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崇贤  刘京一 《风景园林》2020,27(12):32-37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是沿海城市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梳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及国外沿海城市制定的适应性发展框架。结果发现:不同城市景观应对策略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利用、防御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动态过程及景观技术应用四大方面,不同适应性策略的优劣势和适宜情景具有差异性。研究结果对中国沿海城市未来在制定景观适应性策略、探索景观工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加强景观风险评估和监测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家麒 《中国园林》2004,20(7):41-42
看了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之于‘风景园林’”(以下简称“俞文”)之后,感觉到俞文对风景园林有片面理解,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围绕大型公共设施与现代城市景观,阐述了当今城市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城市与景观的关系等引发问题的根源。进一步举例分析阐述了大型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现代景观的建设的利与弊,提出将景观及其规划控制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与制约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徐海韵  刘栗  丁鹏   《风景园林》2022,29(10):53-66
气候变化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面对该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从业者关注了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bA)概念,将其作为管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提高生态系统服务适应能力的高效并且可持续的手段予以推广。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EbA措施在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建设中在多尺度上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规划实践。通过定性方法弥补EbA在城市多尺度气候适应计划实践这一领域应用研究的缺失,以欧洲著名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以及欧洲绿色首都哥本哈根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EbA如何纳入当地气候变化适应计划并在多个尺度上予以实施。回顾了EbA发展与其在欧洲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哥本哈根市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以及EbA在市域、社区、单体建筑3个尺度的合作应用,并且通过分析哥本哈根市第一个气候弹性社区的案例,阐释哥本哈根市如何通过政府、企业、公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规划将EbA措施应用于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建设。最后,总结了哥本哈根市多尺度气候变化适应合作规划中的EbA实践经验:1)项目前的深入数据准备和分析;2)EbA措施与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的紧密结合;3)多个利益相关方协调,促进公众参与。加深了对EbA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的理解,并在面对气候变化挑战问题上,为包括中国城市在内的其他城市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都市景观的概念发源于西方国家,并为近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也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上各城市在经济和文化角逐中的重要课题。但是对于景观,无论在西方还是亚洲,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和再现的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中,对城市建设中越来越人工化的景观建设提出质疑,提出野趣景观的概念。野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有以下五种途径:历史遗留下来的原生"野趣"自然景观,由经济林地发展而来的为风景林地,由农业耕作景观发展而来的自然景观,自然的溪流和湿地,工业化历史文化景观。为此需要在尊重自然景观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城市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7.
马彦红  陈曦  朱捷  袁青 《中国园林》2021,37(7):77-82
借由景观空间建设推动公众美学认知走向深度生态,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亲生命性理念为新视点,基于亲生命性及亲生命性美学认知之内涵解析、亲生命性促进环境偏好的研究实证,提出自然、荒野自然与城市自然分别是支撑亲生命性美学认知发生的总体性、本源性与生活性景观空间载体.通过设计要点、规划图景、生活愿景3项内容...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是城市化的产物,为广大城市市民提供了自然生态的城市休闲场所.公园规划以自然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景观形态、多样的设计形式,在体现人文关怀功能性主题的城市开放空间中,通过设置生态服务区、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将文化、生态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于城市的机理中,旨在成为遵义市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城市绿心".  相似文献   

9.
城市复兴背景下,商务区项目可以驱动城市空地、棕地等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发展纽带,但其用地特征通常会对优秀的景观营造和城市绿地发展形成制约。通过总结现代商务区属性,探讨目前相关实践中景观设计的特征和发展可能性,并以意大利米兰新门商务区项目的核心景观"树木图书馆"为例,归纳出"织联"平面与竖向设计、植物营造和文化艺术驱动的公众参与的设计策略,探讨以商务区公园、广场和植物园结合的形式实现众多利益相关方所期待的价值的方式。通过剖析商务区项目与设计,结合在经济、环境、社区发展、文化认知等方面为区域和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案例,以期为中国城市复兴实践中的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更新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从增量模式,已转变为综合性的城市规划、设计和精细化管理的存量模式。在这过程中,更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作为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然而,过去的旧滨水景观开发模式往往忽视了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性或社会性。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和“自然理念”的倡导,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简称NbS)的城市滨水景观更新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滨水景观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文章将探究NbS对城市滨水景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结合上寮河碧道公园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NbS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更新方案,并探讨了其实可行性,为滨水景观更新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徐昉 《风景园林》2020,27(12):63-68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城市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给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合理的景观规划可以减缓气候变化,使人居环境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剖析气候变化对景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梳理德国景观规划针对气候变化的因应策略。德国景观规划在面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直接与间接影响时坚持生态优先,通过情景假设、监测更新等机制灵活应对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规划内容,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的各方面影响,确定应对措施。德国景观规划编制、调整、实施等方面经验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景观规划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既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纵观世界上多个国家气候变化应对历程发现,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者与探索者。而面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中国国家公园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缺乏系统的应对战略。选取国家公园气候变化应对开展较早、体系完善及具有特色的6个国家和地区,梳理其战略、政策与实践经验,从科研、减缓、适应和教育4个方面总结其应对途径,并提出中国国家公园气候变化应对的4条路径:充分凝结共识,鼓励多方参与;夯实科研基础,形成前沿基地;战略规划指导,分级分区落实;适应减缓并重,提升气候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气候变化,大量物种需要转移其活动范围,而物种能否成功转移其活动范围取决于气候连通性是否良好。如何保护并提升连通性以促进物种在气候变化下成功转移其活动范围,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所需应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为针对性地探讨气候变化下的连通性问题,国际学界提出了气候连通性的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国际上提出的气候连通性和与之相关的气候速度、气候轨迹和气候梯度廊道等概念的定义和关系进行了梳理;其次从研究现状、数值模拟、指数评价和空间规划4个方面对气候连通性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为实现在气候变化下有效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对中国气候连通性进行研究和提升的5项建议,包括开展气候连通性评估和气候驱动下物种迁移路径监测及模拟研究、探索自然保护地边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国土尺度气候连通性保护和提升规划、落实大尺度气候连通性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路径,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保障跨国气候连通性。研究结果对明晰气候连通性的概念及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世界各国城市都面临着众多可能因气候变化而加剧的水问题。【方法/过程】聚焦丹麦、英国、荷兰3个受气候变化(尤其是洪水)强烈影响的欧洲北部国家,重点分析4个不同空间尺度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GSI)项目。这些项目是应对未来城市自然灾害和宜居性挑战的韧性解决方案的典范。之所以选择这些项目,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如将主要机动车交通走廊更新为宜居、可步行的街区,在区域尺度创建多功能GSI以提供社会福利,利用分层种植、密集种植和生态美学的力量来产生生态系统服务等。【结果/结论】除分析项目设计外,进一步讨论促成这些项目实施及提升的关键因素,以及建成后提升公众认同和环境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对宜居性的重视、将城市更新和气候适应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跨机构合作、多重资金来源的利用,以及以扎实的公众参与获得对城市气候适应举措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李鑫  张琰 《中国园林》2020,36(4):73
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给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带来考验,而城乡地区自身的适应性规划体系不完善及生态环境恶化让城市适应性提升面临压力。因此,以"无悔"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based Adaptation,EbA)理念和措施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研究和关注。在收集和总结相关国际案例及应用的基础上,对Eb A理论、理念及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生态适应性规划为着眼点,对分析的成果进行归纳,从研究和决策2个方面提出新的本地化解读、未来研究趋势及应用特点。同时结合中国开放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现状,提出适用于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及韧性体系构建的本土化理念框架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7年随着《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出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且生态环境脆弱,正在建立的国家公园极易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且我国关于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较少。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较为完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有较为深入的探索。通过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法,以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和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分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与经验,并从气候监测、国家公园管理、适应性规划以及环境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建议,使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法国建筑师德拉日先生一系列建筑作品的介绍,阐述其独特的绿色建筑学思想。这种绿色建筑学无论在垂直面还是水平面上都强调从城市与景观环境中生成绿色建筑,重视自然景观,并强调对一些地域性特点的思索与技术表达。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长松 《风景园林》2020,27(12):75-79
风景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与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的城市建设实践表明,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可以有效促进低碳韧性城市建设。从宏观战略视角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作出全面系统性分析,研究识别风景园林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三大功能定位,分别是气候灾害防护功能、绿色基础设施功能与碳汇功能;研究提出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五大设计策略,分别是低碳风景园林设计策略、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城市生态安全设计策略、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设计策略以及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对策略,以期加快推动碳中和园林及气候适应型园林建设,为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但中国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均还较薄弱,亟须借鉴域外经验。系统梳理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气候变化对自然、文化和社区的影响,概述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气候变化应对行动,指出情景规划是重要的气候变化应对工具。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在气候变化中开展情景规划的流程,提炼其规划特征,并以魔鬼塔国家纪念区为案例,详析其情景规划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国家公园及体制试点区可能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对比了情景规划与传统规划的区别,明确目前推广条件的欠缺,指出应逐步推广情景规划,并从实现科研储备、奠定实践基础、建立规划体系三方面提出可能的路径,对中国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