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冷却猪肉分割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冷却猪肉在分割过程中的主要接触物、分割肉本身的微生物污染和增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割过程中分割线上主要接触物的微生物数量随生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传送带的微生物数量1h内达到1.89~2.48 lg(CFU/cm2),4h达到2.63~3.18lg(CFU/cm2);工人手、刀具、电锯和案板0.5h内微生物数量达到1.42~2.36 lg(CFU/cm2),2h达到1.84~3.08lg(CFU/cm2);初始冷却猪肉的微生物主要集中在胴体表层,在分割和精修过程中,冷却猪肉与污染物的接触,造成二次污染,不同部位分割冷却猪肉的微生物数量也不同,表面微生物数量在2.56~3.68 lg(CFU/cm2)之间,肉中微生物数量在3.18~3.97 lg(CFU/g)之间。 相似文献
2.
真空包装冷却猪肉低剂量辐照后的微生物菌落特性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真空包装的冷却猪肉未经保鲜液处理或经保鲜液处理,分别经0、0.5、1、2kGy剂量辐照后,其在冷藏过程中的细菌总数、乳酸细菌、肠杆菌科以及假单胞菌属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初始菌数对数值为5.15的冷却猪肉,经0.5kGy和1kGy辐射(辐射温度为30~32℃)后,除对肠杆菌科茵有明显抑菌作用外,对细菌总数、乳酸细菌、假单胞菌属均无抑菌作用。(2)而在同样处理条件下,2kGy辐射剂量就可以明显抑制细菌总数、乳酸细菌、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属,特别是肠杆菌科在贮存末期其对数值可降到2~3的范围。(3)最佳的处理条件为:保鲜液处理 真空包装 2kGy剂量辐照 冷藏[(3±1)℃]。这几方面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延长冷却猪肉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3.
就不同脱乙酰度、不同浓度和溶解到不同浓度醋酸的壳聚糖对冷却猪肉中的微生物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对猪肉中的微生物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且壳聚糖浓度为5 mg/mL,壳聚糖脱乙酰度(DAC)≥95%,壳聚糖溶于醋酸浓度为1%时,对肉品中微生物的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赵光辉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4)
目的对冷却猪肉中腐败微生物进行鉴定,研究其在0~4℃条件下贮藏时的消长规律。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冷却猪肉中的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1株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肠杆菌4株,假单胞菌1株,热杀索丝菌1株,不动杆菌1株,乳酸菌2株,葡萄球菌2株。冷却猪肉中腐败微生物初始菌相结构为:热杀索丝菌54.9%,肠杆菌科8.7%,假单胞菌属3.6%,乳酸菌属29.5%,葡萄球菌/微球菌0.6%,霉菌/酵母菌2.7%。在0~4℃条件下贮藏时,热杀索丝菌、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是冷却猪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在菌相结构中的比例增长最高,特别是假单胞菌属的数量增长最快。结论鉴定出了冷却猪肉中的主要腐败微生物,确定了其初始菌相和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5.
6.
7.
通过变压滚揉腌制对冷却猪肉中微生物指标的影响,并与传统真空滚揉腌制工艺比较,筛选出最佳工艺变压滚揉腌制工艺为:滚揉温度5℃、变压交变比2︰1、压力0.25 Mpa、混合气体比2︰0.1组合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9.
不同气调包装对冷却猪肉在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却猪肉分别采取真空包装、CO-MAP(CO+CO2+N2)包装、高氧-MAP(高浓度O2+CO2+N2)和低氧-MAP(低浓度O2+CO2+N2)包装后,在(4±1℃)贮存三周,每周测定各项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1)CO-MAP和真空包装在贮存末期的优势菌为乳酸菌而含氧气调包装的优势菌是假单胞菌属。2)CO-MAP组可抑制腐败细菌的生长除对乳酸菌抑制作用较弱外,对假单胞菌、肠杆菌科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对腐败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好于真空包装组。 相似文献
10.
冷却猪肉贮藏过程中腐败品质指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把不同来源的冷却猪肉分别托盘包装,4℃贮藏1、3、5、7、9、11天,研究各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品质变化的各指标中,微生物数量与pH、挥发性氨基氮(TVBN)值、尸胺、酪胺和亚精胺显著相关。其中与尸胺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996;尸胺与微生物数量、pH值和TVBN值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在第7天都有明显的增加。因此,冷却猪肉腐败变质的指标中除了常用的微生物数量、pH值和TVBN值之外,尸胺也是判断冷却猪肉腐败品质变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可以由尸胺的数量推知微生物的数量来判断冷却猪肉的腐败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工艺条件对猪胴体和冷却猪肉微生物去污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调查了冷却猪肉生产企业现有生产工艺下微生物污染的状况 ;研究了对现有生产工序 (冲淋工序、冷却工序 )采用新的处理工艺 ,包括水冲洗、乳酸喷淋、冷分割以及联合处理等对猪胴体和冷却猪肉微生物去污染的效果。结果表明 ,在现有生产工艺下 ,冷却猪肉微生物污染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 ,且达不到HACCP体系微生物控制要求 ;水冲淋、乳酸喷淋、冷分割单独处理或联合处理 ,均有显著的微生物去污染效果。如果采用热分割 ,劈半后冲洗 1min ,乳酸喷淋 1min ,则微生物去污染效果显著 ,可基本达到HACCP对微生物控制要求。如果采用冷分割 ,劈半后冲洗 1min ,冷却 2 4h ,再次采用冷分割效果较好 ,冷却猪肉可基本达到HACCP对微生物控制要求 ;若劈半后冲洗 1min ,乳酸喷淋 1min ,冷却 2 4h则可完全达到HACCP对微生物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冷鲜鹅加工及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商业屠宰对冷鲜鹅胴体天然菌落的影响。分别对工人手、案板、车间空气、刀具、预冷水及屠宰过程中的鹅胴体取样,进行常见腐败菌及致病菌的微生物传统培养、计数;同时研究冷鲜鹅贮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变化。结果表明:空气、预冷水与加工过程中的各类接触面都是冷鲜鹅潜在的污染源,都对样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但总体上,整个加工过程还是减少了鹅胴体表面各种微生物的污染,加工后鹅胴体表面的各类微生物数量均显著低于生产过程中的。净膛工序使鹅胴体污染程度达到最大,但是冲洗和预冷工序都能有效地减少这一过程的污染。预冷池后段水和包装是鹅胴体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直接导致冷鲜鹅在冷藏7~9d后的腐败。 相似文献
13.
14.
15.
选取6种不同来源的猪肉,均采用保鲜剂处理并使用PE/PA塑料袋真空包装,研究其在0~4℃冷却保存条件下的保鲜效果。对各组肉样进行感官评定、测定其TVB-N值、菌落总数、并进行球蛋白沉淀试验,从而判定样品的新鲜度的变化。前15d每隔2d评定一次,15天后每天评定一次。结果表明:肉的质量越好其贮藏性越好。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