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沙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旨在揭示沙田地区传统聚落在历史变迁中的空间类型、空间分布与演进过程,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选取珠三角沙田地区典型传统聚落为样本,根据卫星地图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发现以空间形态作为分类标准,沙田传统聚落可划分为散布型空间、延伸型空间、片状型空间3种类型;其中,延伸型聚落分布最为广泛。此外,在政策、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沙田传统聚落随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持续演进。揭示了沙田文化景观形成的 3 个推动机制,分别为史地机制、斗争机制和异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以英国乡村景观为代表的乡村景观变迁及变迁过程中的文化驱动力,有助于探寻景观变迁规律,明确人类活动与景观变迁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该关系运用于规划实践。对英国,特别是英格兰地区乡村景观进行梳理,通过研究乡村景观的典型主体空间结构与景观形式,构建英国各时期乡村景观面貌,同时通过纵向比较,探讨乡村景观变迁的文化要素及其驱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主题植物的选择是城市主题花景观打造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应分别从植物的"表""意"两方面挖掘与城市内涵相契合的植物品种。从广州打造"主题花景观"的植物选择争议出发,分别从木棉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意义两方面论述木棉是与广州的城市内涵最匹配的主题植物,并提出广州的主题花景观植物应首选木棉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的沙田是海陆交界地带的典型文化景 观,其形成受到自然成因(环境)和文化成因(人群、建筑、聚 落、堤围、农耕、水利)的相互作用。借助文献记载、历史地 图等进行复原和比较研究,将珠三角的沙田文化景观演进历程 划分为秦至隋唐、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5个时期,并提 取主要的景观元素,绘制出系统而全面的景观图景,发现沙田 文化景观的演变存在明显的历史性、人文性和生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立  薛德升 《城市规划》2018,(4):44-52,118
与欧美世界城市相比,中国世界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基于此,选取柏林和广州作为案例城市,对其跨国空间形成过程与机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柏林和广州跨国空间的形成与发展都受到历史作用的深刻影响,空间主导职能经历数次变迁,最终混合、杂糅进各类型跨国要素并与地方发生相互作用,二者都不是单一要素作用下的产物,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综合演变的过程。(2)形成机制方面,柏林波茨坦广场是一种跨国政治历史层累下的亚文化复兴更新机制,政府与国家的作用居于主导地位,空间职能和景观的每一次变动都离不开国家的作用和政治因素的考量,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主导模式;广州天河北则遵循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跨国空间生产机制,中央政府、城市政府、社会、市场通过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和创新频繁地发生互动作用,以"国家全球主义"的方式供给跨国资本盈利的市场、营造跨国阶层城市生活的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市场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6.
将历史城市地区的变迁视为连续演变过程成为共识以来,如何更全面地研究这一变迁过程已成为重要课题。本研究专注于古城内部结构的变迁,形成工作框架,在时间"分段"、空间"分片"的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借鉴城市历史景观理论中的"层积"理念进一步构建了"分层"的研究方法,在历史信息转译的基础上,做出全过程、高精度、多层面的分析。并以定兴古城为例,划分建筑空间层积、街巷空间层积及文化空间层积3种类型,初步展示这套未来可供其他历史城市地区变迁研究借鉴的"层积分析法"。  相似文献   

7.
王少斌 《华中建筑》2020,38(7):22-24
广州口岸绘画是外销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行商包办珠江船运的情况和十三行的建筑、景观和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现存的外销画所描绘的广州南海道沿岸的城市文化景观,是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象重要的图像资料。其中称为"广州清明上河图"的《广州港和广州府城图》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这幅画表现了250年前的广州贸易口岸的繁荣景象,画面存留的这些历史片段蕴含了丰富的城市文化信息。该文从图像研究、空间信息、虚拟景象和复原探索4个方面对该画的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经验,为参考传统绘画研究城市、建筑历史以及"图像证史"的视觉研究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原理,是生态学研究转化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所必需的"空间语言"之关键所在。研究分析了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内涵与外延,认为"快"过程所对应的流动和迁移过程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与控制,并针对"快"过程剖析了景观中格局与过程的动态耦合关系,继而从景观功能与景观连通性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了格局-过程耦合系统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机制,最终提出景观空间格局优化五步骤方法:景观功能评价、系统耦合关系分析、关键过程分析、景观连通性分析、空间格局优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都市的环境与生活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可食用景观,即以可食用植物进行的景观营造,也备受关注。都市可食用景观的核心在于以"食物、种植、环境营造"对都市变迁中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联性进行维系和再造。城镇化背景下,食物系统及生态系统服务、社会服务效用,成为当下风景园林学科可食用景观相关研究成果中的主要方向。相比国外,中国都市可食用景观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可食用景观适地性研究及评价、社区及城市可食用景观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以及可食用景观与教育的结合等方面还有待深化。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针对都市变迁进行可食用景观价值的拓展,发展本土实践路径;开展跨学科合作,进行因人、适地的可食用景观多元化技术研究;结合资源体系,进行可食用景观的全周期思考。  相似文献   

10.
论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逻辑思路及体系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17,24(4):89-98
图式语言是建立在景观空间结构性和解构性的前提下,以景观空间单位作为景观组成与结构、过程与功能、感知与表意的基本组织单元,将景观空间整体视为不同尺度单元空间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尺度嵌套体。空间单元内在的生成过程与机理是指在单一尺度内的水平过程和多个尺度间的垂直过程以及空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景观规划设计的空间认知、理解、传承、塑造与创新是依照空间生成过程与机理,由单一或简单的空间单元逐步拼接耦合、复合嵌套形成的整体景观的过程。在此逻辑思路的基础上,图式语言研究提出了不同于"模式语言"和"景观的语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图式语言的概念模型、图式语言体系的构成框架、图式语言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其地方性与普适性的作用机制。实践研究证明,景观图式语言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实现景观地方性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实现感知在景观空间塑造过程中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是探索景观学习和设计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景观生态学概念及基本理论,进而如何树立景观生态的概念。并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景观生态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景观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最终呈现,提供了一个实体可感知的媒介去理解和管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景观特征进一步提供了理解与分析景观变化程度的方法与工具,而建立景观特征的分类体系则成为管理景观变化的第一步,即建立特定区域的景观特征基准图则是判断与管理景观变化及其影响的基础与前提。基于遥感影像与空间数据,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对象,尝试建立"省域-市域-地方"的多尺度景观特征分类体系,探索景观特征评估分类的技术过程与关键问题,以及其在景观分析、规划、监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与潜力。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phemeral components of the landscape have a significant, but hitherto unrecognized, effect upon the way in which it is perceived and evaluated. These ephemeral components, or landscape ephemera, are those which change with the weather, the seasons, the growth and decay of plants, the choice of farm crop, and so on. Their nature is explored, and they are contrasted with the more permanent components of the landscape, such as hedges, trees, buildings, etc.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changes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landscape preference theories and the work of artists in various media. It is argued that landscape regulation and the landscape literature have largely ignored such changes, and it is tentatively suggest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topic might have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for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相似文献   

14.
景观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过去20年中世界各国主要开展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及作者研究总结,提出景观学社会需求与工程实践、景观学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整体框架,指出景观学学科领域的关键问题。针对中国社会需求,结合国际景观理论前沿,对景观学领域今后15年内的基本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景观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8大研究方向及相应的40项课题。  相似文献   

15.
景观规划管理的视角需要从最优美、最有价值区域的保护,转向对国土全域“自然系统与人类行为”关系的协调。景观链接了“自然”与“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强化必须从景观单元的尺度进行更为整体的思考。“通过景观(单元)规划”探讨了景观为更广泛的空间规划提供综合框架的潜力,景观特征评估则提供了将复杂连续的景观划分为多尺度、实体、可识别的整体空间单元的系统方法。通过对景观概念的系统梳理与阐释,论述了景观保护方法的转变、景观单元的空间意义,以及景观特征评估作为多尺度景观单元划分的先进方法在英格兰的全面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论述室内莆观设计的目的基础上,依据空间形态和表现内容划分室内景观的类型,提出室内景观设计的设计必须考虑室内景观设计的文化性以及科技与信息多元化。在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设计主题下,结合当下的设计时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相似文献   

17.
郑捷  陈梦菲 《风景园林》2018,25(5):21-25
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对乡村乡土生活的向往和回归,映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一定会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设计师需要从文化重建的高度去确立乡村题材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立足点并建立系统的工作框架。从操作层面看,设计师应视"乡愁"为魂,将乡村自然与人文环境注入活的情感,让受众得到精神上的共鸣。列举了义乌缸窑村、绍兴禹陵村建设更新的规划实例,有助于对乡土景观规划与设计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袁敬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5):12-20
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的形态、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化乡村景观特征具有文化、景观与生态等价值。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及消失,并引发景观特征减少、多样性降低。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包括内容、范畴以及具体措施和技术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重庆市的绿地景观进行生态学分析,认为重庆市的绿地景观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绿地结构组成欠合理;(2)绿色斑块质量差;(3)绿色廊道功能不健全,并且指出城市部分地区缺少绿色斑块,且斑块之间缺乏联系。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学关系斑块和廊道的基本原理,对重庆市绿地景观提出了生态设计建议:(1)贯通水系和公路绿色廊道;(2)在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新的绿色斑块。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境、业、城、制"五元素的理想及其哲学观为线索,分析了公园城市理想的价值观、目标追求及其作为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根据缘由。以淄博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项目为实践验证,依据城市现有条件反馈调整,提出构建包含5项评价基准、15项评价标准、45项评价指标的公园城市评价体系。从城市现状研判、公园城市规划目标量化对标到规划方案编制依据,再到公园城市建设实施的责任传导落实,贯穿于创建公园城市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发挥了引领、推动、管控公园城市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