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为了使钨板轧制过程中的各项轧制参数得到有效控制,对钨板轧制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在Gleeble热模拟机上进行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抗力与各种变形条件的关系,确定了变形抗力模型:通过550mm轧机轧制钨板时采集到的有关数据,建立了应力状态影响系数数学模型、变形区长度等模型:最终建立了550mm钨板轧机轧制力模型。利用模型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基于镀锌线平整机生产大数据,进行了神经网络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网络模型与回归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混合算法模型的平整机轧制力预测模型的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与BP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广义回归GRNN神经网络模型最优,预测结果相对偏差的标准差在12%左右。神经元网络与数学模型结合的混合算法模型的预测精度比单纯网络模型或回归模型的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优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模型,除少数钢种外,其预测结果相对偏差的标准差在13%以下,且易于实现,适用性强。将多元线性回归参数的数学模型在平整机上进行了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6.
7.
在工艺润滑和高速钢工作辊的影响下,CSP生产线的轧制力不能简单地用热轧公式计算。将Sims公式和Hill公式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应力状态系数,结合CSP生产线生产数据,以预测与实测轧制力差值最小为目标定义目标函数,采用变量轮换的优化方法,找到使得目标函数最小时的摩擦系数。以此摩擦系数为因变量,建立摩擦系数的模型和轧制力数学模型。结果表明:Hill公式更适合CSP轧制力的计算,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仅在3%左右,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讲述了用轧制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借助于软件工具来优化和轧制力子模型有密切关系的材料的5个系数,通过优化此5个系数使轧机每一道次的轧制力分配更趋合理,带卷的各项性能指标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提高首钢京唐1 580 mm产线精轧轧制力预报精度,对精轧轧制力模型进行了研究,结合现场生产的典型问题,即同一钢种族内化学成分波动、薄规格带钢头部大张力引起精轧模型自学习趋势异常及变形抗力自学习层别跳变引起的轧制力设定偏差,对轧制力基础模型和自学习模型进行了改进。修正了钢种族的划分方法、回归整定了化学成分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因子、增加了实测张力修正精轧自学习的方法以及建立了基于双线性插值方法来获取变形抗力自学习系数的方法。改进措施实施后,各机架的轧制力预报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带钢通长的厚度标准差由12.22μm降低至10.5μm以内,指标精度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粒子群算法实现容易、精度高、收敛快等优点,将粒子群算法与盲源分离相结合,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盲源分离方法 (PSO-BSS),并将其应用于电机滚动轴承复合故障诊断中。PSO-BSS方法以峭度的绝对值之和作为目标函数,通过PSO寻找到目标函数的最大值,进而确定最优的分离矩阵。仿真结果表明:PSO-BSS方法能够实现多源复合故障信号的特征分离,并且在分离性能、算法收敛性以及运算速度方面都明显地优于传统的基于遗传算法的机械故障盲源分离方法。最后成功地将PSO-BSS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滚动轴承内、外圈复合故障盲源分离中,取得良好的分析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为得到较好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位置控制精度,设计一种采用智能切换控制策略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控制方法。分析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结构,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基于液压缸压力作用,得到液压位置伺服系统的运动方程。在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借助细菌觅食算法的全局特性,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以克服粒子群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的弊端,进而形成智能控制器。以智能控制器为基础,建立智能切换控制策略,以对系统进行实时、准确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与滑模控制策略相比,在跟踪正弦及不规则目标位置时,所提方法的控制精度分别提高了28.44%和28.66%,验证了所提方法可得到较好的位置控制精度,能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带钢轧制过程中,由于液压弯辊伺服控制系统是非线性时变系统,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弯辊也需要对轧制力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因此控制器的性能是关键因素,本文将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组成新的混合算法并将其应用到某液压弯辊伺服系统的自适应PID控制中,并对此进行仿真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刚塑性有限元模型为基础,用MSC/superform软件对叶片辊轧工艺进行了数值模拟,争忻了坯料轧制过程中辊轧压力与辊轧温度、摩擦系数和变形温度的关系,不同的摩擦系数对辊轧力矩的影响,优化设计工艺参数,为叶片辊轧制坯工艺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挖掘机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受到液压缸非线性摩擦导致系统稳定性和控制精度降低的现象,提出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和前馈补偿相结合的策略,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位移跟踪精度。建立电液系统模型,并用改进的Stribeck模型描述非线性摩擦。通过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优化,根据结构不变性原理设计出一种动态摩擦前馈补偿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弦信号、高速工况和低速工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Stribeck模型和摩擦补偿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低速爬行和平峰现象,并使轨迹追踪精度提高45%左右。 相似文献
18.
针对滚动轴承早期微弱故障湮没在高强背景噪声中、造成故障特征信息提取困难的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共振稀疏分解方法。首先采用变分模态对信号去噪,根据峭度-相关系数准则选取包含故障特征信息量多的分量进行信号重构;然后对重构后的信号进行粒子群优化的共振稀疏分解;最后对分解得到的低共振分量进行包络分析,提取故障特征频率。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比传统共振稀疏分解更能有效地提取故障特征频率,有效地减少了干扰成分。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