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作为后申遗时代面临的与运河相关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及遗产构成梳理已迫在眉睫。柯桥作为浙东运河流域入选省级规划的古镇,无论从聚落空间形态的特色、遗产构成的丰富度,以及富有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都使得其具有鲜明的"文化线路"基因。本研究基于此,通过对于柯桥古镇遗产构成的梳理整合,试论其与文化线路暗合的内在联系,并为柯桥古镇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文化线路是一类新兴的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探索符合其价值特征的科学评价方法,以促进申遗工作和高效保护遗产价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由6类一级指标和26类二级指标组成的文化线路遗产价值评价体系,该体系有区别于其他中小尺度文化遗产的特征。以万里茶道资江段文化线路为案例开展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依据评价结果将全部遗产点分为3个价值等级,研究发现部分高价值遗产点还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现状堪忧。  相似文献   

3.
在瓷都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背景下,面对瓷业遗产保护工作中碎片化、局部化的突出问题,本文借鉴"三生空间"的相关概念,对景德镇市域范围内瓷业遗产的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窑柴业、矿业和窑业等不同类型瓷业遗产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瓷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认为,资源禀赋、生态安全和功能组织是影...  相似文献   

4.
在对工业遗产现有内涵界定和既定评定标准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杭州市区工业遗产现状,并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构建杭州工业遗产评估与认定标准体系,提出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框架,以及分级、分类的保护措施与要求.主要划分为三个级别加以保护:一级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严格参照相应的文物保护法规执行;二级工业遗产保护遵照历史建筑保护要求执行;三级工业遗产保护按照一般遗产建筑,保护其主体结构,特征及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做好保护性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5.
张莺 《住宅科技》2023,(11):34-41
城市遗产的保护是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的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其中,公众参与是我国现阶段城市遗产保护工作中亟待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方法,选取相关国际文书、参与式规划等研究视野,并以巴拉瑞特参与式规划为例,总结公众参与工具的内容、体系构建的要点,从而提出上海城市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框架体系构想,以期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秦皇岛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重要海港之一,遗存有大量的工业遗产,然而如何有效保护利用这些遗产,是秦皇岛西港搬迁后即将面临的问题。文章从系列遗产的整体性理念出发,以秦皇岛港工业遗产为例,梳理出港口类系列工业遗产的六大组成要素——港口基础设施、装卸生产设施、运输传送设施、衍生工业企业、公共服务设施、生活附属设施,并在分析秦皇岛港工业遗产历史特征、空间特征和行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期为秦皇岛港系列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遗产保护的城市线型游憩空间(LRG)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该文指出:应该丰富遗产保护层次,扩展其功能,并以城市游憩空间作为解决遗产功能扩展和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界面.并借鉴"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理念对文化线路适应的空间范围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基于遗产保护的"城市线型游憩空间"概念.最后指出了该空间可以深入研究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调查-适宜评价分析-空间规划布局-分类营建策略"的基本框架展开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老城复兴路径探讨。并以陵川老城为研究案例,提出以空间线路为载体,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社区营建及城市公共空间整治的老城整体性复兴策略,形成了一套综合且翔实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的中国大运河申遗及为此开展的保护规划是一次文化盛事,笔者从《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起参与这一过程。如今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已落下帷幕,申遗工作也进入冲刺阶段。本研究总结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中的核心技术特点,对已有成果的回顾性思考和分析,有利于为今后相关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郭璇 《新建筑》2007,(6):74-79
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间的相互依存是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特征。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建成遗产中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整体性保护策略的缺乏,许多历史建成遗产正面临着整体的真实性的破坏。探讨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1.
就我国的近现代文物建筑而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本质上具有“事件性”的暴本属性。针对事件的发掘和保护,既是保护的主题内涵又是主要对象,这也决定了此类保护规划区别于其他历史遗产保护的特点。“事件性”的发掘对于此类近顼代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具有前提性的重要意义,对于“事件性”理念的认知及其研究方法的运用亦具有重耍意义。本文以东南大学城市保护与发展工作室近年来编制的辽宁省六处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规划为例,总结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的实践经验,检验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思维。  相似文献   

12.
肖磊 《南方建筑》2018,(2):84-90
柬埔寨吴哥古迹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遗迹,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国际古迹保护修复的实践与理念的反映。其古迹保护修复理念及实践方法一直与国际上古迹保护修复的理念及方法同步。从最早作为法国殖民地,以西方的遗产保护理念对古迹进行修复;到新时期各国和国际组织发起的保护吴哥古迹国际行动中所运用的新理念,新技术,无一不反映各个国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古迹保护修复方法和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梳理历史上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实践与理念的发展,展示东西方文化古迹遗产的保护哲学,为国内的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东铁路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工业遗产和文物聚集地,文章着重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为例,分析其重要的遗产价值和建筑冻害现象,并针对不同的建筑材料与不同的破损形态探讨其冻害机理,为日后的保护修复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的整体遗产观为理论基 础,通过对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理论渊源、概念特点的解析及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的互鉴,系统梳理了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 作为城市视野下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创新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 展动态。提出了“摸家底-寻脉络-定区划-评价值-联骨架-塑 空间”的城市历史文化步径构建主体框架,并进一步通过福州 实证研究的开展,探究了符合中国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整 体性保护利用实践的可行路径。初步构建了城市历史文化步径 研究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开放性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性的指导 路径有益于补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空间规划模式缺项, 延伸整体性遗产观的理论脉络,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天津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2010年开始的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局部地区保护更新,明确了对16处文物与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并根据这16处文物与历史建筑功能多样、形式各异、保存状况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遗产保护模式,建成后将成为多种建筑遗产保护模式的集中展示区达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成为城市特色发展的资源与引擎.  相似文献   

16.
张靓  陈易  庄葳 《住宅科技》2012,(10):32-35
通过对若干重要国际宪章和文件的梳理分析,总结出人类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思想轨迹,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从文物本身扩大到它周围的环境,再扩大到成片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区和地段,保护的方法也从最初针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性修复发展到后来针对历史地段的整体性保护,再进展到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关注合理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从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众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了全球的认同和重视。同时,国际上还有其他几种保护计划也非常重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遗产进行了全球性的保护。中国的保护地类型多样,管理复杂,也存在多种保护体系。遗产地和保护地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保护体系的全面审视有助于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十分必要。本文对国际上和国内的各类保护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综合分析这些不同的文化和自然保护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讨论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的保护体系的整合和优化,遗产概念的扩展,以及遗产的综合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金一 《城市建筑》2014,(12):257-257
随着城市发展以及经济崛起,城市建筑遗产遭到破坏的新闻屡见不鲜。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很值得探讨。本文以城市规划中的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站在真实性保护的角度,结合建筑遗产发展现状,提出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博  宋峰  孙铁 《中国园林》2022,38(6):86-90
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多元保护思潮的涌现,世界遗产权威话语体系下客观理性的自然保护观念逐渐被挑战,自然遗产保护展现出文化转向。从遗产话语的视角切入,分析文化转向的动因、机制、过程。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从自然遗产保护价值观转向、对象内涵转变、操作机制修订3个方面总结自然遗产保护文化转向的全过程,批判性地理解转向中自然遗产话语的建构手段,进而为中国自然遗产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