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郑七振  唐玉  康伟  刘建华 《工业建筑》2011,41(6):131-134
上海市某中学教学楼建于1983年,原设计按6度抗震设防,存在明显不符合现行抗震规范的问题.为保证校舍继续安全使用,进行原始资料调查、现场检测及结构抗震性能评定,根据评定结果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加固后的结构基本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结构整体性及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改善了结构的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旁边某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存在明显不符合现行抗震规范的问题,为保证校舍继续安全使用,现场对教学楼进行详细检测。在现场检测的基础上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抗震第一级评定和第二级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挂钢筋网片粉水泥复合砂浆(HPFL)对墙、柱和梁进行加固处理,并增加圈梁和构造柱。加固后教学楼基本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结构整体性及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结构的安全状况得到改善。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7度抗震设防地区某中学外廊式砌体结构教学楼为例,对其进行全面的安全性鉴定、抗震鉴定,房屋安全性鉴定评级为Dsu级,综合抗震性能不满足现行抗震鉴定规范中重点设防类(乙类)、B类建筑的要求。根据安全性及抗震鉴定结果,结合该教学楼结构特点、使用要求及经济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加固设计方案及建议,可供此类教学楼加固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4.
兰州某中学教学楼为四层砖混结构,建于1985年,经鉴定需要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常规加固方法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影响较大,为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对教学楼的影响,降低综合造价,采用隔震加固方法。依据现行设计规范对其进行隔震加固设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教学楼采用基础隔震进行抗震加固后,可通过降低隔震层上部结构的设防烈度来降低其抗震构造要求,从而满足抗震鉴定标准,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采用基础隔震加固方法对原教学楼使用功能、内部装修、管线等影响较小,可减少内部装修和管线恢复的费用,施工周期较短,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完成教学楼的加固施工。  相似文献   

5.
某教学楼经抗震鉴定为A类砌体结构建筑,其抗震能力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因此需要对原结构进行整体加固。本工程采取隔震技术后,只需对墙体采用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即可。采用ETABS软件对结构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下的结构反应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减震效果良好,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于高烈度地震区,层数和高度均超过规范限值的既有砌体结构教学楼,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板墙加固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抗震加固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其抗震承载力。本文通过对某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加固设计的工程实践,提出了对抗震承载能力不足,且层数和高度均超限的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的砌体结构的常规加固方法,并通过理论分析进行了复核验证。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板墙加固砌体结构是有效的,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混凝土柱、混凝土梁和砖柱是有效的。对类似的其他结构建筑加固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某中学教学楼建于1986年,原设计按78规范设计,根据现行规范,需要按照乙类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依据现场勘查及《抗震鉴定报告》的建议和结论进行抗震加固。  相似文献   

8.
抗震设防标准提高后,建设年代较早的中小学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措施普遍不足,对这类建筑增层改造时尤其应注意其抗震性能。通过对某小学砖混结构教学楼增层改造及抗震加固,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该工程抗震鉴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抗震加固,对增层方法、加固方案、技术措施等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合理的加固改造设计方案,可为其他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某小学砖混结构教学楼为例,根据现行规范对其进行了抗震鉴定,并确定了其加固部位.  相似文献   

10.
对8度(0.2g)区一栋建于1960年的4层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加固设计。原结构未经抗震设计,构造柱及圈梁设置偏少,抗震能力明显不足,且底部框架-抗震墙为薄弱层。经二次鉴定,1~2层楼层综合能力指数均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案进行加固设计:底部增加嵌砌于框架之间的填充墙,以增加其侧向刚度;采用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法和高延性混凝土单面加固法进行墙体抗震性能加固。加固后,结构抗震性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对于抗震能力低、抗震构造措施普遍不满足现行规范的原非抗震设防区既有建筑,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加固结构,通过性能化设计方法实现抗震加固目标,可以解决传统加固方法效率低、难以实施等难题。以原非抗震设防区某既有框架结构教学楼加固项目为例,介绍了采用耗能防屈曲支撑提高抗震性能的具体方法和既有建筑基于性能的抗震加固设计流程。结果表明:加固前结构单体中最大的扭转周期比达到了0.96,最大位移比为1.38, 加固后扭转周期比控制为0.84,最大位移比为1.20; 加固前结构小震下构件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但扭转周期比和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大震下结构会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加固后结构构件承载力能满足7度小震(多遇地震提高1度)要求,小震下防屈曲支撑调整结构抗扭刚度,减小扭转效应,大震下防屈曲支撑屈服耗能,显著提高了结构的抗大震性能; 当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时,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可适当降低。  相似文献   

12.
所鉴定的教学楼大部分采用砖混结构,少部分采用框架结构,由于原设计采用旧规范未全面考虑抗震问题,需对原结构按新规范进行全面抗震鉴定。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阐述福州周边地区中小学教学楼抗震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供关注福州周边地区关注中小学教学楼抗震能力的社会各界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刚 《城市建筑》2013,(14):47-47,49
本文简述了2010 新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抗震设计时,抗震构造措施与前一版设计规范相比的修改内容。应用现行的设计规范,在满足规范抗震构造措施要求下,通过简单对比,简述了剪力墙设计时的几点含钢量优化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在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对不满足鉴定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固对策,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南京五台山体育馆抗震性能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综合考虑原结构特点、抗震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并结合现场检测及理论计算与分析,对结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其抗震性能的不足之处提出设置消能支撑进行加固的方案,对加固后结构进行多遇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强度和变形计算。计算表明,消能支撑可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反应,保障原结构地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胡庆生  常军  刘卓 《建筑结构》2020,50(6):99-102
以高烈度区某框架结构教学楼为背景,采用铅黏弹性阻尼器进行消能减震设计。应用PERFORM 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大震下减震结构与原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等指标,评价梁柱的性能状态以及减震设备的耗能情况。结果表明,应用铅黏弹性阻尼器可以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控制结构的塑性变形,从而保证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安全。此外,通过计算常规黏弹性阻尼器在平面外受力情况,证明其容易导致阻尼器面外受损而影响阻尼器耗能性能,因此提出了一种特殊构造措施以防止阻尼器在平面外发生破坏。  相似文献   

16.
张立 《山西建筑》2010,36(20):72-73
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新疆阿勒泰市为例,对工程抗震设防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的抗震设防注意事项和设计要点,并提出了施工过程中发现缺陷时的修复处理措施,以期指导实践,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7.
四川汶川5.12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对策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四川汶川强烈地震发生后主要地震影响地区的灾情。分析了房屋震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实际发生的地震超过抗震设防烈度;部分建筑未按国家标准设计与建造或原来的抗震设防标准比较低。建议灾后应进一步完善国家地震区划图和建设标准规范,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做好地震区震害调查和重建的整体规划,将村镇建筑纳入国家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王玉岚 《国外建材科技》2009,30(5):60-64,73
基于汶川地震造成的建筑结构震害分析,从正确进行建筑物选址、注重抗震设计、提高低烈度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全面实施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改造、提高学校和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开展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性能研究、推广和应用新型抗震建筑结构体系、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增强全民的抗震意识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安全性能的措施。结果表明,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物,是能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三柱式(大小跨)单廊教学建筑以其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性能,应用广泛。该类结构侧向刚度小,罕遇地震作用下抗倒塌性能差,应采取可靠工程措施改善其抗倒塌性能。本文结合某些中学教学楼的抗震设计工程实践,简要介绍改善三柱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抗倒塌性能的工程措施。在高烈度地震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支撑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可改善其抗倒塌性能。由于教学建筑抗倒塌性能的重要性和该类结构的特殊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和极限能力之外,用基于性能评估的Pushover方法对结构在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实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