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竹山书院略觑我国书院园林的环境特色及文化内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书院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成部分,它在借鉴私家园林与寺观园林的基础上,升华出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格.竹山书院位于歙县雄村,是徵州府六县54所书院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从竹山书院研究中略觑书院园林的概念,并对其选址考究、风格淡雅、空间统一、植物配置等方面的园林环境特色和"礼乐"格局进行简要分析,阐述了其斯文品格背后的"和谐自然""善美同意"和"雅俗共赏"等文化内在.希望能够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为今所用,并为书院园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沈瑶  黄晓  鲍沁星 《风景园林》2020,27(2):38-44
杭州飞来峰与中国园林叠石假山(简称叠山)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南宋文献记载中多次出现了皇家园林以"西湖第一山林"飞来峰作为园林叠山的写仿蓝本。在文献不清晰、考古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依靠飞来峰的历史图像整理与分析,从图考园林的角度和方法解读古人眼中的杭州飞来峰视觉形象特征:山体露骨、洞窟玲珑、奇石累累,并不是从字面上认识的置石立峰,而是把飞来峰作为一个整体。结合飞来峰相关文献、实物遗存等资料,探究古人是如何具体参照杭州飞来峰叠山造园,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园林叠山史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书院园林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它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书院园林,在唐朝已经开始形成.通过对书院园林的分析,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书院园林的文化内涵.认为:书院教育重在陶冶人的品格、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往往都建于山清水秀、景色如画的幽静处,书院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高洁  贾玲利 《南方建筑》2018,(1):98-103
四川地区在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影响下,产生了具有古朴自然、古雅清旷等气质特点的川派园林风格。通过对四川地区重要传统园林中叠山置石作品的调研,分析其叠山置石艺术手法,进而从叠山置石技法、山石审美艺术及山石造景特征等方面探讨四川传统园林山石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太湖石叠山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拥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天地人文理念,表达了古人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史料的梳理,从太湖石历史发展、选石品鉴、堆叠技艺、空间意境等方面探寻太湖石假山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运用,希望太湖石叠山的传统技艺在现代园林工程中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鲍沁星 《中国园林》2012,28(8):89-92
灵隐飞来峰是西湖第一山林,具有峰石林立、洞壑万千的独特风景,对于南宋临安皇家园林叠山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世界遗产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价值至今尚未引起充分重视。探讨了灵隐飞来峰的由来、独特平地石山风景及其对园林叠山的影响,指出其文化反映的是自唐代以来兴起的中隐文化和以石为主的山林欣赏趣味的逐步成熟,是启发中国园林叠石为山的造园思路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但其佛教造像艺术非常重要,而且独特的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价值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园林叠山的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劲韬 《中国园林》2008,24(1):91-94
叠山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叠山技术的成熟和专业化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园林的意境。北宋营建的皇家园林——艮岳,促进了园林叠山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叠山师这一新的职业。这种叠山专业化的趋势加速了园林叠山技巧的提高,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后期园林叠山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下降,出现程式化等发展趋势。探讨了叠山专业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如北宋和明清时代,分析了叠山专业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顾凯 《室内设计》2017,(2):27-31
“法”与“式”是中国传统园林及叠山设计营造研究的重要命题,二者分属不同层面,又关系密切。对叠山之“法”,需从历史风格角度认识动势叠山与画意叠山的差别,以及从实践营造角度认识物态与过程中的各种类型之“法”,研究中可借鉴“类型学”的方法。对叠山之“式”,要认识到“有法无式”的特定内涵与历史现实中“式”的明确存在及其一定的合理意义,并且在与“法”的关联中、合目的性的灵活运用中加以深入理解,“模式语言”的方法可以用于总结与实践的关联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叠山风格演化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劲韬 《华中建筑》2007,25(8):188-190
叠山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后期中国园林更关注于石峰、洞窟和驳岸设计,相对忽视了理水、植物等自然因素,因而园林的自然气息较弱.文章从美学、社会以及匠作制度等方面探讨了这种风格演变的轨迹和原因.  相似文献   

10.
扬州私家园林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尤以叠山而闻名。但当前研究多重赏轻技,缺乏对其叠山技法的深入研究。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技术支撑,获取扬州叠山三维点云数据;以BIM软件为三维信息模型构建平台,进行简化的还原展示。以扬州叠山的典型技法和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挑飘”技法、独立洞柱和条石盖顶。以新的视角推导和还原了扬州叠山的重要技法内容,证实了三维数字化方法对叠山技法深入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为叠山遗产保护与修复和当代叠山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徽州水口园林的营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徽州人民为追求理想人居环境,对山水环境利用与改造的智慧。以徽州较有代表性的20个古村落水口园林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定性分析等方法,在梳理水口园林基址与山水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山峡紧嵌”“山环盆地“平原望山”“临江背山型”4种山水基底类型,提炼出徽州水口园林“真山真水”“真山+人工水系”“真水+人工山林”3种山水人居环境营建模式,以期为保护和恢复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建设宜居乡村环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如标题“百家山水言”所强调的,本专栏力图展示中国历史上与风景园林有关的多样化的山水观。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着重对造园盛行的明清时期进行省思。风景园林研究决不能脱离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艺术与文学)。这期的文章将对清中期新儒家文人的园林观进行探讨;下两期(201010—12)的文章则将分别从绘画和小说的角度来解读明清园林。  相似文献   

13.
董芊里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22,38(10):133-138
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及叠山所独有的技巧,同时也是连接山水画与叠山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传统的绘画与拍照等记录方式均不能很好地适配叠山皴法,点云能够不受光影效果及透视关系的影响,对假山表面的物理信息进行识别与记录。因此使用三维点云的记录方式,对苏州四大名园进行叠山皴法的扫描与识别分析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叠山皴法研究与记录方式。最终发现狮子林能够识别的叠山皴法仅为3种,并且其皴法均以曲线型为主,过度强调石头本身,而使整体假山丢失山意。拙政园与沧浪亭均能识别出4种皴法,以直线型为主,并能配合周边环境,营造出较好的园林意境。留园是四大名园中识别出皴法种类最多的园林,共计5种,并且与建筑、植物、水体相互配合,营造出了四大名园中山意最好的假山。  相似文献   

14.
赵晶  沈子晗 《风景园林》2023,30(3):48-54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意义,并以浙江横店影视城为例,从规划布局、艺术设计、美学效果、地域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园林环境优化路径,使园林设计达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及多元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现有研究多以男性士绅视角解析清代江南园林空间,基于女性视角的探析仍未深入。本研究选取清代江南107位女性所作园林诗词5837篇,以社会网络分析法建构园林词汇网络,进行节点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社区检测分析。发现女性对植物景观的认知最多,对亭、楼、阁建筑类型认知最广,多关注建筑构件窗、檐、砌、阑;其认知结果为:园林构景具季候性、时间性特征;主要活动于庭、园、院中空间拓扑结构呈线形或环形的女性空间。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
在社会学的概念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心理社会环境需要得到现在社会广泛的关注,但是在经济学的领域中一直都遵循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目前随着全球格局的不断变化,我国社会功能和结构随之分化、膨胀,在各个学科内部已经不能彻底处理好现在自身所面临的关系了,对流式交流的实现必须以学科的综合化为基础。虽然传统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学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本文对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历史文化建筑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身份标志之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在当今社会,其保护意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保护理论经历了从建筑本身—地段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与其体力活动水平和健康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且严重依赖绿地自身及周边建成环境。针对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可达性分析的局限性,从可达性和吸引力双重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老年人绿地活动调查数据,深入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的统计学关联性。研究发现:与空间临近性相比,绿地实际可达性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绿地类型影响老年人的使用频率,社区公园和游园是高频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高品质的绿地环境、与居住用地相混合、临近生活性街道,以及周边多样化网点布局,均可正向调节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为营造老年友好型绿地,从空间配置、场所塑造、路径可达和功能诱发4个方面,提出结构化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流动时代的新背景,围绕社会空间效应视角,主要采用文献综述等研究方法,系统地探讨了环境暴露与移民健康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现。研究表明,社会适应理论、社会资本与健康、环境健康差异理论是目前探讨环境暴露与移民健康问题的核心理论。研究从早期主要关注自然环境,拓展到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多维度综合环境。移民与本地居民在环境暴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建成环境的不公正、社会资本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空间效应引发的移民健康脆弱性等3方面。新研究需要更加重视移民自身流迁经历及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空间效应演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暴露—社会空间效应—移民健康”的新范式,强调移民健康问题是环境暴露与社会空间效应交互影响的结果。以期有助于拓展健康城市研究的分析维度,为建设健康城市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