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宾  朱育帆 《风景园林》2023,30(6):46-53
【目的】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后工业景观的研究多关注场地与遗存的复用,较少关注工业历史与文化的活化。以后工业景观中场地历史为设计研究对象,重拾其当代价值,探寻再现历史的场地设计途径。【方法】以纪念、考古、批判3种视角重新审视后工业景观的场地历史。【结果】归纳总结首钢后工业景观所具有的“纪念-机器大工业的碎片化”与“考古-技术人文的多层化”历史特质,基于此批判历史视角,提出“空间叙事”“碎片复写”与“语境互文”3种再现场地历史的途径。【结论】在首钢由“棕”转“绿”的过程中,从场地历史再现的角度展开设计研究,提出既满足城市更新功能需求,又具有历史感的后工业景观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2.
魏方 《风景园林》2020,27(6):30-36
随着当代人居环境中时空压缩状况的不断增加,景观设计研究中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取向。对比研究场地异质要素视角下的相关设计思想及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景观时空架构特殊维度的观察,将基于差异显现的设计路径抽象化为:建立场地要素的异质结构、进行同质结构的语义构建、组织异质结构边界的关系—"差异之间的空间"。分析差异"之间"的"厚性""间质""孔窍"的呈现、建构及其意义,通过理论解读与案例分析,论述这一视角下的3种关系模式,有利于创造景观意义的厚度、预留场地自我生长空间、增加景观异质要素的流动性与关联度,为当代景观实践如何梳理并呈现场地历史信息、增加场所可感知的丰富度,激发文化意义和社会活力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金兰兰 《中国园林》2022,(S2):53-57
考古遗址公园的场地设计更加考验设计者揭露过去和重构未来的能力。以复写作为分析和设计手法,基于对遗址的时空认知探究遗址价值,通过将场地的历史层与当代层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剖析环壕单元与环壕聚落的特点,进而提炼遗址场地与遗址背景环境特征,从空间要素、文化场景、场所体验3个层面重塑遗址景观物质空间。基于复写理论的考古遗址公园设计方法的提出为大遗址保护背景下遗产保护与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4.
魏方  常湘琦  黄子舰  曹旭卿 《住区》2021,(3):124-134
当代社会的时空压缩特征及由此产生的人居环境问题,使景观设计与空间营造逐渐关注对差异要素的显现,从而形成时空感知的碎片化和分裂状态.也因此,当代景观设计价值观与策略建构开始关注如何尊重多元与异质实现共享共存,使多维度场地原貌形成多元特质,呈现日常生活性与构建情感场域,以不确定性塑造流动地表,以此关注人与景观空间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5.
周详  吴欣雨 《中国园林》2023,39(12):74-80
“透明性”从一种空间美学,演变为一种用以描述事物深层组织关系的空间性质,因兼具“秩序性”与“多义性”而衍生出“矛盾性”特质。这种矛盾性源于“现代性”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对立统一——共时态的理性逻辑追求“秩序性“,历时态的流动观念则导向“多义性”。“透明性”的“矛盾性”以图示语言为载体,通过语素“词义扭曲”、语体“结构重组”和语义“语涉双关”3个层面予以呈现。不同层面的矛盾在绘画、建筑、景观3种艺术形式中存在差异化外在表征,且在“绘画-建筑-景观”的演进顺序中,呈现出逐步综合与复杂的态势。景观空间中的“透明性”矛盾,可以归纳为“动态生长”“尺度嵌套”和“时空层叠”3种表达形式。针对上述3种特性,当代景观设计可分别通过“形式动态与过程设计”“分级渗透、抽象隐喻与视廊建构”“异质拼贴与厚性共融”等多种基于“透明性”的设计手法,来充分挖掘设计场地的“矛盾”潜力,并创造新型景观设计范式。  相似文献   

6.
朱育帆 《世界建筑》2022,(11):36-37
风景园林设计有其特殊性,与作为人的设计本位意义的控制性对应的是自然力作用下的空间失序,人力与自然力形成永恒的博弈关系,失序应被视为设计科学时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的特质和契机。通过对专业设计历史的回顾,从设计意志与场地关系的二元动态视角梳理风景园林设计思维的流变,得出新型设计秩序的产生将基于场地特征认知的强化并在当代发生纵深性转向的结论,进而提出“层化—透析—转置”这一面向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新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2001,17(3)
景观设计中的虚拟现实 5月 3至 4日,德国 Anhalt大学举办了“景观设计中的虚拟现实”国际论坛活动。该论坛主要探讨新的视觉表现技术以及近来的虚拟景观运动。主题报告有 Jams Palmer教授的“景观设计学未来的实践”和 Eckart Lange博士的“视觉技术在景观设计和规划中的运用历史”。此外该论坛展示了“智能化虚拟地理信息系统世界”和“虚拟现实造型语言( VRML)在虚拟景观中的应用”等最新的技术手段和一些学生作品。 ( http://www.hs- anhalt.de/) “启示性景观”展览 一个题为“启示性景观”的展览于 5月 5日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该展览主要展示了五位设计师的临时性场地装置作品。这些作品都坐落在 Berkeley、 Oakland等城市容易被忽略的边缘地区,主要体现了特定场地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这些临时性的场地装置作品,观赏者可以获得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些特定的场地和环境。该展览将持续到今年 10月 14日。 ( http://www.sfmoma.org/landscape/)  相似文献   

8.
景观形态是场地设计的基石,它确定了景观空间并给它以有组织的结构。景观空间是场地设计的主体,有序排布的空间给人特定的场所体验。作为由形态要素与空间组合构成的符号系统,场地设计语言遵循自身的语法规律。在对罗曼·布什所著《融合形态与空间的场地设计语言》一书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以景观语言体系建构的逻辑思路剖析罗曼·布什教授所倡导的景观形态与景观空间融合关联的场地设计语言思想,梳理场地基本形态图式语言及其特征和空间意义,探讨场地景观形态图式语言的衍变和组合方式及其相应的空间生成,最后尝试提出基于场地设计语言思想的景观设计一般流程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体育场馆的公共活动区域是人们休息时常去的场所,但不少体育场馆室外环境设施陈旧、场地单一,无法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运动健身需求。该文从分析体育场馆景观环境中的常见问题着手,分析了体育场馆周边景观场地的特性,探讨了体育馆周边景观设计策略和方法,并结合杭州亚运会自行车馆室外景观环境设计的实例,阐述了该项目通过“将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丰富场馆外场地功能”“通过空间限定的手法构筑有归属感的空间”等措施,打造出兼具生态性与功能性的体育馆外,以期为相关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2017,(11):56-60
通过辨析工业遗产景观概念,梳理白塔地块的历史沿革,对白塔公园工业遗产景观设计内的城市生长年轮进行分析,总结多种类型和尺度的空间利用模式,以及多维度下景观塑造策略和艺术处理手法,指出当代创新景观设计需多维度文化附加和手法表达。白塔公园通过串联场地历代文化遗产演变脉络,物化场地历史,推动了城市有机更新与区域经济增加,更营造出新的特色城市活力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景观生态学概念及基本理论,进而如何树立景观生态的概念。并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景观生态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袁敬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5):12-20
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的形态、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化乡村景观特征具有文化、景观与生态等价值。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及消失,并引发景观特征减少、多样性降低。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包括内容、范畴以及具体措施和技术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郑捷  陈梦菲 《风景园林》2018,25(5):21-25
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对乡村乡土生活的向往和回归,映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一定会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设计师需要从文化重建的高度去确立乡村题材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立足点并建立系统的工作框架。从操作层面看,设计师应视"乡愁"为魂,将乡村自然与人文环境注入活的情感,让受众得到精神上的共鸣。列举了义乌缸窑村、绍兴禹陵村建设更新的规划实例,有助于对乡土景观规划与设计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景观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最终呈现,提供了一个实体可感知的媒介去理解和管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景观特征进一步提供了理解与分析景观变化程度的方法与工具,而建立景观特征的分类体系则成为管理景观变化的第一步,即建立特定区域的景观特征基准图则是判断与管理景观变化及其影响的基础与前提。基于遥感影像与空间数据,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对象,尝试建立"省域-市域-地方"的多尺度景观特征分类体系,探索景观特征评估分类的技术过程与关键问题,以及其在景观分析、规划、监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与潜力。  相似文献   

15.
There has been a recent shift by environmental agencies towards recognising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made by humankind to the creation of valued landscapes. This discussion outlines the growing appreci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in various European countrie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protected areas and the role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Britain. Landscape is concerned with more than mere marks on the ground, but also with the associations that people attach to their localities.  相似文献   

16.
There has been a recent shift by environmental agencies towards recognising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made by humankind to the creation of valued landscapes. This discussion outlines the growing appreci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in various European countrie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protected areas and the role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Britain. Landscape is concerned with more than mere marks on the ground, but also with the associations that people attach to their localities.  相似文献   

17.
周斌 《山西建筑》2011,37(24):198-199
溯源于中西方哲学思辨,从道路设计理念、建筑主从地位、水体驳岸设计、地形改造方式等硬质景观要素入手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中西方古典园林硬质景观差异,以期促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8.
景观规划管理的视角需要从最优美、最有价值区域的保护,转向对国土全域“自然系统与人类行为”关系的协调。景观链接了“自然”与“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强化必须从景观单元的尺度进行更为整体的思考。“通过景观(单元)规划”探讨了景观为更广泛的空间规划提供综合框架的潜力,景观特征评估则提供了将复杂连续的景观划分为多尺度、实体、可识别的整体空间单元的系统方法。通过对景观概念的系统梳理与阐释,论述了景观保护方法的转变、景观单元的空间意义,以及景观特征评估作为多尺度景观单元划分的先进方法在英格兰的全面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景观材料作为景观设计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随时间变化直接记录场地时间维度的信息,称之为材料的时间语言.景观材料的感观属性、使用属性和文化属性都是影响时间语言的因素,不同材料对时间的敏感度各异,不同时间语言的材料共同作用体现场地的时间维度.通过时间语言的运用,可以追溯场地的历史感、记录时间的瞬间感、延伸场地的生命力;不仅拓展了场地时间的储存,丰富场地的效果,同时,营造时间维度和谐的景观,让有限的材料能够相互“共生”,体现可持续的设计观,营造“生长的景观”.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phemeral components of the landscape have a significant, but hitherto unrecognized, effect upon the way in which it is perceived and evaluated. These ephemeral components, or landscape ephemera, are those which change with the weather, the seasons, the growth and decay of plants, the choice of farm crop, and so on. Their nature is explored, and they are contrasted with the more permanent components of the landscape, such as hedges, trees, buildings, etc.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changes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landscape preference theories and the work of artists in various media. It is argued that landscape regulation and the landscape literature have largely ignored such changes, and it is tentatively suggest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topic might have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for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