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为新沟油田近期发现的非常规白云岩油气储层,复杂岩性频繁互层的地层特征导致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岩性预测难度较大。针对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及测井资料情况,对测井系列较齐全的新钻探井利用Fisher判别法进行岩性测井识别,而对测井资料系列单一的老井利用泥质含量法进行岩性测井识别。结果表明:Fisher判别法对于泥岩、泥晶白云岩及粉砂岩有较高的判别成功率,符合率分别达到100%、86.5%和77.8%,泥膏岩较差,为58.3%;泥质含量法对于各层段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云质泥岩和泥岩的判别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1.8%、15.15%、48.55%和16.6%,除云质泥岩外,其他岩性的符合率均较高。2种方法判别整体效果较好,为下步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预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以岩心特征、测井资料等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测井解释 结果,对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 16 井区路乐河组下段(Ⅰ-6-Ⅱ-2 小层)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目的 层段发育冲积扇相,并进一步识别出扇根、扇中 2 个亚相及泥石流、流沟、沟间滩、辫流线、辫流砂岛及漫 流带 6 个微相。 通过编绘单井沉积相柱状图及沉积相平面展布图,揭示了沉积相纵向及平面的展布特征, 认为目的层段表现出退积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对有利微相 带展开了评价,为切 16 井区目的层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针对尕斯油田下干柴沟组上段油藏的非常规储层、岩性复杂、多具过渡性和混合性,以灰岩为主,灰岩中主要有藻灰岩、泥晶灰岩等,非均质严重、有效储层划分和识别困难,横向上分布不稳定,成藏控制因素不清等情况。在收集了大量的岩心化验分析资料、录井、测井新技术资料(成像、ECS测井等)、试油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测井曲线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建立了一系列精细描述储层的地质参数;利用成像测井新技术、ECS元素测井新技术和常规测井资料对储层进行岩性识别;建立了适合该地区储层的岩性判断标准。为油田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柴北缘马北8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及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和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研究了柴达木盆地马北8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该套储层的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夹少量次生粒间孔,储层物性好,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低,孔喉半径较大且分选性中等,歪度粗,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好。储层质量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辫状河河床及滩坝沉积区为最有利储层发育区,加之压实作用较弱、成岩早期的中等胶结作用和比较普遍的溶蚀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和喉道的保存及部分次生孔隙和喉道的发育。利用储层物性及压汞等参数,将马北8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类储层,其中Ⅰ、Ⅱ类储层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增储上产的首选储层。 相似文献
11.
12.
为解决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烃源岩评价标准尚未建立、烃源岩研究程度偏低的问题,通过大量岩心化验分析进行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烷烃为代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对干柴沟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烃源岩评价及母质沉积环境探讨。结果表明:依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TOC、氯仿沥青“A”含量、游离烃S1指标可确定Ⅰ、Ⅱ、Ⅲ类烃源岩的评价标准;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藻类等低等水生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有机质类型为Ⅱ1-Ⅰ型;烃源岩成熟度介于低成熟-成熟生烃阶段。该研究对确定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下段近年来发现了大规模分布的致密油藏,但其源储配置关系尚不明确,急需建立有效的烃源岩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烃源岩岩心实验室分析资料及其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优选声波时差、电阻率及铀为反映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敏感参数,利用ΔlgR 法与铀-TOC 回归拟合法建立了烃源岩定性及 TOC 含量定量解释模型;同时,探索了利用特殊测井系列岩性扫描测井技术计算地层有机碳含量的方法。 研究表明,铀-TOC 回归拟合模型可以准确反映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下段烃源岩 TOC 含量的变化趋势,且计算简便,能够为该区致密油烃源岩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岩性扫描测井方法在该区计算 TOC 含量精度稍低,但该方法不受环境因素控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区油藏岩性及烃源岩精细解释。 相似文献
15.
柴西南地区下干柴沟组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西南地区下干柴沟组发育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具有形成致密油藏的潜力,但目前对该地区碳酸盐岩致密储层研究较少。通过碳酸盐岩普通薄片鉴定、铸体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结合物性测试和压汞资料,对柴西南地区碳酸盐致密储层岩性、物性、孔喉特征及孔隙类型进行分析。认为柴西南地区碳酸盐致密储层具有低—特低孔、低—特低渗特征,致密油储集空间类型为晶间溶孔、晶内溶孔和微裂缝等,发育在斜坡带碳酸盐岩致密储层与研究区滨浅湖—半深湖相发育的暗色泥质生油岩形成源储共生关系,致密储层发育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溶蚀作用影响。沉积作用中,斜坡带处于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有利微晶或泥晶灰(云)岩发育,利于形成致密储层;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是控制致密储层的主要因素;溶蚀孔和裂缝成为致密油的主要储集空间。该研究能够为预测柴西南地区下干柴沟组致密油有利区域提供依据,为今后该地区致密油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砂西区块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砂西区块15口探井的综合研究,认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经历了一系列的成岩演化序列,现今处于晚成岩怠亚期。其成岩作用十分丰富,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和溶蚀等一系列成岩作用。其中对储层影响较大的主控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总体来说,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中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破坏和影响较大,而碳酸盐、硬石膏、石膏胶结物的溶蚀是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物性变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19.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2井区纵向上发育基岩油藏和不整合面上覆E_3~1砂砾岩油藏(简称E_3~1油藏)2种类型油藏,但彼此间不发育稳定隔夹层,具有统一油气系统。该区开发初期主要对E_3~1油藏进行注水开发,基岩油藏以试采评价为主。为实现对E_3~1油藏产能的有效接替,在基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岩性、裂缝发育程度和上覆油藏注水特征3个基岩油藏产能的主控因素,以此来确定该区水平井开发方式,并在开发实践中建立了块状油藏地质模型、制定了井位部署方案和形成了随钻跟踪技术。研究证实板岩与花岗岩均是有利储层,基岩顶部风化程度高、裂缝最发育,E_3~1油藏的注水开发实际上对基岩油藏完成了超前注水,产能主控因素的分析奠定了水平井高效开发的理论基础,从近3 a基岩油藏开发效果来看,在低油价背景下实现了少井高产,在柴达木盆地首次完成了针对基岩油藏的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