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规划师》2017,(7)
系统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性差异是因地制宜制定本地战略的重要途径。基于对福建省沿海及山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和比较,文章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和城镇建设四个方面量化描述了福建省区域城市化的"山—海"差异现状,分析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区域城市化的"山—海"差异一方面体现在地区间人口迁移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空间和公共资源潜力的分布格局。区域城市化现状与潜力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理解可持续城市化模式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并为科学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提供有效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2.
北京浅山区香山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剑 《风景园林》2018,25(12):47-53
香山小镇位于北京浅山区军庄镇,面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压力和脆弱生态环境保育的课题,本案设计突出生态优先、绿色经济和文化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把浅山区视为一个生命系统,从区域层面建立有指导性的生态保护导则,提升区域水资源管理、林相修复和栖息地复建的长远效益,推动有机果园和绿色旅游的发展;在设计过程中高度结合现状,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策划,修复基于保护。景观设计同步整合生态保护和策划、建设的要求,积极发掘民间工艺并创造性地应用于景观设计,发动当地居民的主动参与,塑造有温度、有记忆、有传承、亲切宜人的浅山特色生态小镇。  相似文献   

3.
许冬  徐阳洋  胡楠  李运远 《风景园林》2022,29(12):106-112
公众的审美认知偏好评价是指导景观营建的重要内容,在景观评价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并指导实践的趋势下,明确公众关注内容可以推动人景弥合,对促使公众形成空间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林业大学冬季校园景观为例,将可量化的数学关系引入景观视觉评价之中,通过实景照片语义分割技术计算景观要素面积占比,得到景观整体特征,结合点触式调研和热力分析,探讨公众的景观要素认知趋向。研究发现:1)人们普遍关注自然、互动类景观要素,关注内容易受到景观要素实际占比影响;2)除受占比影响外人们多关注具有明确形态差异,或直接利用文字信息表达景观语义的景观要素;3)未到访过实地的受访者多关注互动、装饰性要素,到访过实地的受访者则会关注科技、文化类要素。通过构建点触式调研的方法,减少了受访者对于问卷的理解偏差及排斥心理,为适用于公众参与的景观设计更新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扩张蔓延和由此引起的生境变化过程中,研究生境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CoverChange,LUCC)的适应性时空演变及预测已成为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浅山区作为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天然生态屏障和生态敏感地区,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对于浅山生态规划意义重大。以北京市浅山区为例,基于1999、2017年的LandsatTM/ETM+遥感数据进行ENVI解译,并采用CA-Markov模型模拟北京浅山区2035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的景观格局发展趋势。后结合In Vest模型,评价3个时间下的生境质量和退化度,以及1999—2017、2017—2035年时间段下的生境稀缺度。结果表明:1999—2017年,浅山区的景观空间愈加趋于碎片化,农田和建设用地趋于向浅山内部扩张,预测2017—2035年仍将沿袭这一趋势,但变化速度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7):117-118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生活质量改善,但长期以来我们处于资源紧张的时代之中。与此同时,绿色可持续理念在各行业中都已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景观设计也在其中。在以往盲目开发和浪费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使我们也不断反思,重审城市景观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对低成本景观概念的解析来尝试从城市空间景观设计要素,场地重建与修复的景观设计和满足大众需求的绿色景观来探讨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思路,以此来创造更加和谐的城市市民真正需要的绿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绿带被认为是控制城市扩张的有效手段,并在国内外诸多大城市的规划中广泛运用,但是对于绿带在限制城市扩张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的研究常常只强调绿带限制城市用地扩展的有效性,而很少有从人口密度的角度对其限制城市扩张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伦敦不同地区人口变化状况的研究,发现伦敦绿带建设过程中人口相关策略对绿带有效性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最终促成了伦敦绿带成功限制城市扩张的效果.这一过程对我国大城市的绿带建设以及相关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博  杨杰  黄志毅 《华中建筑》2023,(3):108-112
在存量发展背景下,片区协同开发的城市更新模式逐渐成为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武汉在此背景下探索出基于片区协同开发的城市更新模式——重点功能区建设。在建设成效评判标准的现有研究成果中,尚未形成能科学反映片区协同开发模式建设现状的评价体系。为补全片区协同开发模式建设现状评价研究的缺失,基于过往量化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式来检验武汉市重点功能区现行开发建设成效,总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研究特长公路隧道全寿命周期综合价值评价的目标,需要量化指标加以确定,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公路隧道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为公路隧道全寿命周期优化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优化提供依据。论文依托明堂山隧道,采用主观分析法与客观分析法相结合,首先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角度分析影响因子,选出若干候选评价指标,并量化模型和专家分析法得出原始数据;然后将初选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标准化评价指标;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对所选指标进行检验。利用MATLAB、SPSS软件进行计算,建立了明堂山隧道全寿命周期综合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山地城镇为数众多、分布广泛,是我国人口居住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山地城镇具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多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也存在生态系统脆弱、灾害频繁、建设开发难度较大等突出问题.山地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要注重保护自身的山城特色,避免简单模仿或者直接套用平原城镇的规划形式和方法;要以山区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科学制定山区经济发展战略;要以生态城市作为主要目标,做到“生态化”发展;要重视和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公共服务、通讯和科技等社会事业,保证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首先,结合科技园企业发展特点,对现有的融资能力评价指标成果进行分析,利用专家咨询法对科技园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指标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满足科技园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其次,利用AHP-熵理论分析各融资能力评价指标对科技园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程度,对科技园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量化;最后,基于二元语义方法构建科技园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模型,通过案例分析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为我国科技园企业融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鲍沁星  沈瑶 《风景园林》2018,25(12):30-35
印度灵鹫峰历史悠久、佛教影响深远,是亚洲早期山地景观开发中受人文因素影响的重要案例,然现今园林景观等相关研究领域对其关注不足。从风景园林历史研究的角度,梳理了灵鹫峰文化景观的历史沿革与重要影响,包括佛教文化在王舍城地区的形成过程、灵鹫峰景观建置、灵鹫峰图像史料遗存以及文化景观用典,阐释了其对杭州飞来峰文化景观的深刻影响,并分析了近现代考古研究对印度灵鹫峰再开发与旅游的影响,探讨了灵鹫峰对研究当代山地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尹航  张超  赵鸣 《风景园林》2020,27(2):110-115
胶东半岛凭借三面环海的地理区位,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金元时期,内丹派全真道于此创立,使该地山岳道家文化景观得以迅速发展。在半岛特殊的自然气象、资源、地貌条件影响下,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营造呈现出"序列性"特征,且其物象与内丹修道理论密切相关,形成诸多"山地风景道"。通过田野调查、测绘、访谈,探讨该类"风景道"的环境基底特征和文化内涵,总结"风景道"的景观层次与要素组成,并对其空间特征与要素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发掘了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潜在规律,为保护当地该类景观提供新的视角,亦可为其他地域该类景观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沈洁 《风景园林》2017,24(9):91-98
通过对西方美学发展史的研究,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园林美学演进的历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西方规则式园林与美学‘形式’之滥觞","理想化的自然: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与发展","美与艺术的分野:反叛背景下‘抽象’的风景园林"以及"当代风景园林美学范式的转向:环境科学影响下的风景园林"。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人对于"自然"观念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龙自立 《城市建筑》2014,(17):52-53
湘西地区山脉众多,河流密布,地形起伏大,山高路陡,以中山和台地为主,山水间有小盆地,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山区。湘西山地型小城镇建筑景观风貌的形成是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城镇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印有历史文化的烙印,深受当地的地域地形、气候、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出特有的生命力。本文以湘西为代表,从湘西建筑的地域性特点、湘西人的生态建筑审美倾向、城镇建筑景观的空间形态三方面探究了西部山地型小城镇建筑景观的设计方法问题,从而唤起大众对保护各地小城镇建筑景观风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无论在环境、生态、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艺术各类型的议题上,都面临着全球化、后工业化及瞬息万变的局势,景观设计专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因为其“介质”与“跨领域”的特性、与当代理论的深化,除了传统中的公园、花园、户外空间之外,专业的范畴与焦点已扩展到基础设施、大小尺度公共空间、后工业基地与都市空间,鉴于此,一些具有前卫与实验性质教育课程使景观设计教育的风格逐渐多元化,专业事务的类型也衍生转变,以适应这样的潮流,而FO(Field Operations)与易道(EDAW)就是操作方式全然不同的两个例子。在个人的景观设计专业中,只有不停地努力吸收各类的经验与知识,并且了解全球以往与未来的专业环境与变迁,才能随时审视自己与作品在当代设计地图中的位置,明晰自己在景观设计史上的定位,作为自己实践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景观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开展景观建筑学研究,有利于更多的发挥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的生态交流特性、增进景观建筑学的多元化和异质化发展,文章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特征及人文关怀等四个角度阐述了新时期景观建筑学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和框架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新一轮课程体系调整背景下探讨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以"例释"为特色构建"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级目标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时空认知,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性的完整认识,探索园林历史学习对于当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意义,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知"与"行"的结合,"识"与"智"的共进。  相似文献   

19.
张继力  赵烨  高翅 《风景园林》2023,30(2):123-130
【目的】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村庄规划存在规划理念、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以风景特质识别为理论和方法体系,探索有利于村庄分类指导目标的乡村风景特质识别方法。【方法】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即通过系统分类,对不同乡村区域村庄提供规划设计引导。适应性调整了乡村风景特质识别的3步程序:风景特质图谱绘制、风景特质图谱信息分析、乡村风景保护利用对策制定。绘制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形成了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以风景特质区域为分类依据提出了晋源区乡村保护及利用建议。【结论】乡村风景特质识别对乡村的分类指导、开发强度、保护利用模式等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在后续研究中,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等仍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景观概念,分析了山城滨江地带的自然特质和形态特征以及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威胁,并根据生态城市理论和当代景现设计学原理,在建构山城滨江地带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城滨江地带景现规划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