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夏文明是河洛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朵文明之花,河洛文化是其萌芽。因此,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和内核,华夏文明是河洛文化的发展与优化。伟大的中国梦唤醒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传承再次激活了古老的河洛文化,于是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为托起中国梦再度一起放射出文明的光华。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什么?华夏历史文明发源地在那里?这是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河南打造中原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运用人文始祖伏羲肇始的太极八卦文化理念,对上古时期昆仑山发源的历史时期、地理方位、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论证,使我们初步对上古时期的昆仑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华夏历史文明发源地的一致性,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形成了"河南荥阳东部河济交汇的开封古陈留地区,就是上古时期的昆仑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华夏历史文明发源地"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对中原经济区的一项重要定位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由此显现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迫切要求。弘扬中原文化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推动全民阅读共建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传承和演进的历史证明,全民阅读率与阅读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阅读使人进步,使人文明;阅读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正因为如此,从1995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相似文献   

5.
王遐 《商品与质量》2012,(33):88-89
周末在家翻看杂志《中式生活》,一见钟情。因为让中式生活的理念和文化、风韵和风俗传承发扬、弥漫氤氲、滋养国人,让举世无双、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帮助当今的国人过上内心和外在一律和平、幸福、祥瑞、快乐的生活,这是我的心愿,  相似文献   

6.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中华民族、中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大地孕育的精英人物灿若群星,产生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标志中国各时期盛世繁荣的古都、名城星罗棋布。分析、研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郑州文脉挖掘和人文形象塑造问题,有助于向国内外展示郑州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核心地位,强化郑州在中原城市群的人文凝聚和文化引领功能。同时,对贯彻落实《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差异化竞争、培育充满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元文明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前提下对传统工业文明模式的扬弃和超越,它摈弃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和"物质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使工业化、生态化相互融合,推动城市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努力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方面实现城市文明形态的新超越。浙江长兴人的建设,正是这一新城镇模式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8.
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是一项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推进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传承文化底蕴,实现人文和经济良性互动。通过梳理南京市鼓楼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案例,分析创建过程中的实现逻辑,探索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了全新部署,这表明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说明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开放农业发展空间,深化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推进乡村农业休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研究与分析多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的网络平台开发与应用,利用现代智能通信工具与青年人对接,通过网络平台适时推送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产业的各种活动和农副产品成长的适时监控,以期建构促进农业增收的新型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模式,为发展旅游经济和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人、文化与自然,具有天然的矛盾对立性。但对立不等于对抗,在对立中可以求得和谐,这就需要生态智慧。传统社会的生态智慧,是自发的、被动的、甚至是盲目的顺应自然节律的结果。工业文明是征服自然、反自然生态环境的文明,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对生态智慧的反动。现代意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内核的人类生活方式,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系,是自觉形态的生态智慧,是对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模式的"颠覆"。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要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以培育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价值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文明冲突论”使国际政治研究获得了一个崭新的维度——“文明”的维度,但它的根本缺陷在于认为文明在国际政治中仅仅是作为划分敌、我、友关系的尺度而起作用的。其实,当前整个国际政治的现状就其本质而言,相当程度上就是各大文明板块经年累月的互动在国际关系中的反映。文明对国际政治的塑造常常是通过各文明间的遭遇所导致的相关国家的社会文化变革而发生的。因此,在当今多元文明并存的条件下,从一个更根本层次上参与塑造国际政治的将是由各文明的交融互动所催发的文明自身的演变兴衰,任何对当今国际政治的深刻理解都应建立在对“文明”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以文化人"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如何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的问题,提出了建议路径,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文化融合研究和实践;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发挥高职教师在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等。在传承创新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育人水平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6.
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自2012年底在水利部的推动下于全国范围内启动,郑州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为评价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效,在深入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6大准则层共计21个指标的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指标的赋分方法和评价标准。结果表明:建设工作实施前,郑州市水生态文明综合得分为64.83分;在试点建设期内,秉承"全域水系、循环水系"的理念,通过对25类具体任务的落实和10个重点示范项目的建设,郑州市水生态文明综合得分达到88.61分,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研究可为北方其他典型缺水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群落相对固定、文化传承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大众传媒借助高科技手段,可以全方位地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拓展其传播方式与范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大众传媒还利用高新技术,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增添了新的元素,从内容、表现手段方面为少数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因子;同时,大众传媒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使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传统文化流失、文化失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近代建筑文化观念的演变和租界在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这两种文明形态在中国近代社会碰撞的结果,是强制性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痛苦蜕变,并进而推断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观念的演变,实质上是这种蜕变过程中意识形态演变的外在表现,最后,本文还从世界进化之大势的时空观,对当前中国建筑理论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9.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江西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彰显了我国现代水利建设创新的特点,是集现代化水利科学工程与民生工程于一体,促进人水和谐、提高人民福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它不仅展现了水利水电建设在现代生态文明中的重大作用,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既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建设生态文明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科学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前提;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民族、全社会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