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非Muglad盆地北区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uglad盆地发育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按断层规模大小及其在盆地演化中的作用可分为基底断层和盖层断层。对Muglad盆地复杂的几何学特征分析后认为,该盆地构造单元一般以不对称半地堑形态为主,由二组走向分别为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基底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一半地垒断陷群组成。半地堑不对称交替变化是通过调节带调节其变形或位移完成的。凹陷的分割性强,各凹陷有着相对独立的构造、沉积体系,成为相对独立的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基本单元。在半地堑之间发育大型正向构造调节带或大型继承性低幅度隆起,是油气高产富集区。图6参32  相似文献   

2.
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伸展构造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利于库车地区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对该区构造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认识。通常认为,自渐新世晚期至今,南天山库车地区一直处于南北向挤压构造环境。但实地考察发现,新生界地层不仅被推覆构造卷入,而且亦有受到南北向拉张构造的改造,发育有5种伸展构造:挤缩地质体后部的块断伸展构造(块断构造)、挤缩地质体的反向伸展构造(反向正断层)、挤缩地质体的横向伸展构造(横向正断层)、挤缩地质体的反转伸展构造(负反转构造)、挤缩地质体隆起部的裂陷伸展构造(正地堑)。收缩与拉伸构造的关系表现为,在同一地段,早时挤缩褶冲,后时伸展块断,先后复合;在同一时段,前缘挤缩冲断,后缘伸展正断,前后并列。南天山构造地貌景观表明,通常被否定的我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的伸展构造是实在的,且与推覆构造相随相伴,这对于该区推覆构造控气与伸展构造调气的分析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穆格莱德盆地构造调节带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穆格莱德盆地半地堑不对称地交替变化是通过调节带调节着其变形或位移完成的,通过对调节带的类型、构造样式、分布特点等的探讨,指出了调节带为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往往控制砂体分布,邻近生油凹陷是有利的油气运移指向地带,成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近几年该盆地与调节带有关的油气勘探不断有重大发现,不断发现整装规模效益储量,该盆地调节带的油气勘探具有良好的远景。  相似文献   

4.
从大陆伸展和地壳滑脱的观点出发,分析南海北部陆架裂谷盆地的构造成因,珠江口盆地北部地堑系和台西盆地、琼东南盆地一起为大陆伸展过程中由一条滑脱断裂带而成。珠江口盆地南部拗陷带则是断裂滑脱活动造成的下沉空间。  相似文献   

5.
巴基斯坦下印度河盆地东南部Badin-MKK地区是联合能源新购项目,本文旨在阐述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总结油气富集规律。油气成藏条件包括:充足的气源供给是天然气聚集成藏的物质基础,受广海改造的河控三角洲提供了有利沉积相带,多次海泛形成的优质盖层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多类型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场所,早期多级次断层与储层构成的疏导体系是晚期油气运移的通道,盆地坳陷期稳定的区域构造背景为油气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油气整体上具有肥瘦有别、油气分明的轮廓,纵向上深中浅三套主力层突出、储量集中在上部;平面上断块多、小而肥、单井产量高的特征;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和分布特征认为地堑及地垒带边缘为油气主要富集区。  相似文献   

6.
从渤海周边陆上海气分布规律看海域的找油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对比渤海海域与其周边陆上辽河、冀东、大港和胜利4个油气区油气田数量与规模,主力生油层系,油气聚集单元,油气富集类型和油气集构造带的分布等方面的规律和异同的基础上,指出了为实现渤海海域新增20亿吨地质储量目标的战略方向,并提出了5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陆内张性盆地的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内张性盆地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盆地三维结构、断裂构造格架及其活动性、沉积体的发育、岩浆活动与火山岩的展布和油气的生成与分布等方面。这些特征都与大规模的拆离构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四川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勘探在隆起带和斜坡带已获得了一批大型气田,冲断带相较于上述两个区带勘探程度低,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勘探难度更大,但是早期发现的几个气田也证实了该区须家河组良好的含气性,依然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笔者通过总结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地质特征,分析该区带资源潜力,提出了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块。综合研究认为:前陆盆地冲断带目前勘探程度较低,位于生烃坳陷,烃源条件好;储层致密,主要为低孔、低渗;构造运动强烈,断层裂缝发育;邛西区带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最有利区带。图1参6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斯坦鲍金根地堑西斜坡坡折带发育。为了总结该区卡拉甘塞组坡折带的控砂机制及模式,依据地震剖面特征及坡折带成因机制,将卡拉甘塞组坡折带划分为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平面上分为高位坡折带、中位坡折带和低位坡折带。并取得一些认识:断裂坡折带是该区主要坡折带类型,对砂体平面和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控制作用、砂体沉积导向作用、局部砂体富集作用以及砂体成因的控制;中位坡折带是卡拉甘塞组砂体主要分布区;基于坡折带对砂体控制作用的分析,建立断控模式、沟控模式和坡阶模式等3种控砂模式。以上控砂作用及模式对研究同类型地堑斜坡砂体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构造带的地球物理特征、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构造带的重力异常,大地叫磁测深以及天然地震波速和航磁异常等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该区的构造地质特征,将研究区划发为西昆仑叠瓦逆冲推覆带,推体前缘断褶带和外缘坳陷带。  相似文献   

11.
以远安地堑红花套组岩屑质石英砂岩中发育的碎裂带为例,在详细研究其宏观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资料,重点描述碎裂带的微观特征,并对其形变机制进行深度剖析与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变形带具有浅埋藏-中埋藏深度的特点,主要发育碎裂带。最常见的颗粒破碎方式为多点接触破裂以及完全碎裂。微观特征表现为单条碎裂带顺其延伸方向形变不均一、单条碎裂带内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形变相对均一、由强烈的碎裂流作用导致的碎裂带强化、簇状碎裂带内部结构不均一等,以上反映了碎裂变形带的形成过程,也指示其形变机制由碎裂作用向碎裂流作用转变。变形带的时间演化序列为碎裂核形成-中等碎裂程度型碎裂带-完全碎裂型碎裂带-簇状碎裂带,最终可能会沿某条碎裂带形成滑动面。野外常见中等碎裂型簇状碎裂带以及完全碎裂型簇状碎裂带,完全碎裂型簇状碎裂带内孔隙度和渗透率与母岩相比减小严重,实测可降低4个数量级,很可能会对流体渗流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伊通地堑西北缘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通地堑西北缘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差,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伊通地堑西北缘新近纪以来总体呈逆冲为主、右行走滑为辅的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 形成宽2~4km的断褶带,其演化受控于新近纪以来该地区断裂的反转构造活动。该断褶带具备良好油气成藏条件,可能是伊通地堑新的找油气领域,油气勘探应该以寻找走滑—冲断作用形成的雁列式背斜带、雁列断块和逆冲断层下盘为主。  相似文献   

13.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是依通地堑一条重要的断层,分隔鹿乡断陷及岔路河断陷,断层两侧发育有梁家和五星两个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本文通过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研究了二号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分析了其空间变化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认为二号断层不仅横切伊通地堑,而且具有控盆作用,向东与岔路河断陷的东部边界断层连为一体,其演化经历了早期张扭作用及晚期压扭作用,对两侧构造带发育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同时认为该断层是一条重要的油源断层,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西部前陆盆地冲断带垂直隆升高度与水平挤压缩短的分析,认为前陆冲断带的构造逆冲作用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分别由垂直方向的隆升力和水平方向的前展力组成的矢量合力,两种力的联合作用控制了冲断带的沉积充填特征。垂直隆升作用产生逆冲型断层,形成垂向运动位移量,使冲断带山体隆升、盆地沉降、产生可容纳空间。水平前展作用产生走滑型断层,形成水平滑动位移量,使山体前移、物源前进。由此,将天山南北前陆盆地冲断带古近纪—新近纪的构造逆冲作用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3套粗粒沉积物与2套细粒沉积物。①古近系底部砂砾岩是早喜马拉雅运动初始期逆冲推覆的标志,同时也是以水平前展力为主阶段(垂直隆升力为辅联合作用)陆源碎屑沉积充填的产物;②新近系底部发育的砾质粗碎屑沉积体是中喜马拉雅运动初始期逆冲推覆重新活动的标志,是冲断负载初期以水平前展力为主构造逆冲作用的结果;③新近系顶部库车组/独山子组底部砾质粗碎屑沉积体发育在中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是基底回弹抬升后期、水平前展力作用下大量沉积物供给、砂体进积的产物。古近系与新近系的2套湖相泥岩沉积,是在垂直隆升力为主作用阶段,山体抬升导致山前挠曲沉降加剧,致使湖平面上升而出现广泛沉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郯庐断裂带以东,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时期,在太平洋板块由南向北俯冲消减的运动过程中,东亚大陆被牵引,发生了由南向北的大型左行平移走滑运动和岩石圈上地壳递进减薄拉张的伸展拆离构造运动。从苏、皖南的南陵-广德、句容-常州断陷盆地开始,经苏北东台、盐阜坳陷-南黄海南部的青岛坳陷,再向北至南黄海北部的烟台坳陷,形成了3条呈NE-近EW走向的断陷盆地构造带。盆地为具有南断北超的箕状半地堑结构,呈多米诺骨牌式自南向北排列;并与其间近E-W走向的南京-南通-勿南沙和滨海-南黄海中部的崂山古生界地层的核部杂岩褶隆带,共同构成较大区域范围的盆-岭构造。这一期构造运动一方面再次改造了下扬子区海相古生代盆地,为海相古生界烃源岩系在经历了抬升剥蚀后的再次深埋,以及晚期二次生烃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控制了中新生代油气的生成与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