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河下游地形图是防洪、灌溉、河道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图件,担负着规划黄河下游河道防洪、抢险等重要任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地形图共测绘了4次。随着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的发展,地物、地貌变化日新月异,测绘大比例尺河道地形图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测绘大比例尺河道地形图,使之成为治理黄河的可靠、负载信息丰富的地形图资料,从测图范围、比例尺选择和成图方法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河道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以来,已经整整100年了。这期间,由于黄河泥沙不断淤积,致使河床持续抬高,如今的下游河道已成为一系难治的地上悬河。然而,黄河下游这一流路还能报情多久,是许多人都在深虑的重要问题。笔者反复研究黄河下游历史变化和兴衰过程,得出一个结论,即未来50年左右黄河下游将发生大改进。现将这一看法提出,望能与治黄专家和学术界商榷,因为这是涉及现代黄河治理和下游开发布局的重大事件。一、历史上的黄河大改过及其原因史书有关黄河决口、改过的记载很多,人人战国时至今黄河决口2500多次,较大的改…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宏观趋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炯心 《水利学报》2004,35(2):0008-0016
以1950~1997年间黄河下游来水量、来沙量和河道淤积量的长系列资料研究了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宏观趋势,结果显示,尽管来沙量和来水量都呈显著的减少趋势,但下游河道淤积量在总体上却并无减少的趋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随来沙量的减少而减小,随来水量的减小而增大。大规模的水土保持,使入黄泥沙大幅度减少,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使下游河道来水量大幅度减少,输沙能力下降,会使下游淤积量增 大。二者在数量上接近于相等而互相抵消,使得下游淤积量并无减少的趋势。黄河下游来沙大幅度减小而淤积量基本保持不变,这主要是由于河道泥沙输移比减小所导致的结果;而泥沙输移比的减小则与下游河道水流输沙能力的减弱和来沙系数的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4.
2005-2006年度凌汛期,由于气温变幅大及下游封河期上游来水量较大等原因.黄河下游滨州河段发生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的第一次冰塞,防凌形势十分紧张。在加强小浪底水库调度的基础上.加强了河道内浮桥及跨河施工设施的调度管理,并采取加强冬季引水控制、涵闸分水等有效措施,减轻了黄河下游的防凌压力。  相似文献   

5.
, 《山西水利》2012,(9):25-25
黄河断流目前实际是指黄河下游断流。自公元1855年至1972年,黄河下游除1960年因三门峡工程截流及凌汛期间蓄水发生过人为断流外,并未发生过自然断流现象。即使在1922--1932年持续大旱的年份,下游河道仍有水流。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河道纵横剖面调整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河下游纵横剖面调整规律的研究对下河道的治理和中上游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1855年以来不同时期黄河下游纵剖面调整过程及1950年以来不同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纵横剖面调整规律,从理论上探讨了纵剖面调整的机理,使我们对这一问题在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对黄河“96.8”洪水的主要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96.8”洪水分析成果进行总结,认为90 年代以来黄河下游中常洪水多次出现历史最高洪水痊,是泥沙淤积发展的必然结果;主槽萎缩、中常洪水大漫滩,使昨洪峰传播缓慢并产生异常变形;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初步控导了主流,洪水期河势基本稳定;洪水位高、水深大、漫滩历时长,造成滩区灾情严重。指出,由于黄河水沙条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黄河中下游防洪形势严峻,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速黄河治理,确保防  相似文献   

8.
根据黄河下游黄河山东测区工程和人类活动实际情况,结合黄河山东测区水文测流现状和黄河下游河道特点,分析了工程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山东测区水文测流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黄河二十六次大改道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河道,历史上大改道的次数,从来说法不一,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1959年《人民黄河》一书把黄河下游大改道列为26次,一般写文章做报告多为引用。作者研究认为,对于决而复堵,未形成固定新河道的或决口分支,并未夺河,而原河仍然行河的决口不能算为大改道,如按这样的原则,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大改道只有5次。  相似文献   

10.
黄河断流问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程进豪  王维美  王华  吕曼  王德忠 《水利学报》1998,29(5):0075-0080
自1987年起,黄河下游几乎年年断流,且断流时间不断提前,历时不断增加.断流使下游工农业生产、油田开发、城乡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很多方面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损失巨大.本文分析断流形成的原因认为一是天然径流不足,二是人为影响.防止黄河断流,重点在于解决下游枯水灌溉季节来水少,用水多的矛盾,主要对策有:增加来水量,减少用水量,调整用水时间,加强水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1.
In the past, the diadromous fish fauna of the river Seine comprised 11 native species. From the second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progressive modification of the river for navigation purposes and the increase of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led to a general decline of migratory stocks and the extinction of several species. Among them, allis shad (Alosa alosa) was previously widespread in the Seine basin, but disappea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In July 2004, several individuals of shad were observed in the river Seine upstream of Paris (410 km from the sea), one of them was identified as an allis shad that had clearly spawned (thin fish and large scale erosion). A second allis shad was caught in a more downstream location (180 km from the sea) in November 2007 and a spawning mark was found on scales demonstrating clear evidence of reproduction. Recent occurrences of this specie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water quality and migration in the Seine watershed and recent evolution of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France.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枢纽采用分期导流的方式施工,先围左岸泄水建筑物坝段,河水由右岸束窄的河床泻泄 ;第二期围右岸电站厂房坝段,河水由左岸泄水建筑物坝段的临时导流底孔和导流缺口渲泄。一、二期上、下游横向围堰皆采用心墙式复全土工膜作防渗体,两侧填石渣的围堰型式,纵向围堰为混凝土围堰。二期上游围堰截流以立堵方式单向进占,龙口宽87.5m,实测截流流量范围为675m^3/s-345m^3/s,龙口合龙流量345m^3/s,单  相似文献   

13.
近45年元江干热河谷灌溉需水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世祥  李远华  何大明  李靖 《水利学报》2007,38(12):1512-1518
基于元江、巍山及禄丰3个站1955~2000年的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元江干热河谷近45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需水量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元江河谷的气温下降、降水量增多、湿度增大,导致ET0显著降低,干湿指数、水稻及农业综合灌溉需水定额都呈下降的趋势。元江河谷的气象因子转折变化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和80年代末,而农业综合灌溉需水定额的转折变化期则在90年代初与气象因子的第二个转折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黑河为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属"祁连山-河西走廊"水生态二级区。针对其河道基本生态需水不足、河湖面积萎缩、河流地貌及生境形态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加剧等问题,采用"Qp法"和"Tennant法"分析了河道最小生态基流和年内不同时期生态流量,确定了全年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了黑河张掖市城区段水生态的治理实施方案,提出了适用于内陆河风沙危害严重区段的河(湖)水-生态河岸-滨岸带-防风固沙林带组成横向生态系统结构的治河模式和内陆河筑湖造境的生态治理模式。研究和实施效果表明: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较好地适应黑河流域水文特征,提出的治河模式和筑湖造境治理方案对内陆河风沙危害区河道的水生态治理工程建设起到了示范效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改变了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游荡性河段将普遍遭受冲刷,尽管河床下切可以促进河道稳定,但还不能摆脱横河、斜河等畸形河势的威胁,近期黄科院开展的游荡性河道挖河固堤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游荡性河段只要挖河方案可行,可以达到规顺河势的目的,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下泄清水为游荡性河道局部河段采用挖河方式规顺河势创造了条件,因此这期间游荡性河道整治应与挖河固堤相结合,在局部河段实施挖河疏浚,以促进游荡性河段河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额尔古纳河洪水淹没模拟及湿地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两国界河,缺乏完整的地形数据,难以使用常规方法建立水动力学模型。USGS3s分辨率(约30m)的DEM数据是共享数据,但局部精度略低,本文使用从Google Earth图像提取的河道和湿地数据,修正了这一数据集,获得了这条无资料界河的地形数据。通过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模型MIKE11的模拟获得了年最大洪水淹没面积,将从2000年9月TM遥感图像提取的湿地范围同模型模拟的同年最大洪水淹没范围进行比较,二者吻合程度较高,前者几乎是后者的外包络,说明经修正的DEM数据基本可用。由MODIS EVI数据提取的2000—2009年增强型植被指数年最大值(YEVI)结果显示额尔古纳河干流区间二卡-黑山头段近10年湿地植被存在明显退化的趋势,并且YEVI与年最大洪水淹没面积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洪水是改善额尔古纳河流域湿地植被的一个正向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分析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河势的时空演变规律,为进一步认识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特征、开展河道整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在系统收集、整理1960-2015年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典型断面的河势观测资料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Fisher断点检验方法分析1960-2015年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典型断面多年平均河宽及主流线迁移速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60年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在平面形态上呈藕节状分布,而其主流线调整速率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不显著;黄河下游于店断面、禅房断面是平面藕节状分布的关键节点,将全河段划分为3段(第一段铁谢至于店断面,河宽均值为1 627m;第二段于店至禅房断面,河宽均值为1 477m;第三段禅房至高村断面,河宽均值为1 074m)。  相似文献   

18.
汪健  黄健勇 《中国水利》2010,(15):45-47
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发展战略,加快了城市水系建设步伐,实施了西湖、西溪、运河、市区河道等一系列水体综合保护工程,不仅实现了城市水系的完善和优化,而且促进了城市总体格局的调整和转变。通过对杭州水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今后如何更好地推进城市水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通航、调度及生态方面需求的提高,对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两坝间河段进行新一轮治理已迫在眉睫。根据葛洲坝工程运行以来的实测资料,对该河段30余年来的河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葛洲坝工程运行后至1983年,两坝间河段明显淤积,其后至1998年,淤积进程趋缓;1998年以后有一定的冲刷,尤其在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以来,两坝间河段处于累积性的冲刷状态,冲刷部位主要以深槽为主,冲刷深度较大的河段主要发生在乐天溪深槽段和南津关深槽段,河段中部较为稳定;2008年后,冲刷幅度变小,个别年份甚至有回淤。30年来,河段先淤后冲,渐趋平衡,河势较为稳定;三峡工程运行后,两坝间冲淤与三峡工程下泄沙量关系并不明显,而受汛期来水影响较大,考虑到三峡水库仍将持续进行试验性蓄水,逐渐进入正常运行期,其中小洪水调度及汛期滞洪作用都将增强,洪水流量过程的调平在所难免,因此两坝间冲刷将不易发生,小幅淤积极为可能,总的河势及深槽大小、位置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松花江三姓浅滩航道整治的二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花江三姓浅滩上段河床由沙质组成,但抄质覆盖层很薄,中下段底质坚硬由石质组成并有基岩裸露。本文以三姓浅滩航道整治工程为例.应用航道工程泥沙数学模型,由一期整治工程作用下的水面线、流场及河床变形资料率定模型中的糙率、推移质输移方程等,然后进行二期整治工程作用下的水流及河床变形模拟.并与实体模型试验资料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