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揭示天津湿地整体景观格局动态,支持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科学规划,本文以1990年—2020年间共6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天津湿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Fragstats计算其景观格局指数,并分析了近30年天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年—2020年天津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面积共减少1166.1768km2,其中,2002年—2008年湿地面积减少最为急剧;(2)近30年天津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加剧,城市建设、养殖业和盐业等的发展导致湿地景观破碎度的变化,破坏了湿地景观斑块的完整性,湿地景观生态功能日益减弱;(3)驱动力分析显示,该时期的自然因素、人口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天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塘系统作为一种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是珠三角地区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塘系统的景观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其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退化。以佛山顺德区为例,基于1979—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ENVI解译,在此基础上利用9个景观指数研究区域基塘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9—2020年,顺德区基塘、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明显,整体景观呈现非均衡化趋势分布;基塘景观的破碎度不断增加,优势度和团聚程度下降,部分基塘逐渐萎缩。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因素是影响顺德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具有负向效应的空间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湿地是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区域,利用1985年~2012年历史遥感影像、地形图等资料提取了滨海新区湿地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滨海新区的湿地变化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1998年期间,滨海新区湿地总量变化微小,但各类湿地要素变化明显,永久性草本沼泽和水塘面积下降明显,而水产池塘面积大幅增加,其中永久性草本沼泽作为一种重要的湿地资源在此期间几乎消失殆尽,其各项景观指数波动剧烈;1998年~2006年间,滨海新区湿地面积略微下降,各类湿地要素面积无明显波动,其中滩涂面积虽无明显变化,但景观形态变化明显;2006年~2012年间,滨海新区湿地总量与各类湿地景观面积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滨海新区滩涂近乎消失。滨海新区在1985年~2012年间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逐渐趋于单一化,景观异质性减弱。研究表明,伴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是导致滨海新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水乡文化景观是岭南传统水乡农业生产及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反映了从晚清至今持续不断变化的人地关系。为了在不同历史时段和空间区位上,探究珠三角不同类型水乡景观格局的共时性差异和历时性演化规律,采用图析方法在景观结构尺度下通过分区多时相景观要素的识别、提取、结构提炼、对比分析,提炼类型特质,提取类型间演化过程的共性规律,为珠三角水乡景观格局的识别与保护提供有效的切入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河北省曾拥有富足多样的湿地景观,但进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多块湿地景观开始表现出萎缩、甚至消失的现象。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生态、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组对河北省湿地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发现,第一,河北省依然保持湿地5大类19中类的多样性;第二,河北省湿地景观分布呈沿海、坝上地区相对集中,平原地区与广大山区只有零星散布的特点;第三,库塘类人工湿地景观已经开始影响到河北省湿地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展现, 而城市湿地作为城市重要生态资源,对塑造健 康、和谐、丰富的城市景观有重要作用。在人 地关系紧张的珠三角城市群地区,设立湿地公 园是兼顾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明智选择。 对城市群地区湿地公园生境营造途径与技术 的探索,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湿地生境 关键,是城市湿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 题。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中的湿地公园为研 究对象,结合调研,对如何在生态多样性视角 下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生境进 行探讨。论文对珠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 点以及生态本底资源、湿地公园建设情况进 行梳理,指出目前珠三角城市群地区湿地公 园生境营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强调湿地公园生境营造中需考虑“空间布局” 与“过程演替”的特点及其耦合作用,从宏观 (区域尺度)、中观(景观尺度)、微观(场地 尺度)三个层面提出城市群地区湿地公园生境 营造的规划策略与建议;进而从场地规划设计 尺度,提出湿地公园生境营造的技术途径,以 期为珠三角地区城市景观的生态多样性提出可 能实现的设想与方式。  相似文献   

7.
休闲农业的植物景观具有特殊性,该文以黄石磊山半岛休闲农庄为例,对休闲农业的植物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根据休闲农庄的总体规划与功能分区,以乡土气息和乡野风情为主题,结舍植物景观的功能,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系统。中心服务区以展现植物景现季相变化、传统植物文化、植物乡土特色为主;水产养殖区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水生植物景观为主;自助采摘区以结合自助采摘,种植相应的观赏果蔬;蔬菜种植区以大面积纵横阡陌的田地进行蔬菜生产,凸显田园风光的独特魅力;湿地景观区将湿地植物景观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可观、可玩、可尝的景致,展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和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8.
城市环境是动态、高度人性化的系统,不合理的景观格局会阻碍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宏观的城市布局和自然生态规划两个方面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芬  张虔 《城市建筑》2014,(30):34-34
城市环境是动态、高度人性化的系统,不合理的景观格局会阻碍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宏观的城市布局和自然生态规划两个方面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丽  严秀 《居业》2023,(6):109-111
本文以衡阳区域微湿地为例,概述本区域微湿地现状,就微湿地当下存在的面积破碎、水环境污染、生态功能减弱、湿地景观较为单一等问题进行探讨,试图从微湿地景观优化方面入手,利用植株优化景观的同时形成完善的经济收益循环体,在改善微湿地水体环境,提高其自净能力的同时,做到从本质上保护微湿地生态资源,确保微湿地可持续发展,为其建设生态宜居衡阳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A dike-pond landscape is characterized by asymbiotic and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nd land and considered an integr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with an aquacultureagriculture system.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historically enjoyed a rich river network and been shaped by the mosaic-like constructed ponds with the meandering natural river systems, where the boundary of the constructed and the natural blurred and a resilient dike-pond landscape prevailed. However,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land resource during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made such a landscape shrunk and surrounded by urban sprawl. The expans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has not only changed the water-land symbiosis but also reshaped the pattern of the dike-pond landscape. This article, as an ongoing work, intends to observe and document the changes of such water-related landscapes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seeing from above,” with historical satellite photos, Google Map images, and contemporary aerial drone photography. It discovered three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s: the settlement sprawl and transformation, the shrinking dike surfaces and imbalanced ratio of dike to pond,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organic pond pattern. These findings can evoke critical studies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y, and offer possibilities of re-creating a sustainable landscap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相似文献   

12.
13.
薛凯华 《城市建筑》2014,(20):368-369
本文通过对珠三角“桑基鱼塘”系统的景观性、生态性特征的分析,选取相关典型片区应用图式语言进行了解读,为其在景观生态学层面上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世界建筑导报》2003,(4):102-105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是这个星球上城市化最迅速的地区。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工业区,她从原来的主要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的区域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而这种转变的结果使城市的各种系统、土地使用和环境资源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省政府已经着手进行一个区域规划的计划,以使珠江三角洲内的发展更加协调。 这个规划的一个结果就是连接了广州市东南方向的一片370平方公里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江门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五邑地区,是五邑著名的侨乡。江、河环绕城市,北部为山地,具有山环水抱的山水城市优势。江门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保护和完善现有山水格局的前提下,塑造具有完善生态系统结构,特色景观构架和体现侨乡文化风貌的城市绿色空间。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水乡景观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色的珠三角水乡景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从而必将经历激烈的演变过程。以广州小洲村为例,通过对小洲村空间景观格局、建筑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剖析,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讨在蔓延的城市空间里保护与延续珠三角传统水乡景观的途径。提出乡村景观的保护重点主要包括各级文物点的保护、乡村空间景观意象的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经济的发展。论述了通过保护并延续水乡聚落景观的质朴性特征;水乡建筑的多元化保护与利用;建立多种社区居民参与的保护机制以维持水乡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建设绿色廊道,保护水乡景观区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等手段,保证珠三角水乡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延鹏 《南方建筑》2020,(4):112-117
珠三角地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创新发展格局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该地区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但作为发展核 心的广州、深圳对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不强。通过创新资源现状布局、企业联系、专利联系等数据分析梳理珠三 角区域创新联系,得出区域创新网络效能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制约珠三角区域创新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在研究全球创新 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珠三角作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考虑,顺应区域创新发展趋势,提出强化区域创新廊道,缩减 不同等级创新节点知识势能差,提升服务水平和建设品质等发展策略,希望引导珠三角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推动珠 三角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 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建设 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 设区域。珠海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中最典型的珠江口地区,以该 区域城镇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珠海西部河口湿地为研究对 象,对其植物景观群落的观赏性、耐盐性、抗风性、耐涝性、 耐旱性和耐污性等特质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对典型河口湿地景 观植物种类及立地条件开展调查,对河口湿地植物立地影响因 子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综合 评估现阶段该区域湿地景观植物的适宜性、观赏性,并提出今 后适宜河口环境的景观植物种类,为河口湿地景观植物选择提 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吴隽宇  谢薇 《室内设计》2023,38(3):9-16
自古以来,河流及其流域构成了一些最 具活力和最复杂的景观。河流维系着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则以多种方式利用河流,从而产生璀璨 的流域文明。广州作为西方人眼中的一座 “神 奇”城市,两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海上门 户,现如今,我们可以从外国商人、船长、旅行 者、传教士等游记、报告或图像记录中获得大量 关于珠江流域文化景观的详细描述。本文尝试 将珠江流域的河流系统及其相关的文化景观作 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透过西 方人的视野,去分析其对珠江流域及其文化景 观的所见所闻,并深入挖掘珠江流域文化景观 的构成与特征,从而归纳出珠江流域文化景观 中的人水共生关系,为珠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 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傅俊杰  唐孝祥 《风景园林》2020,27(6):115-120
珠江三角洲桑园围地区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地域文化特征显著的人文景观。通过对志书、诗文游记记载和历史图像进行分析,探讨桑园围地区人文景观的历史演变、空间类型和文化内涵。将桑园围地区人文景观的典型类型归纳为地如棋称的生产空间、西樵烟雨的游赏空间、多元融合的教化空间;从以水为核心的八景文化、联合自治和士绅主导的社会准则、兼容并蓄的文化信仰3个方面,总结其社会文化内涵,以期促进桑园围地区传统人文景观保护与地域特色景观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