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利用GC-MS分析石油柴油和生物柴油组成的基础上,应用热分析法研究石油柴油和生物柴油的挥发性和可燃性.结果表明:石油柴油主要为8~26个碳原子的烷烃,生物柴油主要为14~24个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甲酯:豆蔻酸甲酯C14:0、棕榈酸甲酯C16:0、硬脂酸甲酯C18:0、花生酸甲酯C20:0、山嵛酸甲酯C22:0、木焦油酸甲酯C24:0、棕榈油酸甲酯C16:1、油酸甲酯C18:1、二十碳烯酸甲酯C20:1、芥酸甲酯C22:1、亚油酸甲酯C18:2和亚麻酸甲酯C18:3.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生物柴油的挥发和分解向高温区移动.生物柴油在氮气气氛下发生热解,分为挥发与分解两个阶段;在空气气氛下发生燃烧,分为挥发与燃烧两个阶段.生物柴油比石油柴油难挥发,但可燃性比石油柴油好.  相似文献   

2.
氧化安定性是生物柴油的重要性质之一,而对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的研究,国内外报道的还不是太多。本文综述了生物柴油氧化的机理、氧化安定性评定方法、一些有效的抗氧化剂、以及氧化后对生物柴油物性的影响,如:运动黏度、酸值和过氧化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能差严重制约着生物柴油的发展和商业应用,如何经济有效地改进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总结了添加抗氧化剂法、掺混法和加氢法3种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能改进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的改进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能方法,以实现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能与低温流动性能同步优化和抗氧化剂抗氧化性能与油溶性能同步优化为目的,研发以添加新型抗氧化剂和改变生物柴油酯基结构相结合优化改进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能新技术,促进生物柴油品质提高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为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能的改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不同抗氧化剂对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是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产品的性能和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本文研究四种抗氧化剂对棕榈油生物柴油和潲水油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加速氧化测定法,比较样品的诱导期.在添加量为2 000 mg/kg时,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对提高潲水油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效果最好,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对提高棕榈油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效果最好.叔丁基氢醌(TBHQ)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在总添加量为2 000 mg/kg,二者比例为1:1时,抗氧化效果比其他比例好,表现出较强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植物油热处理和储存过程中的氧化动力学参数可以预测其质量变化,进而优化操作参数和储存条件。采用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ressur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PDSC)测定冷榨南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并且确定了南瓜籽油在氧化中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南瓜籽油在不同的温度(100~150℃)下,氧化诱导时间(τ_(max))从(348.830±1.697)min缩短到(8.763±0.109)min。基于阿伦尼乌斯公式和过渡态理论,推导得到活化能(Ea)的范围是(92.344±0.685)kJ/mol,指前因子(Z)的范围是1.121×10~(11)±2.539×10~(10),反应的温度系数(Q10)的范围是2.020±0.009,活化焓(ΔH++)的范围是(89.011±0.602)kJ/mol,活化熵(ΔS++)的范围是(-44.279±1.703)J mol/K。另外预测了南瓜籽油在不同温度(4~40℃)和空气气氛下,货架期从(557.335±31.562)d明显缩短为(38.930±1.293)d。  相似文献   

6.
抗氧化剂对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固体碱KF/CaO为催化剂,催化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选用焦性没食子酸(PGA)、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维生素E(VE)和柠檬酸(CTA)4种常用的抗氧化剂,分别采用电导法和酸值法评价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考察了抗氧化剂对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导法和酸值法用于评价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没有明显差异,其中PGA、BHT、CTA的抗氧化性较强,其理想添加量为50~100 mg/L,VE的抗氧化性较弱。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蓖麻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在醇油摩尔比为6∶1,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为45℃,催化剂用量为蓖麻油重的0.8%的条件下,生物柴油的产率可达到96%.通过与矿物柴油理化性能指标的比较,生物柴油的多项指标均优于矿物柴油.  相似文献   

8.
在油脂加工业以及对油脂产品的深入研究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非常重要,这要求综合考虑该方法的灵敏性、精确性以及实用性。油脂在加热以及冷却过程中表现出大量的由加热而引起的相转变,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可用来测量样品相变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或样品的热容,测量转变所发生的起始温度,最大反应时的温度和反应终了的温度。  相似文献   

9.
蜘蛛丝的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热重分析法(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大腹圆蛛具有不同功能的牵引丝,蛛网框丝,内、外层包卵丝的热性能,并通过与桑蚕丝丝素热性能的对比分析,探索蜘蛛丝的内在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温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等方面,对低温下蜡晶的结晶行为鲜有报道,而蜡晶的析出对其低温流动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不同原料的生物柴油为对象,利用气相色谱仪对其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析蜡点进行了研究,根据DSC曲线给出了计算不同温度下析蜡量的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对不同温度下的析蜡量进行了测定。DSC计算结果与高速离心分离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DSC法的可靠性。生物柴油的DSC曲线主要由2个峰组成,高温区间的峰对应于饱和脂肪酸甲酯的析出,低温区间的峰对应于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析出。生物柴油中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越多,析蜡点及不同温度下的析蜡量越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红外光谱和热分析方法研究熔纺氨纶的结构特点,分析分子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干纺氨纶存在较强脲基伸缩振动峰,表明分子结构中存在脲基;熔纺氨纶的N—H、C—H吸收峰相比TPU切片位置向高波数方向移动,且吸收较强,表明熔纺氨纶中氢键作用减弱,微相分离程度变大;熔纺氨纶的各项耐温性能及热分解温度相比TPU切片都有提高,说明通过熔融交联反应,改善了熔纺氨纶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干姜粉末的热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法(TG)研究了干姜粉末的热性质,加热温度为室温至500℃,加热速率5℃·min-1和10℃·min-1,测定氛围为静态空气。实验发现:超过40℃时,干姜粉末中的挥发成分和湿存水有明显损失,超过250℃时热分解。建议干姜粉末应在40℃以下密闭保存,可用于汤料类调味和烧烤类调味。  相似文献   

13.
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柴油是由脂肪酸甲酯组成的,脂肪酸甲酯中的碳碳双键极易发生氧化反应,这不仅影响生物柴油的质量,而且还会带来车辆引擎腐蚀、油路阻塞和引擎功率不稳定等问题.考察生物柴油的氧化稳定性,对客观评价生物柴油品质,选择生物柴油抗氧化剂具有指导作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测定方法及原理、生物柴油抗氧化剂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述,以期引起我国对生物柴油抗氧化技术研究的重视,促进我国生物柴油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对植物油氧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做简要概述,综述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法(TG)在评价植物油氧化稳定性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植物油氧化过程中的物性变化,为植物油的质量控制和货架期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热分析技术是研究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发生的某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技术。影响食品热物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唯有通过实测才能真实反映食品热物性的真实情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热分析技术在食品物性研究领域的应用,例举了国内外的一些用热分析技术进行食品物性分析的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制备油烯基聚氧乙烯(10)醚(polyoxyethylene (10) oleyl ether,Brij97)-单油酸甘油酯(glyceryl monooleate,GMO)-乙醇-食用油-水反相微乳液,成功将抗氧化剂茶多酚添加至食用油中。通过拟三元相图法、动态光散射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微乳液的相行为、粒径和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微乳液的最佳配方条件为复合表面活性剂Brij97与GMO质量比2∶8、水相中水与乙醇质量比4∶1。微乳液中茶多酚质量浓度越高,微乳液粒径越小,但多分散指数越大。当水相中茶多酚质量浓度达到0.10?g/mL时,30?d内5?种微乳液粒径都稳定在8.00~12.00?nm范围内。差示扫描量热法显示空白大豆油微乳液的起始氧化温度为163.40?℃,添加0.01?g/mL茶多酚后为175.77?℃,添加0.10?g/mL茶多酚后为210.88?℃。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芯为原材料,通过挤压喷雾处理提高了玉米芯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对提取的玉米芯可溶性糖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最适挤压处理工艺参数:物料水分含量75%,挤压温度160℃,挤压转速125 r/min,处理后,玉米芯可溶性糖含量由18.84%提高到52.05%;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结果表明,经挤压处理得到玉米芯可溶性糖在200℃以下结构稳定;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挤压后玉米芯结构,可以看出致密光滑的结构变得疏松多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不同压力水平下凝胶的形成过程,初步探索凝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凝胶的主要成分为肌球蛋白,200MPa蛋白质已经变性,400MPa蛋白质聚集,600MPa蛋白质凝胶形成。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超高压诱导猪肉凝胶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er,DSC)测量了牛乳分别在4、10、15、25℃存放1~5d后的冰点、比热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4、10、15、25℃存放1d后,杯装牛乳的冰点由-0.13℃分别降到-0.22、-0.76、-1.62、-2.55℃。新鲜牛乳在4、10、15、25℃存放5d后,牛乳的比热(约56℃)由3.870J/g·℃增加至3.939、3.945、3.961、3.962J/g·℃。以牛乳存放4℃下1~5d后,各营养成分随存放时间的变化为例,对牛乳的比热进行了估算。牛乳比热的估算结果比牛乳比热(约56℃)实测值小。与新鲜牛乳比热相比,存放不同时间的牛乳比热(约56℃)实测值变化量与比热估算值的变化量之间的偏差在0.008J/g·℃。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谷氨酸纯度的可行性。方法:以铟和锌校正仪器,考察样品粒径、试验气氛、升温速率和样品质量等因素对DSC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在最佳条件下测定谷氨酸纯度;比较DSC法和中国药典2015版滴定法的测定结果。结果:当称样量为3 mg,升温速率为40℃/min时,DSC测得谷氨酸纯度为99.74%,精密度为0.07%。滴定法测得谷氨酸纯度为99.72%。结论:DSC法准确度高、操作简便,可用于谷氨酸的纯度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