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 的城乡环境遭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大量建 筑文化遗产面临自身衰败和生态环境破坏的 双重压力。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 遗产廊道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廊道 适宜性理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提出了 结合遗产廊道整体性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构 想,利用GIS技术进行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 构建研究:首先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获得研 究区域高中低敏感区的主要分布情况,通过 生态适宜性分析获得研究区域土地开发建 设适宜性分区的主要分布情况;然后对研究 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与空间分布集聚分析,确定文化遗产廊道的主题与基本空间格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空间 可达性,得出潜在的文化遗产廊道区域;最后,结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得到最 终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空间网络。文化遗产廊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结合将实现从文化遗 产点到历史文化空间的视角转变,本研究希望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廊道的规划与研究提供 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中的392个传统村落与1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遗产源,通过空间相关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分析遗产源的空间分布与水系、交通、距中心城市距离、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计算各因子对遗产源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MCR模型对沅水流域进行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旨在为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整体性保护与遗产廊道构建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结果表明,沅水流域内的遗产源呈“小聚集,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大部分的遗产源分布在河流附近,交通较为便捷,距中心城市距离适中的低海拔丘陵与盆地的缓坡地带,遗产廊道适宜性较高。根据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廊道规划建设措施,从而促进区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国内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自概念引入、逐步深入已过20年。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与文献计量统计,将CNKI数据库中2001—2020年的国内遗产廊道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文章从文献时间分布、研究机构,以及作者、研究热点及演变过程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结果表明:国内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是一个渐进过程,较大的文献量出现于2014年,近几年持续增温;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构建策略等主题是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遵循了从早期理论辨析,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再到更加细致化、系统化的基本规律,同时强调将遗产廊道与区域宏观发展战略结合也是其重要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开凿至今2 500余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承载着厚重的遗产资源,是华夏大地的历史瑰宝。但长期以来,在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冲击下,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等困境,遗产价值逐渐被消解。基于遗产廊道理论,以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苏州为例,从大运河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适宜性两方面分别对遗产资源点及城市空间环境展开分析,为大运河遗产保护与规划布局提供重要依据。这对各地进行的遗产保护规划、线性廊道构建、城市风貌建设等内容同样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晖  王聪聪  许庆  汪俊志  黄伊琳  刘彦 《园林》2022,(12):19-27
区域生态—文化网络构建有助于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完整性的保护,连续并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基底,对保护遗产廊道区域生态环境及沿线的历史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适宜性分析方法并运用最小累计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空间结构及层次,确定“源”和阻力面,运用GIS的成本加权距离模块,分析其空间的通达性及适宜性,构建生态网络并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廊道网络抽象成节点和廊道连接而成的网络。运用生态学中的斑块—基质—廊道的原理及α、β、γ,三个结构指数对网络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优化的生态—文化复合型遗产廊道网络。研究表明:单纯依托物质文化遗产或者选取自然要素而构建的遗产廊道网络会导致连通性不高,或连通性较高但回路较少等网络连通性问题。基于生态—文化廊道网络的评价分析可知,双要素廊道网络优于单个要素的廊道网络,具有网络连线数量较多、连接性较好,节点之间彼此形成了一个较稠密的通道网络等优势,能够促进遗产廊道网络的构建并有利于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实现遗产廊道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目标,并为今后类似大型生态—文化网络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原楠  王崇恩  胡川晋 《城市建筑》2022,(16):131-134
建筑遗产与其周边环境之间存在着共生发展的历史联系,建筑遗产周边环境的适宜性保护对建筑遗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延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以柳林县玉虚宫周边环境的适宜性保护为研究对象,从玉虚宫建筑群本体环境与周边环境出发,通过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建立玉虚宫与周边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周边环境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玉虚宫周边环境适宜性保护原则与策略,以期对建筑遗产与周边环境适宜性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5,(Z1)
相关学者单一选取土地类型作为阻力因素进行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的方法存在不足。为了更好地辅助遗产廊道规划,文章以漳州古驿道沿线区域为例,提出基于GIS和RS的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首先,依据研究区域遗产特色划分遗产源类型,并选取土地类型和地形作为阻力因素,构建综合成本栅格;其次,基于遗产源和综合成本栅格,定量模拟各类景观阻力面,在此基础上依据电子问卷调查所得到的遗产源权重,加权叠加各类景观阻力面,构建综合景观阻力面;最后,对综合景观阻力面进行直方图分析,提取转折节点阻力值,并基于节点阻力值划分遗产廊道适宜性等级,从而得到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东北振兴"视角,借鉴遗产廊道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对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的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整理分析,应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分析方法,以文化的传播为主线,分析中东铁路遗产廊道格局构建对东北振兴的影响,明确中东铁路遗产廊道在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过程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以中东铁路遗产廊道保护带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实现中东铁路遗产廊道保护和促进东北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官紫玲  陈顺和 《中国园林》2020,36(2):96-100
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空间阻力模型分析方法,以福建永泰为例,针对乡土文化遗产体验进行景观资源适宜性评价,同时建立低、中、高3个级别的景观安全格局水平。结果表明:乡土文化遗产体验适宜性水平较高,低中等安全格局水平所占比例高达81.11%。为此,提出构建永泰乡土遗产廊道、形成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与全域旅游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措施,旨在加强乡土文化安全与景观遗产的整体保护,促进全域旅游开发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产廊道具有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特性,其存在的形式和保护手段与城市绿地系统有着必然的联系。针对自然条件优越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提出将遗产廊道规划思想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从遗产保护、城市绿地廊道网络体系健全、丰富城市游憩体系等几方面出发思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思路。研究以遗产廊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因素,探讨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并提出遗产廊道中不同类型绿地的一些建设方式,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思路注入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1.
郭浩  马源 《工业建筑》2022,(5):9-15+76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城市化发展不断进步,遗产保护的理念不断加深,工业遗产作为工业化时代的象征和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广东省广州市珠江沿岸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分布特点和内在价值,并针对其现状特征及现存问题,引入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遗产廊道模式,提出在江河沿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可以通过构建工业遗产利用体系、划分廊道等级、细化内部结构、完善廊道内部空间建设的方式,形成多元化发展保护与利用策略,并加大保护管理力度,加强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以期为同类型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20,(8)
遗产廊道能增强各个遗产点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有效解决线性文化遗产破碎化问题。文章以潇贺古道为研究区,结合区域实际地形、遗产情况,综合运用最小阻力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依据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阻力值和权重值,构建潇贺古道遗产廊道网络。基于遗产点和廊道空间线性关系特征,确定遗产廊道适宜宽度为2~5 km,将遗产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边缘区,并提出区域(宏观)—廊道(中观)—遗产点(微观)一体化的空间保护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潇贺古道遗产资源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与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管理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分析三峡工业遗迹的现状,探索三峡工程管理区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其保护的紧迫性.建立三峡工业遗产价值甄别标准.通过研究国内外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三峡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引入"遗产廊道"、"泛博物馆"等理念,提出了三峡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的规划策略,进而提出水利枢纽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遗产廊道通过遗产的线性串联达到遗产区域化保护的目的,实现自然、经济、文化共同发展。道路交通型遗产廊道是遗产廊道的一种类型,即线性遗产景观沿交通路线分布。莫干山路作为杭州的百年道路,其沿线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与旅游资源,以此条交通干道为依托,将工业遗产资源与自然景观、游憩环境整体贯穿融合,构建一条特色鲜明、规划有序、保护得当的工业遗产廊道,实现遗产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华中建筑》2021,39(5)
剑门蜀道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该文试图建构剑门蜀道遗产廊道,为剑门蜀道的全局保护与展示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遗产廊道的概念、特点、选择标准等进行解读,结合剑门蜀道的资料分析与调研内容,论证了剑门蜀道遗产廊道建构的可行性,确立了剑门蜀道遗产廊道的概念与范围。之后,对剑门蜀道遗产资源进行调查整理,基于德尔菲法对遗产点的价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遗产点的保护等级,划定保护范围,建立剑门蜀道遗产廊道构建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唐诗之路是浙东山水与唐代诗歌的美妙结合。目前有关于唐诗之路的文献多是涉及景区介绍、诗歌研究、旅游开发等,而探讨唐诗之路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文献尚未出现。借鉴美国遗产廊道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将唐诗之路作为浙东地区文化遗产和景观遗产的统一线性载体。在阐述和分析唐诗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与遗产价值的基础上,以唐诗之路段新昌段为例,提出对唐诗之路遗产保护的具体内容及保护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遗产廊道是集休憩、生态与文化保护为一体的区域遗产保护方式,作为我国自2000年以后兴起的区域综合性遗产保护手段能充分发掘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的旅游潜力,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的遗产廊道将进一步合理优化区域内文旅资源的保护开发模式。该文以最小累计阻力模型为研究基础,结合ArcGis10.8软件平台,尝试探讨井冈山地区潜在的红色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可能。研究结果从理论层面对井冈山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工作给予有力支撑,同时为井冈山地区红色文化遗产未来的进一步保护开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对江西省全域红色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工业遗产廊道是在将工业遗产作为其核心构成资源的遗产区域内,将呈线性分布、具有共同历史主题的工业遗产资源,以及沿线其他自然、游憩资源串联起来,实现地区工业遗产保护、生态与环境、休闲与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等综合目标。西南三线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铁路是西南三线工业形成“两基一线”工业布局,并形成重庆、成都、攀枝花、昆明、贵阳几城相互协作、相互支援完整体系的重要元素。铁路沿线遗留下的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为建立遗产廊道创造了条件。反过来,遗产廊道概念也有利于形成西南区域联合体,在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开展协作,实现联合相近的工业遗产资源,通过捆绑式资源组合,共同打造城市工业遗产品牌,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工业遗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工业建筑》2013,(7):9-1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我国城市更新以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回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提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多因子叠加法,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文化线路为研究对象,对绿道的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游憩可达性进行适宜性分析,通过加权叠加得出绿道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最终确定绿道选线。该研究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基于垂直生态过程的绿道适宜性分析方法,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应用于文化线路保护中,并将遗产保护与绿道规划建设结合,对区域尺度的绿道选线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