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新疆油田夏盐11井区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产量持续下降,注水开发后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持续稳产能力较差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方法及动态监测资料开展了非均质性强油藏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下步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夏盐11井区剩余油挖潜潜力区可分为3种,Ⅰ类为注采井网不完善控制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高,平均大于45%,油层厚度不小于4.5 m,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挖潜对策为储层改造提高低渗区域的物性;Ⅱ类为井间滞留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平均为20%~45%,油层厚度为3.0~4.5 m,主要发育河口坝,挖潜对策为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Ⅲ类为水淹程度较高型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平均小于20%,油层厚度不超过2 m,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对策为老井补孔和水井分注,同时进行注水井调剖,对低产井进行重复压裂、补孔。该研究可为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特低渗透裂缝型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注水开发过程中,受储层非均质性、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等因素影响,水平井多方向、跨井距见水问题突出。通过注采井网油水井间压力激动响应分析判识油井来水方向,将为后期油水井双向调堵提供重要依据。为了探索水平井压力激动判识来水方向的注水井选井方法,解决注水井全覆盖监测工作量大、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建立裂缝型油藏井间连通物理模型,运用井间单元物质平衡方程求解井点压力值,在压力拟合基础上,计算井间连通系数(传导率),实现注采井间连通程度的定量表征,最终创建了流压拟合选井决策方法。现场注采井组实例计算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准确定位水平井裂缝连通注水井,达到判识来水方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南翼山浅层油藏属于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油藏,受孔隙非均质性和裂缝非均质性影响,强化注水导致油井暴性水淹,温和注水地层能量不足。目前采取间歇注水方式,油井产能低,油藏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通过油藏开采特征研究,探索改善油藏开发效果途径,提出将目前反九点注采井网形式转变为排状注采井网方式,对提高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汉油田王场背斜构造储层裂缝发育方向受油藏构造形态及邻近断层的影响,天然裂缝为北东40~70°,人工裂缝为北西40~70°。注入水水线推进受其裂缝发育及油水井所处位置的影响,油井远离注水井裂缝线,注水水线推进均匀,水驱效率高,注水开发效果好;油井靠近注水井裂缝,注入水首先沿裂缝方向朝近距离油井方向推进,该方向油井见效快,水淹快,水驱效果差。在裂缝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影响研究基础上,通过注采井网调整、把握注水时机,掌握合理的注采比及采用不稳定注水、高压注水等工艺,提高了油藏的产量和采收率,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油藏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注水开发现状等方面分析入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陵76井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平面上剩余油分布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岩性尖灭区、注水非主流区、物性较差油砂体、注采井网不完善区以及面积较小的油砂体上。由于陵76区块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油井纵向上出力不均,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的油砂体未压开层多,大部分油井含水较低,是下一步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冻胶泡沫体系堵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火烧山油田储层裂缝极为发育,基质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渗的裂缝性油藏.油田注水开发时间不长, 由于储层存在大量裂缝,油藏纵向和平面非均质性非常严重,导致注入水沿高渗透层或裂缝发育地带突进,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很快,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堵水调剖技术通过封堵高渗水窜层段,较好地调整注水剖面,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从而有效改善水驱状况,提高水驱效率.用堵水技术控制油井含水率,关键在于分析油层注采关系,对区块油、水井进行整体堵调,有效加强低渗透层注水,控制高渗透层水窜,从整体上改善区块的注水开发效果.综合分析H3层H1304井历次堵水效果得出,对其相应注水井调剖后堵水效果较好,采用冻胶泡沫体系堵水比较有效,可以改善地层油水渗流状态,堵水有效期较长.由于每口油井油藏地质特征都不同,所以H3层其他油井同期堵水效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针对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断块油藏层间、层内非均质强,层间干扰严重,储量动用不均衡的问题,应用不动管柱交替注采耦合技术,在不动管柱的情况下,对油水井实行交替注采,油水井可实现不停井采油和注水,提高油水井的开井时率。对层位关闭注水时可提高水驱波及体积,开启生产时可提高驱替压差,达到提高水驱开发效率的目的。对机械式换层开关在应用中出现的换层失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机械式换层开关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正常交替开启和关闭,但对于层间压差太大的井,换层会失败。需要根据油藏预测的压力值,分别设计不同油层开关的弹簧刚度。  相似文献   

8.
七个泉油田1997年开始试注水,2000年进行全面注水开发,到2003年注水效果仍不明显,为了搞清七个泉油田一区块七4—7注水井组油水井连通情况,找出井间存在的大孔道或高渗层,弄清油藏平面与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情况。以便对该区块进行开发方案的措施调整,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2003年九月在该井组进行同位素示踪剂井间监测。  相似文献   

9.
基于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动态特征,提出了动态裂缝概念,探讨其成因机理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动态裂缝是指特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过程中,由于注水井近井地带憋压,当井底压力超过岩层破裂、延伸压力,岩石破裂产生的新生裂缝,或原始状态下闭合、充填的天然裂缝被激动、复活所产生的有效裂缝通道。动态裂缝受现今地应力场控制,随着注水量的增长和井底压力的升高,不断向油井方向延展,直至与油井压裂缝连通。位于JA油田同一区块内的L76-60、L88-40密闭取心井组分析表明,动态裂缝改变了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加剧了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剖面动用程度降低,平面上剩余油呈连续或不连续条带状分布在裂缝两侧;动态裂缝的产生、激化延伸与注水压力、注采比以及油、水井改造措施等密切相关。基质孔渗条件可以有效形成基质驱油时,应尽可能减弱高压注水和油、水井改造规模,实现基质驱油。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特征,依据主力油层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别制作了不同井区和小层典型注采井组砂体的平面、纵向连通对比示意图;研究了非均质连通率与注水指标及开发效果的关系,分析并阐明了连通率差的注水井组注水不满足和水淹水窜的矛盾。结合该地区地质研究工作进展及其成果,深入地分析了克上组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东辛油田营13 断块油藏储层非均质严重、地层倾角大、井网不规则、水驱不均衡的问题,运用非活塞式水驱油理论,综合考虑储层物性非均质和剩余油饱和度非均质等多种因素,以一注多采井组为例,建立了断块油藏新区和高含水期油井产液量的优化方法。计算分析表明,为实现注水开发在平面上的均衡驱替,油井调整产液量时要综合考虑地层倾角、油层厚度以及目前油井含水率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垂直构造线方向的一注两采井组,地层倾角越大,高部位与低部位油井产液量的分配比例越大;油井含水率差异越大,低含水井与高含水井产液量的分配比例越大;两侧井区厚层相差越大,油井产液量的分配比例越大;储层渗透率差异对 达到均衡驱替所需的油井液量的分配比例影响相对较小。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营13 断块油藏的注采调整中,日产油能力上升至110.. 3 t/ d,综合含水由95.. 6%降至91.. 7%,提高采收率2.. 4%,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SJW油区为带边水的中低渗构造-岩性油藏,边水能量弱,区块油水井均压裂投产投注,目前含水率高,关停井多,采出程度低。本文采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搞清了砂体展布规律,分析了影响水驱效果的主控因素,目前主力延9油层的井网受效一般,顺河道方向砂体连通性好,为注采主流通道。经过生产动态分析、开发效果评价及开发技术对策论证,提出了3点开发调整策略:采用点状不规则注采井网,增加注水井数,温和注水,恢复地层压力;在油层下部注水泥,形成一定范围的水泥封堵层段,封堵下部压裂缝,同时降低单井注水量,防止油层底部水淹;使用油井转注、换层补孔、控液复产、堵水调剖、提液等油水井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异步注采注水方式在东胜堡潜山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胜堡潜山为裂缝性底水油藏,内幕岩性分布复杂,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强,潜山进入开发后期,水窜和底水锥进问题比较突出,部分油井水锥顶达到了潜山面,油水界面复杂,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堵水困难,常规的不稳定注水、周期注水效果不明显,油藏开发效果差。为此,通过开展异步注采技术研究,日注水500m3,使该油藏南部井区日产油由21.8t提高到了42.5t,取得了较好的注采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微震监测技术能有效监测出压裂井产生的裂缝方向、长度和裂缝高度,对压裂措施效果分析,避免处在注水井水线方向的油井暴行水淹、确定注入水推进方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濮城油田沙三上5-10油藏是一套非均质性严重的低渗油藏,在开发过程中进行人工压裂是该储层进行油藏改造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压裂裂缝的监测,为该油藏井间调整开发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多层油藏注水开发指标预测方法忽略了油藏的平面非均质性及注采井组开发的影响,指标预测结果与实际差别较大。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并建立了考虑油藏平面、层间非均质性及注采井组开发的多层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应用经验公式劈分各小层注采单元,然后对各注采单元非均质参数进行等效处理,将注采单元转化为均质单元,最后应用物质平衡原理和Buckley-Leveret水驱油理论,预测各注采单元的含水率、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进而得到整个油藏的开发指标。将实例应用结果与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效率高,结果准确,可用于实际油藏开发指标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石油化工应用》2017,(5):15-19
针对靖边油田墩洼油区延9低渗透油藏,层内非均质性强,部分注水井吸水不均,水驱规律复杂,注水调控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研究其注采对应关系,油水井生产能力,注水情况、采油速度、油藏压力保持水平、注采井网适应性的研究,对研究区的注水开发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藏注水时间短,地层亏空严重,油水井数比过高,达到4.18,大部分面积没有水井控制,水驱控制程度只有45%左右,存水率为负的50%,导致采油速度低,目前采油速度只有0.26%;目前压力保持程度低,压力系数为0.43。目前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采出程度低,潜力大。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多层油藏注水开发指标预测方法建立在平面均质的基础上,忽略了油藏的平面非均质性和采用注采井组开发的特征,预测的生产指标与实际生产指标偏差较大,此外,劈分油井产状的方法主要为基于油藏工程原理的动态法,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应用效果都不理想。本文提出建立多层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指标预测方法,预测油藏的含水率和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在产液剖面测试有限的情况下,依据测试数据更多的水井注入剖面测试结论结合渗流阻力计算解决平面和剖面两方向上的注水量劈分,再以油井为中心叠合周围水井劈分过来的注水量最终得到油井各产层产液量劈分系数,最后确定出合理的劈分产液量,为分层注水的开发调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单层剩余油分布及动态指标预测动态劈分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针对注水砂岩油田开发过程中,多油层同采、油层层间、平面非均质以及单层内不对称布井的实际情况,根据井点、层系、区块动态指标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水井吸水剖面(分层指示曲线)和油井分层测试资料,在Buckley-Leverett均质对称布井水驱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均质、不对称布井、各向异性条件下单层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分层动态指标预测模型;利用势的叠加原理,给出了非均质油层压力分布预测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比较,用本文建立的方法编制的软件具有运算速度快、所需计算机内存和容量小、能够自动拟合分层测试和井点动态资料的特点,通过实例分析及应用,证明本文提出的预测单层剩余油分布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冀东油田高浅南区复杂小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极其复杂,为提高开发效果,通过综合研究油水井在钻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所录取的各项资料,采用动态分析法和常规水淹层解释法分析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非主力层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构造高部位、断层夹角含油区域、物性变化带、边水油藏水淹路径之间的滞留区、井网控制程度低以及井网控制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地区;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水淹路径、大孔道及物性变化带、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靖安油田ZJ2延9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由于油藏平面和纵向的非均质性、流体物性的差异,造成层间矛盾突出、水驱不均、水驱效果变差、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加快、采油速度降低。通过对注水井和油井生产情况分析后认为:该区储层物性较好且存在高渗透带,油水井间沟通性较好且对应性强,适合应用生化二元驱技术。2010年11月在该区块优选了3注13采开展生化二元驱技术应用,措施后油水井见效明显,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