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在牦牛酥油中检测到14种主要的脂肪酸,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31.0%,共轭亚油酸为(0.437±0.044)mg/g.饲喂牦牛酥油能显著增加小鼠的体重和腹脂的质量.饲料中添加10%的酥油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脂蛋白脂酶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但变化幅度在总体上低于添加10%的猪油.本研究表明,牦牛酥油脂肪酸组成与普通牛乳有一定差异;与猪油相比,牦牛酥油对小鼠血脂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罗鑫  孙万成  罗毅皓 《食品科学》2022,43(3):161-168
研究牦牛酥油鞘磷脂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和肝脏组织炎症的调节作用.选取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低脂组、高脂组、鞘磷脂高剂量组(鞘磷脂添加量为1.20g/100g)、鞘磷脂中剂量组(鞘磷脂添加量为0.60g/100g)和鞘磷脂低剂量组(鞘磷脂添加量为0.30g/100g).采用酶联免疫和荧光...  相似文献   

3.
对林芝和那曲酥油脂溶性维生素和脂肪酸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酥油中维生素E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020μg/100 g和1900μg/100 g,其次是维生素A含量,分别为345μg/100 g和311μg/100 g,维生素E和维生素A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维生素D3含量相对较少,维生素K2未检出。两种酥油分别检测到25种和20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功能性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占到总量的1/2以上,棕榈酸、硬脂酸含量最多。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4.22%和32.66%,差异显著(p<0.05)。功能性脂肪酸主要有油酸(19.2%和29.7%)、亚油酸(0.52%和4.20%)、亚麻酸(0.65%和0.26%)、花生四烯酸(0.27%和0.15%),林芝酥油还含有少量的EPA(0.06%)和DPA(0.17%)。  相似文献   

4.
牦牛乳脂肪酸结构与功能特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通过比较牦牛乳与牛乳脂肪酸结构特点,对牦牛乳脂肪酸特性进行分析评价。方法:以牦牛乳和牛乳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的分离和测定。结果:牦牛乳与牛乳中的脂肪酸均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在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方面二者差异不大,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功能性脂肪酸方面,牦牛乳所含种类丰富而且含量很高。结论:牦牛乳相对于牛乳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在开发高营养系列产品时更具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5.
牦牛酥油贮藏期间脂肪酸和健康评估指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测定青藏高原牦牛酥油脂肪酸情况,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AI)、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poiesis index, TI)、促健康指数(health promotion index, HPI)和低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比率(hypocholesterolemia/hypercholesterolemia ratio, HH)4个健康指数,探索和揭示贮藏期间牦牛酥油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功能活性脂肪酸及健康指数变化。采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牦牛酥油,在4℃下贮藏0、1、2、3、4、5个月,利用GC-MS进行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贮藏期内牦牛酥油中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为优势脂肪酸,海北和甘南酥油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相对含量分别为5.99%~4.62%和7.77%~6.60%;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含量分别为28.61%~26.42%和29.51%~26.95%;甘南酥油奇数碳链脂肪酸(od...  相似文献   

6.
对食用酥油和工业酥油的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脂肪是食用酥油和工业酥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含量分别为87.58%和98.87%;食用酥油与工业酥油的酸值(KOH)分别为1.23、5.71 mg/g,过氧化值分别为0.475 7、1.003 6 meq/kg,折光指数(50℃)分别为1.443 5、1.438 8,皂化值(KOH)分别为122.97、130.60 mg/g,碘值(Ⅰ)分别为30.41、44.50 g/100 g,黏度(50℃)分别为29.2、25.2 mPa·s,熔点分别为42.3、47.5℃;食用酥油与工业酥油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84.83%、15.17%和76.37%、23.63%.  相似文献   

7.
罗毅皓 《中国油脂》2021,46(1):76-84
将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黄酥油组、白酥油组、黄酥油磷脂组和白酥油磷脂组,用牦牛酥油和牦牛酥油磷脂饲喂小鼠。饲喂1个月和5个月后分别测定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血糖浓度,并进行肝脏和腹腔脂肪病理观察及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长期饲喂牦牛酥油会使小鼠体重增加,而饲喂牦牛酥油磷脂小鼠体重增加较少。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均可提升小鼠血清HDL-C水平,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和血糖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酥油组、磷脂组、对照组。饲喂1个月后各组小鼠肝脏和腹腔脂肪结构正常完整,未见明显组织病变,而饲喂5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黄酥油组、白酥油组、黄酥油磷脂组、白酥油磷脂组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脂质沉积。与饲喂1个月相比,饲喂5个月牦牛酥油磷脂可使小鼠脂肪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饲喂牦牛酥油和牦牛酥油磷脂可极显著提高小鼠脂肪组织中支链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提取溶剂对牦牛酥油中油脂和磷脂得率的影响,并进行脂肪酸组成和脂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从白色和黄色牦牛酥油中,利用正己烷提取的油脂和磷脂得率最高,油脂得率分别为84. 32%和88. 86%,磷脂得率分别为11. 28%和12. 27%。白酥油检出3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22种,不饱和脂肪酸11种,支链脂肪酸6种。黄酥油中检出3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20种,不饱和脂肪酸12种,支链脂肪酸6种。白酥油和黄酥油中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74. 92%和73. 25%,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25. 09%和26. 75%,支链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9. 06%和5. 28%。对5种溶剂提取磷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发现正己烷提取的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白酥油磷脂和黄酥油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10. 78%和22. 54%。通过脂质组学分析,白酥油、黄酥油、白酥油磷脂和黄酥油磷脂在负离子模式下共检出6种脂质:30种PE,含量分别为33. 35%、35. 49%、34. 53%和30. 26%; 17种PC,含量分别为21. 77%、20. 53%、19. 8...  相似文献   

9.
乳脂的营养价值很高,牦牛乳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主要脂肪酸为辛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十五碳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珍珠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目前脂肪的提取方法和甲酯化方法没有确定统一的方案,本研究对牦牛乳采用不同的脂肪提取方法和甲酯化方法,旨在找到分析牦牛乳中主要脂肪酸的最佳方案.乳脂肪酸的组成直接影响乳的营养、风味以及加工品质,乳脂肪酸功能及乳脂肪酸组成的调控成为当前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因此分析牦牛乳中脂肪酸的组成,对于认识其营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从牦牛酥油中纯化的支链脂肪酸对人乳腺癌细胞株(SK-BR-3)生长抑制的影响,用牦牛酥油纯化的支链脂肪酸处理乳腺癌细胞24 h,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同时,采用流式细胞计数、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实验进行验证。转录组学分析结果发现,与癌症、脂肪酸以及细胞凋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FOS、FADS2、TP53等被下调,揭示支链脂肪酸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流式细胞计数、MTT、DAPI染色实验结果证明,牦牛酥油中的支链脂肪酸具有一定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因此,牦牛酥油中的支链脂肪酸对人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提取条件对白鲢鱼油性质的影响及鱼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白鲢腹内脂肪为原料,采用稀碱水解提取法制备白鲢鱼油,研究提取条件对白鲢鱼油性质的影响,并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提取条件对鱼油的提取率、碘价、酸价、过氧化值和含皂量具有重要影响,适宜的制备工艺为脂肪糜于pH9.0的氢氧化钠溶液(1:1,W/V)中45℃水解5min,然后于1.0%氯化钠溶液中80℃盐析5min。该条件下鱼油的得率为60.5%,鱼油中含有16:0、18:1n-9、20:5n-3(DHA)和22:6n-3(EPA)等16种脂肪酸,DHA和EPA的含量分别为15.0%和10.1%,n-3/n-6为2.0。  相似文献   

12.
孙烨琨  王淼  杨虎  张弛  温文婷  孙群 《食品科学》2010,31(21):62-64
对麦洼牦牛肉和普通黄牛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脂肪酸组成与肌红蛋白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牦牛和普通黄牛肌红蛋白氧化速率分别为每日1.54%、5.03%,骨骼肌中脂类氧化速率分别为TBARS 值0.088/ 天、0.049/ 天,黄牛骨骼肌中肌红蛋白和脂类的氧化速率显著快于牦牛(P < 0.5)。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牦牛骨骼肌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45.94%,显著高于普通黄牛骨骼肌中的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38.01%(P < 0.5);普通黄牛骨骼肌中所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明显高于牦牛骨骼肌中所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 < 0.5)。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两者肌红蛋白氧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不同部位牦牛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明确不同部位牦牛肉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含量,采集西藏那曲牦牛的上脑、里脊、外脊、米龙、臀肉、腱子肉、腹肉、肩肉及胸肉9 个部位分割肉,测定其蛋白质、脂肪、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牦牛肉的蛋白质含量为19.30%~24.20%,其中腹肉中蛋白质含量最低,外脊中最高;脂肪含量为1.03%~22.47%,腹肉中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部位,米龙、外脊、臀肉和肩肉中脂肪含量较低,不足1.5%。在测定的18 种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赖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腹肉中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9 个不同部位牦牛肉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为39.03%~40.00%,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接近;里脊和外脊能够满足所有膳食氨基酸需要,上脑、米龙、臀肉、腱子肉、腹肉、肩肉及胸肉中,缬氨酸是限制性氨基酸。脂肪酸总量由大到小为腹肉>上脑>里脊>臀肉>外脊>胸肉>肩肉>腱子肉>米龙,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是牦牛肉中主要的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等n-3脂肪酸含量较少,n-6/n-3比值高于膳食推荐值。以常规营养组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聚类分析,总体可分为腹肉、上脑与其他部位肉三大类。综上所述,不同部位牦牛肉中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及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白牦牛肉脂肪酸分析及功能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分析白牦牛肉的脂肪酸组成及功能特性,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GC-MS)对甘肃天祝白牦牛肉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并与当地黄牛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牦牛肉与黄牛肉中的脂肪酸均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在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功能性脂肪酸方面,两者有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牦牛肉脂肪酸种类更丰富、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16.
以西伯利亚鲟鱼卵为原料,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鲟鱼卵脂质提取率、脂肪酸及脂质组成的影响。采用索氏提取、酶辅助有机溶剂和超临界CO2三种不同的方法提取鲟鱼卵中的脂质,并分析鲟鱼卵脂肪酸组成及脂质组成。结果显示,不同提取方法对所得到的鲟鱼卵脂质的提取率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鲟鱼卵脂质的脂肪酸种类和脂质组成没有显著影响(P>0.05)。索氏提取法的提取率为(23.71±1.82)%,中性蛋白酶酶解辅助有机溶剂法的提取率为(15.47±1.21)%,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提取率为(10.43±2.16)%。鲟鱼卵脂质中含有17 种脂肪酸,包括6 种饱和脂肪酸,4 种单不饱和脂肪酸,7 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70%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17%以上。不同提取方法提取鲟鱼卵脂质中均含有甘油三酯、胆固醇、极性脂质,其中甘油三酯相对含量达到89%以上。  相似文献   

17.
宝石鱼油的提取、精制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鲍丹  陶宁萍  刘茗柯 《食品科学》2006,27(7):169-173
本文以宝石鱼内脏为实验材料,对其鱼油的提取与精制工艺参数、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宝石鱼内脏粗鱼油的提取方法为隔水蒸煮法,在85℃时提取40min;鱼油精制的方法是在粗鱼油中加入约1.75%的碱液(浓度为5%的氢氧化钠)。用此方法制得的宝石鱼油为清亮、淡黄色液体,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鱼油标准。实验进一步对粗鱼油和精制鱼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4 种虾脂肪的提取及其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莉  丛宝磊  侯双  曾晓雄 《食品科学》2015,36(20):152-156
采用混合有机溶剂法从南极磷虾、对虾、河虾和罗氏虾中提取脂肪,分别考察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温度对虾脂肪得率的影响,确定虾脂肪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2∶1,V/V)、提取时间60 min、料液比1∶5(g/mL)、提取温度50 ℃。在此条件下南极磷虾、对虾、河虾和罗氏虾的脂肪得率分别为4.39%、2.80%、2.98%和3.30%。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4 种虾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 种虾脂肪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都在60%以上,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17.08%~34.2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36.89%~48.28%。4 个虾品种间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南极磷虾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量最高,达31.27%,而河虾的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