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前,许多大城市已经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轨道交通,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吸引力,减少小汽车出行,不少城市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小汽车停车换乘停车场。如何合理地规划P+R停车场,充分发挥P+R停车场的作用,是轨道交通建成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上海P+R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停车换乘停车场的功能和定位,基于停车换乘的使用特征,提出了停车换乘停车场规划思路和方法,并给出了同心圆型城市的P+R布局方案,用于支持停车换乘系统的规划和选址。  相似文献   

2.
和其他特大城市一样,上海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上海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交通管理办法,停车换乘设施实施就在其中,但在实际运营中却呈现冷热不均的现象。现选取4个P+R停车场,通过对其使用者出行特征和出行意愿的调查,研究其实施效果。通过研究,发现P+R在服务水平和交通效应上均有改进的空间,同时本文对P+R系统优化、交通需求管理方面提出了初步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3.
停车换乘系统规划在国外大城市已研究多年.也有许多成功的应用范例。但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希望抛砖引玉.初步探讨停车换乘系统规划的一般流程,重点分析停车换乘系统的设施分类方案、需求预测、选址准则等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北京规划实例提出停车换乘设施在规划后期用地控制、建设方面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上海市轨道站点周边停车场停车换乘选择行为的问卷调查,分析了P&R出行者的个人特性及出行行为特性,并进一步对比实施停车换乘优惠政策及未实施停车换乘优惠政策两类停车场在停车费用,P&R出行比例及出行意向方面的异同.结果显示,采用P&R方式出行的主要是中等收入的通勤出行者,其驾车到达停车场的距离集中在4~5 km.通过完善P&R停车收费政策,加强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提升停车换乘便捷度,能够进一步提高P&R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南京地铁停车换乘行为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停车换乘(P&R)作为减少小汽车使用、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重要措施之一,被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以南京地铁停车换乘系统为例,通过对停车换乘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出行者RP和SP调查,建立了南京地铁停车换乘的行为选择模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论述。本文为南京市进一步建设地铁停车换乘系统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某商业区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污水处理站选址为受限空间的地下停车库内,设计采用模块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主体工艺采用"格栅调节池+A~2/O+A/O+沉淀池+浸没式微滤",厂站出水作为中水回用。运行结果显示:出水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同时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回用标准。该工艺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受限空间污水站的建造模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实施经验,停车换乘系统(park and ride system,简称p&r系统)是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缓解中心城区拥堵的一个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与大运量公交系统的换乘衔接,使得停车换乘系统成为多模式一体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正处于岛内外一体化及厦漳泉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停车换乘系统将作为一体化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得到发展,并作为需求管理对策在中心城区拥堵治理中发挥一定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了厦门停车换乘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初步方案,可有效指导停车换乘系统详细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从影响停车行为的因素出发,梳理规划阶段影响停车换乘行为的因素,包括要考虑停车换乘设施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关系、换乘公共交通的方便程度,并提出换乘设施周边交通负荷也是规划阶段必须考虑的因素。然后分析各因素的具体特征,以此为依据,结合厦门市发展情况,提出厦门市停车换乘系统规划的策略,以指导相关规划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故建立良好的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系统(B+R系统)是极有必要的。[1]本文通过对南京地铁3号线南京林业大学新庄站点与自行车换乘空间的实地调研,分别从外部空间、停车空间、交通换乘空间、附属空间、景观空间进行调查。归纳现场调研信息、总结分析结果、提出改造空间,使空间利用最大化的建议,以提升街道景观质量和自行车停车效率。  相似文献   

10.
停车换乘是大城市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优化市民出行结构,缓解中心区拥堵和减少尾气污染的一个有效调控手段。研究总结停车换乘设施的内涵及分类,分析广州现有停车换乘设施的基本情况,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结合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人口与就业分布、道路网与轨道网形态研究,给出适应广州的停车换乘设施战略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1.
结合国内外特大城市停车换乘设施的现状,并针对寒冷地区交通出行的特征,分析了停车换乘设施的规划选址以及设施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哈尔滨停车换乘系统的规划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2020,(5):118-126
基于轨道系统与城市街道网络的可达性叠加效应,研究轨道站域空间发展潜力是高密度城市空间集聚形态的后续研究,是对城市集聚形态的成因和潜在动力的剖析。以空间句法的可达性评价工具为量化手段,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根据10km出行半径的街道网络可达性将69个港铁站分为4组,通过比较港铁系统置入城市道路网络前后的可达性,量化港铁站域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以居住单元密度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各区域及站点所在的选区居住单元密度之间的比值,描述港铁站核心区(200m半径)和站域(500m半径)的集聚程度,最终得出不同城市区域典型站点案例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与居住空间集聚程度的平均值。结合空间形态和发展过程分析8个不同区位港铁站域,发现轨道系统可达性叠加效应带来的发展潜力的体现程度与城市发展程度,与轨道建设时机、城市更新措施等有直接关系。解析轨道站域居住空间的集聚形态与轨道可达性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大城市轨道站周边空间容量和形态的研究,通过引导形成集聚形态而强化轨道系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正>《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日前出台。自2014年起,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城北片区改造范围和成都高新区全面推行绿色施工。自2015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根据方案,到2015年,成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到2015年,全市保障性公租房实施全装修,新建商品住房全装修比例,在绿色生态城区不低于50%,在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分别不低于30%、20%、15%。此外,方案还提出将在中心城区外围设置停车换乘(P+R)停  相似文献   

14.
成都锦城广场东侧地铁P+R停车场及地下空间设计项目位于成都市南部高新区天府大道以东,是地铁18号线、29号线与16号线的换乘综合枢纽。通过对文脉与场地的详细解读,将地铁站、P+R停车场、商业空间与城市公园四者有机结合,在保证高效的交通枢纽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城市空间的公共性与开放性,充分考虑人流的便捷出行与理想生活方式,是对未来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方向的一次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基于站与城是一个多维度、多要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以站城协同效应为目标,以站域空间为研究对象,针对六个样本案例,运用归纳、聚类等方法构建站域空间系统。同时,基于空间耦合概念,建立站域空间耦合模型。通过对样本案例的分析研究,从站域空间耦合的整体层面、系统层面和要素层面进行解析,总结出站城协同发展的三种不同模式,对我国站城协同发展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选择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近些年国内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机动车成为交通主导带来的城市问题以及目前国内轨交综合体(TOD)的不足之处,提出将自行车体系与TOD模式进行融合,形成新的"B+TOD"模式。指出这一新的模式,是一次在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城市空间等多方面的模式创新,是对"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益补充,对轨交系统的完善,也是对共享、多义、混合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7.
殷子渊 《建筑师》2018,(5):55-60
以港铁站为核心进行土地开发是香港城市建设的主导原则之一,在"轨道加物业"(R+P)思想指引下,港铁公司作为铁路建设的主体,协调政府、开发商、公众等多方利益,在土地转让、规划管控、产权契约等法律、法规框架内,实现了港铁站与周边城市空间的紧密结合,同时结合站点的综合开发提升了土地和物业的价值,实现了"土地溢价"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综合分析港铁站域紧凑空间形态背后发展的故事,丰富而持续的基础研究、有效和具有弹性的管控机制、责任和利益明晰的实施主体等,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运营形式,其站域必须具备公共交通的服务功能,同时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也应具备一般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因此,本文针对具体的公共空间属性,对站点地区公共空间塑造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影响轨道系统吸引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距离、建筑密度、土地多样性、可达性和步行系统完善程度等是重要的空间因素。考察已经完成的香港港铁站周边站域空间的居住单元和城市功能设施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是高乘坐量轨道站的基本特征。结合香港案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深圳为案例的比较研究验证了站域空间的紧凑形态影响轨道系统分担城市总出行比例,同时在轨道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从规划原则、土地开发策略和完善步行系统等方面归纳出了影响紧凑空间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  相似文献   

20.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展览日期:2012年8月4日至2012年9月2日策展人:刘宇扬冯路王慰慰参展建筑师:阿科米里大舍冯果川冯路高目Kuu俞挺袁烽+Neil Leach(上海数字未来工作坊)张斌+周蔚直向参展艺术家:代岛法子高铭研赖雨农马兴文苏畅殷漪《生活演习——2012建筑空间艺术展》是上海当代艺术馆一次崭新尝试,展览主题跨建筑、生活、空间、设计、艺术等多重领域,透过国内新兴艺术家与建筑师,创造出崭新互动式展览型态,每个独立空间仿若一个问号,探讨人和空间、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