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海平面上升速率逐渐加快,严重影响着沿海城市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升沿海城市韧性已经成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基于韧性城市理论,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影响分析及韧性评价模式,并以厦门市为例,展开了不同时间情景下的影响分析及韧性评估。结果表明,2030年和2050年在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下,受灾人口将增加6万人和8万人,受灾建设用地将增加5.1km^2和8.3km^2,受灾道路将增加14.6km和24.0km。同时通过空间评估,明确了不同地区韧性提升的重点。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厦门城市韧性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滨海城市不断遭受灾害侵袭,海岸带韧性总体规划的提出对减轻滨海城市的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德克萨斯州市政府通过评估自然资源的损害机制以及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提出海岸带韧性总体规划的编制法案,来帮助沿海社区提高防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该文通过对德克萨斯州海岸带250个项目的研究分析,总结出德克萨斯州海岸...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城市中老旧住区面临的雨洪灾害日益严重的问题,梳理国内外有关承洪韧性的相关研究,探讨承洪韧性的内涵与作用,建立了城市老旧住区雨洪管理影响要素与承洪韧性的关联框架。根据城市老旧住区的基本特征和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提升可浸区百分比、提升雨水贮存率,以及提升雨水利用率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承洪韧性理念的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策略。再以天津川府新村为例,针对该住区现状存在的雨洪灾害问题,模拟验证了相关策略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密度沿海城市受到风暴潮和极端降雨引起的洪涝灾害冲击。文章基于韧性理论构建城市空间洪涝风险指标体系,制定该评价框架的实施路径;基于水文软件Mike21、GIS平台及其空间网络分析插件sDNA,复合“天鸽”台风风暴潮与极端降雨情景,整合深圳湾地区的路网和土地利用进行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和适应能力等多源数据;通过GIS栅格计算得到各要素层分析及洪涝风险评价可视化地图,结果显示,潮、洪、涝突破刚性标准加剧了危险性,高密度城市环境增大了危险区域的暴露度,路网和土地利用布局具有一定脆弱性,需完善应急疏散和避难场所规划以增强适应能力;根据评价地图识别高风险片区,从路网和土地利用等城市空间物质要素出发,提出应对洪涝灾害的适应性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影响。和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不同,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深圳福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海平面上升的环境背景下,对研究区进行脆弱性评估、保护设计、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辨识。通过构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模型,整合海平面上升影响模型、物种栖息地模型和生态基础设施辨识模型,提出未来福田区及我国其他沿海城市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性策略:(1)促进沿海生态恢复,构建沿海适应性防护系统;(2)规划线性生态廊道,贯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体性和连接性;(3)开展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地区影响评估及适应性规划工作;(4)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融入沿海城市和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8.
林小峰 《中国园林》2009,25(12):65-68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而绿化作为对气候依存度较大的行业一直处于被动适应气候的状态,缺乏系统与主动的府对措施.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气候变化记载的收集整理,对在城市绿化中起主要作用的温度、降水、日照等气候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解析气候变化给城市绿化带来的影响,提出主动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极端气候频发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流域防洪规划作为沿江城市防洪减灾的关键措施,能有效缓解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以韩国汉江流域为例,通过回顾其由侧重于防洪工程的洪水干预到韧性理念下流域多元防洪规划的思路转变,解析兼顾防洪与生态保护的流域性规划措施的具体方法及要点,总结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流域坝库协同系统、流域生态防洪网络和多元主体灾害管理等4方面经验,并对我国东部中小流域应对洪涝灾害提出规划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陈耀华  秦芳 《中国园林》2023,39(1):65-71
乡村遗产作为乡村地区富有遗产价值的典型社会生态系统,具有活态属性和可持续演进目标。当前,韧性理论已成为研究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范式。基于这2个前提,从探讨韧性与可持续性关系出发,阐述乡村遗产韧性能力概念和构成及其与“遗产要素和遗产环境”“持久性和动态性”“保护和发展”3组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遗产要素对应缓冲和适应能力,遗产环境则更多对应适应和转型能力。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通过2018年至今的田野调查中开展的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等形式进行数据理论抽样,同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三角剖分,开展主题分析,验证乡村遗产的韧性能力及其与遗产要素和遗产环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崇贤  刘京一 《风景园林》2020,27(12):32-37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是沿海城市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梳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及国外沿海城市制定的适应性发展框架。结果发现:不同城市景观应对策略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利用、防御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动态过程及景观技术应用四大方面,不同适应性策略的优劣势和适宜情景具有差异性。研究结果对中国沿海城市未来在制定景观适应性策略、探索景观工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加强景观风险评估和监测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具有建筑行业特色的GIS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GIS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GIS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必须考虑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必须具有明确的专业服务领域和行业特色,并提出了具有建筑行业特色的GIS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3.
改善通风的城市形态因素可以分为建筑和道路2个方面。建筑形态的通风评价主要采取综合迎风面积密度方法,将城市建筑环境转化为具有数值属性的栅格,从而提取城市建成区的通风廊道,但是该方法忽略了城市重要的通风路径——城市街道。以街道的朝向为主要评价对象,挖掘线状要素城市道路的通风廊道,作为建筑形态通风廊道划分方法的补充。根据通风潜力随夹角的变化规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进行街道的通风潜力评价,在综合迎风面积密度密集的区域,存在通风潜力较高的城市街道。  相似文献   

14.
倪永薇  刘阳  阎姝伊  艾昕  郑曦 《中国园林》2020,36(9):110-115
健康的区域生态系统能持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城市土地利用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因此如何在健康视角下合理规划与协调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成为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以北京市为例,基于2007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类型,采用CA-Markov模型对2027年自然发展、快速发展、多目标保护和森林建设4种土地利用情景进行预测,统筹生态系统的物理健康与功能健康评价,构建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探讨4种土地利用情景下更健康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新方法。结果表明,与2017年健康状态相比,北京市快速发展情景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结果呈现负值,其他情景下均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森林建设情景下增长最为明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建设用地和加强森林建设,可大幅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5.
郑江  杜雁 《中国园林》2020,36(12):123-128
佛罗里达国家风景游径以展现和保护自然风景资源为目标连接全州动植物栖息地,并提供以远足为主的游憩活动,率先在全美设立了保护野生动物安全迁徙的生态廊道.在田野踏查和参与游径维护的体验基础上分析了佛罗里达国家风景游径的选线方法、规划重点和维护管理,发现该游径的设立营造了城镇地区与原始自然地的缓冲带,实现了生态走廊构建、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重建沿海韧性——旧金山湾盐沼修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雅 《风景园林》2020,27(1):115-120
潮洪灾害、海平面上升已促使沿海城市由“抵御”向“适应”转变。通过修复盐沼提高海岸防护的韧性,已被认可是一种有效的适应对策。选取旧金山湾为案例,基于文献和实地调研,探究城市盐沼修复的实践路径和设计方法。研究表明,适应性管理是旧金山湾三代修复实践得以不断优化、发展的关键,帮助制定、调整目标和方法,弹性应对不确定性;旧金山湾通过发展修复设计导则,加速盐沼修复,促进形成更自然的盐沼;并修复过渡区,提供盐沼向内陆迁移的空间,缓解海岸挤迫。最后,提出中国河口海岸城市实施盐沼修复的可借鉴之处,推进海岸防护措施向基于自然的途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与CA模型的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CA原理,特点的描述,构造出适应于土地利用规划的CA模型,同时利用GIS相关软件对空间数据分析、处理的强大功能,进行较精确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并运用于福建省玉山镇镇区土地规划,验证该方法的适宜性与科学性,试图为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改进提供一个探索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上海郊野公园建设在存量规划发展背景下采取不同的思路,以土地整治平台和政策设计实现郊野公园的生产、生态和游憩等功能。面对多地类的郊区控规单元规划中游憩功能有效叠加的难点,通过研究7个郊野公园试点规划,总结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功能的叠合过程,提炼对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具有实施性的功能叠合策略。对运用风景园林学科方法探索城市发展转型下郊区多地类用地性质与功能设置的规划编制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著: 《风景园林》2019,26(12):8-20
适应气候变化是景观设计中一个密切相关的主题,通过两个设计案例进行研究。1)\"绿心\"气候公园。体现了倡导的设计思想和区域性研究成果。\"绿心\"研究计划始于2010年,最初是为经济、农业和创新的综合创新网络部门制定。该计划建议:将填海造地和脆弱的泥炭地转变为\"气候缓冲区\",使水系统更具弹性、减少土地沉降、抵御洪水,并通过恢复泥炭地来吸收CO-_2,有助于抵消温室效应。\"气候缓冲区\"也为800万居民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和吸引力。2)阿姆斯特尔兰专题研究。阿姆斯特尔兰是紧靠阿姆斯特丹南部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农村地区,也是\"绿心国家景观\"的一部分。\"绿心\"区域设计研究、阿姆斯特尔兰专题研究于2019年开展,由我们担任北荷兰、南荷兰和乌得勒支的空间质量省级顾问。阿姆斯特尔兰是\"绿心\"中一个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开放式农业景观,沿经阿姆斯特尔河渗入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肌理中。对于该区域探究了2种设计思路及方案。1)如何使农业景观具有可持续性且不受气候影响;2)将农业景观转变为自然景观并积极促进泥炭地的增长,会产生什么意义。这2个方案的目标一致,都旨在保留阿姆斯特尔兰,使之成为阿姆斯特丹周边城区的一处重要的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20.
台风作为一种极端的气候灾害,常年袭击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给园林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并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以台风灾害下广州2016—2018年受损树木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城市气候地图(LCZ),对受损树木分布进行基于城市空间特征的分类统计,进而结合树木的受损情况,进行树种、受损原因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羊蹄甲属、榕树和绿黄葛树等为台风灾害下的易倒伏、易断枝树种;2)受损树木主要分布于建筑密度为30%~50%、容积率在1~4的地区,其LCZ类型多为密集的中层建筑区(LCZ 2);3)台风灾害下受损树木分布主要集中于4种城市空间,即低层多层高密度区、密集-开敞区、高层建筑峡口区、高架桥周边城市空间。希望为台风灾害下的园林树木养护与检测和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从而减弱次生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