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钢筋混凝土大偏心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对于梁柱中心线间距大于四分之一柱宽的大偏心梁柱节点所进行的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在弹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四种试件的试验研究。计算得出的节点剪应力分布规律和试验过程中的现象与破坏特征共同反映了大偏心节点受力不利,证明采取梁端水平加腋的措施可以改善大偏心节点的受力性能。本文提出了大偏心节点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和改善节点受力性能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明俊 《江西建材》2023,(12):111-113
项目实践中,混凝土柱和混凝土梁之间所用材料存在强度性能差异,根据混凝土梁性能需求,浇筑混凝土节点时施工方式简便,但会形成“夹心”节点,当前,学界针对夹心节点承受低周反复加载、单调加载条件下的性能水平已有研究,但尚未有研究分析偏心夹心梁柱节点的性能水平。据此,文中主要分析了偏心夹心梁柱节点在低周反复加载过程中的性能水平,探究了各节点的滞回耗能、破坏特征及抗剪承载力等性能。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偏心夹心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良好且承载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九榀钢筋混凝土梁柱偏心节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研究 ,探讨了梁柱偏心和梁端水平加腋对节点核芯区抗裂性能的影响。试验中观测和记录了试件的初裂荷载和裂缝的开展与分布 ,提出了偏心节点抗裂度计算的建议公式和改善偏心节点抗裂性能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个边框架偏心构件的加载试验研究,造出了偏心距对节点强度、刚度、延性及能量耗散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偏心影响的节点有效宽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偏心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4榀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偏心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探讨了梁柱偏心对节点核芯区抗剪承载力的影响,了解了不同偏心距下节点耗能能力及箍筋应力分布,提出了考虑偏心距影响的节点有效宽度计算方法,并将试验值与计算值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吴金妹  廖耘 《建筑结构》2020,50(4):49-51
以某实际超高层项目梁柱大偏心节点为例,定量分析了梁柱偏心所产生的附加弯矩、附加扭矩及对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该项目柱大梁小、柱强梁弱的实际情况,即使不采用梁端水平加腋措施,柱抗扭能力和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都仍有较大富余,且柱端弯矩更小。  相似文献   

7.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偏心节点的抗裂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土框架偏心节点核芯区受力复杂 ,在地震区和一些特殊环境下 ,出现裂缝后修复较困难 ,采用梁端水平加腋可以节约空间利用 ,有效提高节点核芯区的强度和延性 ,延缓裂缝的出现和发展。现以节点偏心距和梁端水平加腋宽度为变化参数 ,从抗裂度角度来研究偏心节点的抗裂性能 ,提出实用的抗裂度计算公式 ,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H型钢梁柱的弱轴连接节点的性能,对有盖板的H型钢梁柱弱轴连接节点以及梁柱是否偏心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校核模拟,并对8组盖板参数不同的梁柱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偏心和偏心弱轴连接节点的试验现象分别为梁翼缘至腹板的开裂和悬臂梁段的平面外失稳;有限元的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能够正确反映节点的受力情况;盖板的高度能够一定程度地加强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盖板能够明显改善钢柱节点域的局部应力集中,加强节点的刚度,并提升柱的屈服承载力;偏心弱轴连接节点在有、无盖板的情况下可分别视作刚性连接节点和半刚性连接节点;盖板的设置能够显著地提升节点的转动刚度和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9.
现有《钢结构设计规范》公式没有明确反映偏心距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为了考察偏心距对钢管K形相贯节点的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建立偏心钢管相贯节点有限元模型,研究偏心相贯节点的受力机理;同时分析主管轴压力、加劲肋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偏心节点和无偏心节点破坏模式基本相同;偏心距影响节点承载力,负偏心增大有利于提高节点的极限承载力,正偏心降低节点极限承载力;而且相对正偏心而言负偏心对极限承载力影响更大。相贯节点的承载力模拟值比规范计算值大10%~30%,即规范公式计算结果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10.
孙捷  柳炳康 《安徽建筑》2002,9(1):38-39
通过5榀不同加腋宽度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偏心节点的试验研究,探讨了梁端水平加腋偏心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耗能能力和受力性能,提出了不同加腋宽度下节点核芯区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将试验值与计算值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