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地球的强中纬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的强中纬力是影响地球范围最广的作用力,因而是最重要的作用力之一。它不仅是形成大洋环流的重要作用力,而且也是形成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力,它使地球中纬度地带(21°33′~68°27′)物质产生离心运动。当台风进入中纬度带后,将受强中纬力的明显作用,并最终保持沿强中纬力作用方向运动。强中纬力还对极地带等地带内的物质.发生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野外观察走滑微断层方解石充填差异性的基础上,以走滑断层成因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成藏期区域应力场分析,对NE走向夏口断层不同区段的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局部强张环境所处的区段对应断层开启段,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局部扭压环境对应断层封堵段,是断层下降盘油气成藏的主要区带;扭压段封堵能力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结合前人利用地球化学技术研究油气运移路径的成果,证实了走滑正断层不同区带受力性质的差异性是造成夏口断层封闭能力存在差别的主要地质因素。该研究为其他地区走滑弯曲正断层封堵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埋藏深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产能差异大.现今地应力对储层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但当前研究方法存在不足.为了革新储层评价的理论认识与技术方法,从地应力角度出发,基于岩石测试和测井数据,结合区域演化和构造变形综合分析,开展系统的地质力学研究,并提出了量化表征应力集中的参数,实现有利区带的优选...  相似文献   

4.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之一。本文在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演化和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康塔库木断裂带的断裂特征、演化特征和发育期次的研究,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展布规律和形成过程,并从油气成藏的角度分析了其油气勘探的意义。康塔库木断裂属于早期基底张性正断裂,在后期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反转,成为典型的正反转构造,但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古油藏破坏严重,油源不足,保存条件差,因此该断裂区带不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6.
区带含油气地质概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带评价是勘探中进行局部评价的基本单元,其含油气地质概率是勘探者部署规划时决策的重要参数之一。区带含油气地质概率分析方法是根据盆地目前勘探状态下所获的地质资料对区带含油气性进行地质分析、计算得而得到区带含油气的概率。此方法的规则信度模型是根据评价区油气聚集带的控制因素及影响控制因素下的若干基本地质事件而建立起来的,同时对于反映地质基本事件的资料的质量以及反映地质实体程度作为参数参加运算。运用此方法对阜新盆地中部三个区带含油气地质概率作了分析,认为清河门区带是阜新盆地最好的含油气区带,其概率为0.84。为勘探者提供了重要勘探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岩性地层区带中发现的油气越来越多,准确划分和客观评价岩性地层区带的资源潜力对有效指导勘探选区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储层预测法是针对岩性地层区带进行油气资源预测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准确确定有效储层的分布以及远景砂体的油气资源丰度来计算岩性地层区带的油气资源量,可以通过与已探明砂体的类比得到有效储层的下限标准以及远景砂体的油气资源丰度。系统地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评价流程,并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结合胜利油田实际情况。用区带成藏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资源条件等12项地质资料和开发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区带油气勘探有利性决策模型,并在胜利油田具有代表性的8个区带进行了评价分析,提出了8个区带的勘探有利性顺序。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合、多期改造、多类含油气系统复合的特点,提出了以“原型控源、迭加控藏”为主线的划分思路、方法和流程。区带划分,需要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分析盆地建造—改造过程中原始成藏地质要素分布及其后续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明确盆地中不同成藏组合在迭加改造过程中的含油气系统类型及其分布,揭示每类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并由此确定区带的类型及其边界。区带名称视含油气系统类型采用“(古)今构造单元+层系或组合+成藏主控因素”组合命名。区带划分方案对深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敏 《天然气工业》2004,24(4):117-117
据近日召开的“2 0 0 4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会议称,中国油气勘探整体实力已跃居全球第4位。  各国专家在新技术研讨会中指出,中国西部盆地是全球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最困难的区域之一,中国的石油勘探技术在西部三大盆地的油气发现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目前,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世界油气勘探服务市场的份额就达到12 % ,业内整体市场实力居全球第4位,其中陆上勘探的业内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我国油气勘探实力跃居全球第四@陈敏  相似文献   

11.
贾敏效应对低渗透油层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藏中的流体作用力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质量力(重力及浮力等)和表面力(界面张力)。浮力是影响油气运移的重要条件;重力对注水驱油过程作用明显;界面张力则控制了油藏中各种流体的分布,并对油藏剩余油的形成起相当大的作用。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是非达西低速渗流,除细微孔隙中的分子力是较重要的作用力之外,实验证明:贾敏效应对低渗透油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分析整理4个低渗透油藏(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油组、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科尔康油田白2块沙海组下段及五号桩油田沙三下Ⅱ油组)的真实微观模型实验结果发现:模型的水驱油排驱压力普遍大于油驱水排驱压力。从理论上讲,在岩石亲水或偏亲水的情况下,油驱水过程(排驱过程)所需压力应当大于水驱油过程(吸入过程)所需压力,但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分析认为是贾敏效应的影响所致。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贾敏效应的强弱与储集层岩石物性有明显关系,据此认为渗透率越低贾敏效应越突出。图2表1参5(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12.
世界能源转型内涵、路径及其对碳中和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绿色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气候变化是全球工业化以来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能源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能源转型是指人类利用能源从木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从油气到新能源、从有碳到无碳的发展趋势,是能源形态、能源技术、能源结构、能源管理等能源体系主体要素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以清洁、无碳、智能、高...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严重拖累全球化进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全方位影响,外部不稳定因素和不确定性风险凸显,给以进口为主的我国油气供应敲响警钟。研判大变局下我国油气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构建我国油气“双循环”格局的新发展对策。一方面打造内循环,坚定国内稳油增气目标,增强国内油气生产能力,加强油气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拓展油气新领域;一方面打造外循环,坚定开放理念,加强“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积极谋划中美大国博弈。加强国际合作、内外联动、多措并举,保障我国油气供应安全。  相似文献   

14.
李相方  冯东  张涛  孙政  何敏侠  刘庆  刘文远  赵文  李靖 《石油学报》2021,41(12):1719-1733
相对于常规油气藏而言,非常规油气藏储层岩石孔喉尺度小、毛细管力作用突出,极大地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对于常规油气藏的研究,通常忽略毛细管力效应,但是对于页岩油气与煤层气等自生自储的非常规储层,其纳米孔隙发育,润湿性、毛细管力及其相渗特征的研究还存在难点。通过结合地质成藏理论和开发过程渗流理论,以致密油、煤层气和页岩油气为例,阐明了毛细管力在非常规油气成藏及开发中的作用及应用。同时,进一步刻画了油藏原始条件下油水多种分布关系及对应的流体压力分布特征,借此可以分析评价注水(气)过程润湿相与非润湿相流体渗流机理及非润湿相的卡断尺度,为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参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评价高有机质含量(TOC)的煤层气储层,发现其多呈现水湿特征,强极性的水分子与孔隙介质少数极性官能团的结合力要比甲烷与孔隙有机质结合力高几倍到几十倍,而润湿角测量与毛细管力测量均体现了极性与非极性吸引力的作用,因此尽管煤层气储层有机质含量远高于无机质,但是其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导致润湿性更倾向于水湿;区别于煤层气,页岩气储层无机质体积分数远大于有机质体积分数,由于无机质孔隙原始条件多为水湿,因此该类储层多为水湿;页岩油岩石组成尽管与页岩气类似,但是由于油相具有复杂的组成,其中的表面活性物质将会影响储层的润湿性,据此影响储层的毛细管力;由于页岩油要比页岩气流动困难,渗流阻力大,但是页岩油的油水毛细管力又小于页岩气的气水毛细管力,因此需要对二者量化计算评价。  相似文献   

15.
毛细管力在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的作用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李相方  冯东  张涛  孙政  何敏侠  刘庆  刘文远  赵文  李靖 《石油学报》2020,41(12):1719-1733
相对于常规油气藏而言,非常规油气藏储层岩石孔喉尺度小、毛细管力作用突出,极大地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对于常规油气藏的研究,通常忽略毛细管力效应,但是对于页岩油气与煤层气等自生自储的非常规储层,其纳米孔隙发育,润湿性、毛细管力及其相渗特征的研究还存在难点。通过结合地质成藏理论和开发过程渗流理论,以致密油、煤层气和页岩油气为例,阐明了毛细管力在非常规油气成藏及开发中的作用及应用。同时,进一步刻画了油藏原始条件下油水多种分布关系及对应的流体压力分布特征,借此可以分析评价注水(气)过程润湿相与非润湿相流体渗流机理及非润湿相的卡断尺度,为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参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评价高有机质含量(TOC)的煤层气储层,发现其多呈现水湿特征,强极性的水分子与孔隙介质少数极性官能团的结合力要比甲烷与孔隙有机质结合力高几倍到几十倍,而润湿角测量与毛细管力测量均体现了极性与非极性吸引力的作用,因此尽管煤层气储层有机质含量远高于无机质,但是其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导致润湿性更倾向于水湿;区别于煤层气,页岩气储层无机质体积分数远大于有机质体积分数,由于无机质孔隙原始条件多为水湿,因此该类储层多为水湿;页岩油岩石组...  相似文献   

16.
从区域构造背景看我国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任何大盆地的形成、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区域构造背景,全球的油气分布与几个大构造带有紧密关系,前陆盆地是油气的富集区,古隆起控制着大规模油气聚集。从前陆盆地到古隆起,世界大油气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有序性的特征。我国盆地具有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性和强烈的后期陆内构造活动等区域构造特征。从世界油气勘探经验和我国独特的地质特征出发,今后应将前陆盆地、古隆起、坳陷型盆地大面积地层岩性带和断陷盆地富油凹陷作为未来重点勘探领域。采用综合勘探工作方法,坚持工作,我国勘探将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毛细管理论在低阻油气层油气运移与聚集机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油气在地层中的势和所受到的力理论,认为油气在运移与聚集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力为重力和围水压力变化引起的力,而毛细管压力则主要起阻力作用.毛细管压力与储层的孔喉结构、排替压力和油气可进入的孔喉多少有直接关系,所以它对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毛细管理论,依据油气在低电阻率储层中运移和聚集的特点,阐述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机理.由于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如果距离油源较远、油气源中的油气不丰富、储层岩性细、孔隙结构复杂、垂向上物性好的储集层发育较多或单层储集空间足够大等均会导致低电阻率储层中的微中、小孔隙中的水无法排出,致使储层不动水含量过高,从而显示油气层的低电阻率特征,即高含水饱和度是引起油气层电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Ȼ��ʱ����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凯  李本亮 《天然气工业》2004,24(4):118-120
文章从人类能源利用向低碳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出发,总结出能源利用大体可以分为6个时代:薪炭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油气共荣时代(由作者提出)、天然气时代、无碳时代。并从油、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天然气市场发育程度、天然气运输与利用条件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论证了油气共荣时代的存在。重点讨论了全球天然气时代大约在21世纪40~50年代到来,该时期天然气供给可达(5000~6100)×106t油当量,接近或超过石油的供应量。结合中国的国情、资源现状和天然气市场条件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追求全国能源天然气化的目标较难实现,也不太适宜,而中国大中型城市实现能源天然气化的目标是可能的,从中国和美国的人数、GDP的类比以及从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能源需求两个方面预测,中国大中型城市天然气化时代的到来时间在2070年左右,滞后于世界天然气时代。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油气藏形成机理出发,分析了油气藏中孔隙结构和聚集驱动力对原始饱和度形成所起的作用。油气在驱动力的作用下,首先在构造顶部较大的孔隙喉道相连接的大孔隙中聚集,随着油气柱高度的增加(即驱动力的增加),油气才能进一步进入较小的孔隙喉道中,油藏中距自由水界面越高,油气饱和度则越大。据此,建立了油气藏高度和孔隙物性参数与气藏饱和度的关系,进而可对油气藏饱和度进行预测。经实际应用并用毛管压力资料和核磁实验资料获得的饱和度进行对比,饱和度的平均误差在1%以内。该方法还可用于缺少电阻率测井资料或电阻率曲线受井眼和泥浆侵入严重影响而无法使用等情况的饱和度预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源战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全球油气资源潜力和发展趋势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源类型及其在五大油气合作区的分布特征,并解剖了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全球资源战略。指出全球常规油气资源增长有限,但非常规资源极其丰富且开采程度极低,世界石油供求总体平衡但地区间差异很大;中国石油公司油气资产遍布全球但分布极不均衡,主要为陆上常规油气资产,且油远多于气,并以高风险国家为主;而国际大石油公司实行的则是海陆兼顾、油气并重、常规和非常规并举的资源战略,积极抢占海洋常规油气资源,快速加大陆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投资力度。有鉴于此,在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油气合作条款日趋苛刻的条件下,中国石油公司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合作,并购具有资源特点的独立石油公司,大力获取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步进入海洋勘探开发领域,积极发展上、下游一体化,努力构建以"中国-中亚-俄罗斯油气资源自供给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石油海外油气资源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