业黄金的十年已经过去,面对目前市场的变化与行业的发展,建筑师个人应当如何调整行业心态?企业应当如何调整发展战略?未来的城市建设应当如何进行?在本次"人物专访"栏目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联西北院的总建筑师倪欣先生来谈一谈他的看法。服务民众·理念与实践UED:行业内很多人都认为您的设计很接地气,您在工作中愿意投入大量精力为使用者考虑,希望设计  相似文献   

11.
我们试图通过设计的力量,让村民从旁观者逐渐变为设计者、建造者、制度制定者和最终的使用者,最终达到共同缔造的乡村社会治理作用. 在村史馆的建设上,设计师运用"乡土再造,融合设计"的原则,首先对村内的废旧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再利用,节约成本;其次对功能布局重新编排,增加展览空间、休憩空间、小型纪念品售卖空间以及村民活动的室外...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建筑师里少有的西方哲学博士,张应鹏对于苏州高新区阳山敬老院(图1),从身为人子的切身体验出发,希望表达的是对天下父母的真诚之心,期待他们能够有尊严地过以往的日子,生活在一个散发着记忆的日常场所。建筑师的设计手法中隐含着哲学思想及对既有经验的反思,通过"拽进阳光""演绎非功能空间""混搭材料"和"暖出记忆的影子"4个方面完成了整个建筑群的营造。拽进阳光"加强老年人的活动,让他们充分享受阳光!"从清晨的微光,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乡村民房改造降低能耗建筑师设计策略研究,提出寒冷地区民房改造降低能耗建筑师设计策略指南:从规划布局、外围护墙体、屋顶、地面、外门窗、低技术生态措施等方面形成技术集成,提供菜单式选择。在政策上,响应国家高质量民房发展;在学术上,增加乡村民房改造能耗关注度,弥补现有理论不足;在文化上,通过乡村民房的改造设计保护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在经济上,降低乡村民房使用者日常运维费用。  相似文献   

14.
何崴 《新建筑》2016,(4):46-50
乡村有别于城市,无论是建筑设计的方式和方法,还是建筑师的态度、身份,以及与使用者的关系都与城市中的情况有所不同。作者提出了乡村"弱建筑设计"的观点,并通过其亲自参与的乡建项目——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阐明了为何应该"弱"的问题,并指出"让建筑设计本身弱下来"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乡村民宿方兴未艾。如何营造传统的乡村生活氛围、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宿空间,成为了建筑师重点关注的方向。文章从民居改造型民宿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乡土文化与民宿改造的关系,试图总结归纳出民宿改造中乡土文化的构建策略,进而更有效地推动乡土文化传承、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郑捷  陈梦菲 《风景园林》2018,25(5):21-25
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对乡村乡土生活的向往和回归,映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一定会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设计师需要从文化重建的高度去确立乡村题材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立足点并建立系统的工作框架。从操作层面看,设计师应视"乡愁"为魂,将乡村自然与人文环境注入活的情感,让受众得到精神上的共鸣。列举了义乌缸窑村、绍兴禹陵村建设更新的规划实例,有助于对乡土景观规划与设计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潘玥 《建筑学报》2021,(1):105-111
还原西方风土现代的理论的历史语境,将现代建筑师实践与风土线索的关系概括为"如画式再造""客观性再构""场所感再生"3种方向.通过分别溯源和爬梳其流变,指出3类实践背后与工业社会的文化转换问题相应的、从"怀旧"到"反省"的建筑学共振思维.在关注建筑师的设计之外,关注建筑师观念上的演进,指出3类实践方向的关系及对当下风土建...  相似文献   

18.
<正>新光大中心Art Park9就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提出"居住之问",建筑师青山周平、韩文强、姜元宋晨、唐忠汉以不同维度的设计策略联袂作答。"和院""山居""无界""之间"四个人文空间和而不同,用东方哲学演绎出当代亚洲的理想人居。  相似文献   

19.
"乡村复兴"作为与现代性建设相伴随的话语实践和"文化自觉"在后现代思潮之后的回潮,在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日又重新摆在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与政治学家等仁人志士面前,也摆在具体进行乡村实践的艺术家与建筑师面前。我们探索的两个艺术乡建实践.许村是从"艺术"入手,促进乡村社会复苏;青田将从"乡土"开始,接续传统文明根脉。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的发展带给我们太多的变化。如今,城乡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小,昔日的“乡土中国”正悄然变成“城市中国”。全国万千乡村已逐渐失去自身原本应有的乡土风貌,变得越来越不像乡村。面对现状,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又能做点什么?显然,通过一系列的改造设计重新激活乡村、让乡村变得更像乡村,是我们应做的、能做的。那么,究竟如何做呢?在此,笔者将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双东镇龙洞村“花舍影苑”项目改造的案例介绍,来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