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分析了建筑符号的形式、意义及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说明了研究建筑符号学有助于我们已有的东西,明确设计方法的目的,从而提高我们的建筑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3.
4.
建筑形式一直是建筑界的热点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国内建筑创作中千篇一律的问题不断出现,再次让建筑形式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那么,建筑的形式语言是什么,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否像数学一样通过函项引入,公式推导的逻辑过程建立起一套具备充分自足性的理想状态下的语言体系。还是建筑师在历史、文化、环境、功能、技术等各种现实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理性与天性能动结合的过程。笔者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后者。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形式语言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们节约资源的观念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业中,环保节能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本文分析了建筑中环保节能设计的种类,并提出了建筑工程中应遵循的环保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浅谈仿生设计在建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仿生学的概念,介绍了仿生设计在建筑中的分类,分别阐述了仿生设计在建筑中的设计原则、具体运用、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及未来趋势等内容,以期促进仿生设计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长期以来,传统住宅建设是以毛坯房为主的粗放式建造方式,建筑设计与内装设计割裂,各个环节缺乏统一协调,在内装后期大拆大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极大浪费与污染,同时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这种落后的供应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也与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住宅建设绿色发展理念不相适应,当前急需通过进一步构建和落实设计施工一体化体系来提升建设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本文以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项目金科苑为例,通过对国内外一体化设计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对一体化设计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法与步骤,通过在实际项目的运用,对现阶段一体化设计实施形成了有效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设计色彩是视觉的全能化呈现,通过颜料的调配、色块的拼接,以画面反映作画者个人的情绪,个性化的再现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以抒发作画者个人的情感,同样一组景物,每个学生因为观察位置、兴趣表达、表现手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设计色彩图示化训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绘画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画面的创作者。 相似文献
12.
图形设计历来就是人类用来交流感情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法,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是最基本的传达工具。把图形称为形态语言,是因为设计中的图形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主体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的形式。在图形广告中,这种语言借助视觉元素,如点、线、面以及色彩等形成的某种状态和形象,并通过视觉感受而进行交流,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会有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地区,创意需要因地制宜。但是,一个好的创意,是可以跨越地域的界限和文化的差异。以下我们来探讨一下形态语言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绿色建筑中对暖通空调进行绿色设计,聚焦"创新绿色融合"发展,使其实现资源与能耗节约,符合暖通空调行业发展的趋势,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重要举措.
绿色建筑有助于健康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其主要表现于资源节约、能源再利用、环保保护等方面,能够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社会氛围.暖通空调是一种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具有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功能,对其进行绿色化设计,能够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暖通空调运行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6.
17.
在绿色建筑中对暖通空调进行绿色设计,聚焦"创新绿色融合"发展,使其实现资源与能耗节约,符合暖通空调行业发展的趋势,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重要举措.
绿色建筑有助于健康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其主要表现于资源节约、能源再利用、环保保护等方面,能够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社会氛围.暖通空调是一种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具有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功能,对其进行绿色化设计,能够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暖通空调运行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这几年建筑行业明显有了不少的进步,人们对消防配电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运用慢慢的变得比以前重视,消防配电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关乎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虽然建筑行业在不断进步,但消防配电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运用依旧存在很多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消防配电设计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电气设计的水平,应引起社会的重视。本文首先阐述消防配电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分析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科学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结合工程设计实践,根据抗拔桩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机理,提出在建筑物(构筑物)基础设计中采用抗拔桩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