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流 《烹调知识》2012,(12):45-45
糁(Sa),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我查过字典,字典里不读这个音,但在鲁南地区都读作这个音。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  相似文献   

2.
百合自古供食用,名医陶弘景曾说:“(百合)人亦蒸食之。”宋王安石《百合诗》:“冥搜到百合,真使重当肉。”明汪颖《食物本草》:“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益人。”汪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百合)或蒸或煮而淡食之。专治虚火劳嗽;亦可煮粥、煨肉、澄粉食,并补虚赢,不止充饥也。”中医认为,百合性味甘寒,具有润肺清火调中之效,  相似文献   

3.
芊芊春笋     
“南肉春笋”是杭州的一道名菜.最完美的是它将最“鲜美”的春笋和最“厚味”的五花南肉结合起来。传说这道菜和苏东坡有关.苏公爱吃猪肉是很出名的。他写了不少关于吃肉的诗,但他更爱居室四周之竹.传闻他曾这样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失竹令人俗”。有人就按其意写道“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餐餐笋烧肉。”这就引申出“南肉春笋”这一菜的典故。  相似文献   

4.
王刘刘 《美食》2005,(1):22-22
竹笋一般生长在江南的山坡上。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我国食用竹笋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有素食第一品之誉。宋代的赞宁和尚就有《笋谱》一书,记载着竹的栽培和笋的加工、烹饪等方法。许多人与笋结下了笔墨情缘。苏东坡不仅爱竹如痴如醉,食笋也是一大嗜好。一次他路过于潜县,看到迷人的竹林即兴赋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相似文献   

5.
我有不少饕友,聚在一起谈论饮食是一大节目,而奇馔怪食则是大家拿出来斗赛的重要武器。《商报》的一位邱兄说他吃过狮子肉,这着实令大家吃了一惊。须知,平日里大家所吃的狮子头,实际上只是肉圆。谁敢,又是谁能在"兽王"头上动土,动火,乃至动口?结果他告诉我们,那是去南方出差时,恰遇动物园一头狮子病死,其肉便在餐厅里供应。问他味道如何,他说了八个字:"既老且膻,味同嚼蜡。"且又补充了一句:"不管怎么样,总算完成了对兽王‘食肉寝皮’的一半。"邱先生一言未了,另有《冶金报》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以画竹见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和他另一句题词“难得糊涂”一样,世代流传,成了千古名句.但考证起来,“宁可食无肉,不可  相似文献   

7.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语见《论语·乡党》,是一条孔子语录。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句注释说:“食以五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食气,即五谷之气,谷物营养价值之所在。“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我国古代重要食论之一,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我们民族自古以农立国,是种谷、食谷的民族。人们习惯地说自己是吃五谷长大的,吃饭长大  相似文献   

8.
中华食猪肉风俗,历史悠久,南方菜中有梅莱扣肉、荷叶粉蒸肉、夹沙肉、樱桃肉,北方菜中有咕吃肉、肘子肉、龙眼肉、酥白肉等,本文介绍的则是旧时满族的食白肉习俗,也是中华饮食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有关资料上曾有这样的记载:“满州宴客,旧尚手把肉”。手把肉即执刀自割的白肉。“清代新年朝贺,每赐廷臣吃肉,其肉不来他味,煮极烂,切为大官,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州皆尚此俗。”再看旧时满族家庭食肉情景,足让你吃一惊,有载:“满州贵家有大祭把或打庆,则设食肉之大会,无论旗汉.地论识与不识,皆可往……自切n食,食愈多…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都知道“食在广州”一说,却不知还有一句:“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广东佛山顺德旧称大良,城中有凤凰山一座,别称“凤城”。若说广州是吃货的天堂,那么顺德就是厨师的冢乡。顺德厨师在厂东乃至全国、东南亚都是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0.
生炸猪颈肉     
安安 《四川烹饪》2006,(11):16-16
猪颈肉原本并不入厨师的“法眼”.不过它现在却成了大家追逐的一种新兴食材,比如“炭烧猪颈肉”就是一道令食客赞不绝口的特色菜。炭烧猪颈肉原本是泰国菜,后来才被广东厨师吸收进来,现在它已成了不少粤菜馆的招牌菜。不过这里说的猪颈肉并非大家平时所说的槽头肉。  相似文献   

11.
《中外食品工业》2006,(6):38-42
“爸爸做饭又快又好吃,我可爱吃爸爸做的饭了。” “嗨,大家好,我叫杨美慈,我要向大家介绍我的爸爸,他做的饭可好吃了,还特别快。每次爸爸、妈妈把我从幼儿园接回家,我和我的娃娃玩一会儿,爸爸就把饭做好了。我爱吃爸爸炒的肉肉,很嫩,也爱吃爸爸做的鱼。娃娃也说爸爸做的饭好吃。”  相似文献   

12.
车到商县,时间还很早,要赶到目的地临潼是不成什么问题的。在休息时,有人说来到古商州,不吃“商芝肉”,会终生遗憾的。大家听后一怔。朋友连忙解释:“这‘商芝肉’,可不比平常物事,因为它与‘商山四皓’有瓜葛。”就这样,我们留在商县等吃“商芝肉”了。原来陕西商县(古称商州),有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叫“商芝肉”,色泽艳丽,质地柔嫩,堪称佳肴。特别是食后齿颊间会留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四皓”,这是四位须发皆白的老者:(lú)里先生、夏黄公、东圆公和绮里季。他们都是秦代的“博士”,掌管宫廷史事和典籍,在社会上享有极高…  相似文献   

13.
童年食事     
秋桐 《四川烹饪》2006,(12):46-47
去年,我和一帮兄弟在浙江事厨,老板抠门得要死,每天青菜豆腐,一个月都难得给我们割一块肉来改善生活。某日,一位仁兄念叨着他手机上的那条短信:“前辈子打爹骂娘,今生发配厨房,吃的是残羹剩粮,喝的是二火鸡汤……”这话还没完,便有小弟接口道:“那还算好的哩,我们这一个月里哪喝过二火鸡汤?”听到这里,我赶紧安慰他们说:“坚持一下,等发了工资我们自己给自己改善伙食。”好不容易熬到了发工资,可兄弟们在吃什么上边又意见不一了。最后还是我说了句:“我别的都不想,只想吃一盘正宗的熬锅肉。难道你们不想?”说到熬锅肉,所有人的口水都像要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他的饮食生活有“食不厌其精,脍不厌其细”的要求.意思是说饭食越精越好,肉越细越好.这在当时食品还比较粗糙、原始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今天,“食不厌其精”的饮食要求,却在一些国家带来了许多麻烦,甚至成了许多疾病发病的原因之一.不少西方人对它都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到朋友家吃饭,朋友热情好客,又有一手的好厨艺,我们自然就吃到了一桌十分丰盛的菜肴。大家在敬酒的时候就兴致颇高地称他为大厨师,就一边喝酒,一边吃肉,一边夸他做的菜味道美妙,好吃!我却与这几位朋友开玩笑说:“什么大厨师?厨师乃下毒之人!”大家都看着我有点莫  相似文献   

16.
在3000年前的周代,就有了歌乐侑食的礼仪,即“钟鸣鼎食”。特别是发明钢琴之后,“饮食进行曲”又多了一种美妙的声音。然而,北京雪原风情酒楼的那架钢琴,却在总经理王连生的企业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酒楼管理要“学会弹钢琴”:定调准确,轻重配合,先后有序。  相似文献   

17.
李国文 《中国食品》2001,(11):38-39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未必背得出苏东坡的诗词,但没有领教过或者索性不知道“东坡肉”或“东坡肘子”的,恐怕为数甚少。在中国洋洋大观的菜系食谱中,珍馐以一个诗人的名字来冠名,这个荣耀只能由苏东坡独享。东坡肉的发源地,应是1080年苏东坡的谪居地湖北黄州。因当地猪多肉贱,他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宋人周紫芝在其《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典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1089年,苏轼调往杭州…  相似文献   

18.
素食保健     
任湘 《烹调知识》2011,(5):17-17
古人对素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清代袁枚写了《随园食单》,在“素食单”和“小菜单”中列有80余种蔬素菜品的制作方法,日:“菜有草素,犹衣有表里也,富贵之人嗜素甚于嗜荤”。袁枚是提倡荤素结合的人,但似乎还是主张多用素食。清末还有一位佛教徒叫薛宝辰,撰有《素食说略》一书,记述了当时流行的170余种素食的制作方法。他是一位绝对的素食主义者,反对杀生,反对食荤,他认为肉食者都是昏庸之徒,而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无不都以淡泊明其心志。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不吃鸡蛋的南方人到东北出差,此人特好面子,喜欢不懂装懂.一天他在沈阳一家饭馆吃饭,看到菜单上有一道“木须肉”的菜,他不知道“木须肉”是什么,心想大概是木耳炒由吧,就说:“来个木须肉!”店家将菜端上来后,他一看,是他不吃的鸡蛋炒肉。他不愿直说自己不懂叫错了,便问店家:“有什么又快又好吃的菜?”店家说:“摊黄菜好不好?”他不知道“摊黄菜”是什么,心想大概是黄花菜之类的东西,便说:“好!就来个摊黄菜吧!”结果端上来的是一碗摊得像饼一样的煎鸡蛋.他想:‘真是那壶不开提那壶,怎么连要两个菜都是鸡蛋,…  相似文献   

20.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喜欢食鼠,他写过一首诗,说当地人送给他一只如兔一样大的竹鼠,身胖肚圆,惊蹶不安,且满脸愁闷,象脱出襁褓的婴儿。东坡虽是美食家,但见这可怜又可笑的小家伙,却不忍心食2。他还戎到了不吃的理由,说竹鼠肉太微劣,不值费刀几之功,要吃野味须吃熊罴之类的大家伙。最终,诗人留下了竹鼠一条活命,足见其怜爱此物的善心。后来东坡被贬至海南,因当地贫困,为解决“儋耳至难得肉食”之苦,他接受当地人“熏鼠烧蝙幅”之荐,而有还吃过“蜜唧”。所谓吃蜜唧,即是指将无毛赤蠕的小老鼠,饲之以蜜糖,以箸夹取啖之,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