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热力学计算表明高岭石和钾长石的共生条件仅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然而北海侏罗纪砂岩中自生高岭石和钾长石的共存现象却是普遍的。本文指出,自生高岭石和钾长石的共存可能表明这种狭窄的共生条件占优势,而且是处于一种封闭体系。这些条件包括沉积物中存在白云母、孔隙水相对于石英是过饱和的、温度低于50℃。当温度较高时,自生高岭石和(自生)钾长石可能反应而形成自生伊利石(“白云母”)和石英胶结物。在热力学上,地层水相对于石英的过饱和度就决定了等化学反应的方向。已经发表的有关地层水和石英饱和度的数据表明,高岭石的伊利石化可能在50℃的低温下发生——这大大低于原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流体历史分析是用以研究影响烃类成藏作用中石油运移和盆地水文地质这两个重要因素的.这一分析综合运用了矿物学上的直接观察与测定和数学模拟.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可直接观测石油的运移时期和测定古温度.为了说明盆地的水文地质,用成岩矿物的同位素组成来测定年龄,并且鉴定古孔隙水的来源.该分析定时的特性与时控的热指标的综合解释为石油生成的数学模拟提供了一详细的岩石热演化史的输入.而烃类流体包裹体可以从观察上对理论预测进行校正.在昆士兰州西南部的Eromanga盆地,区分出了两个石油运移历史不同的地区.在Jackson-Challum地带,石油运移的高峰期与石英的胶结作用在晚白垩世同时进行;而在Tintaburra-Bodalla南部地带,石油的运移发生在石英胶结作用之后,从中白垩世延续至今.Jackson地区石油运移是在孔隙水中~(18)O相当富集时发生的,这种富集表明了地下水缓流过程中成岩作用的变化;而Tintaburra地区石油运移是在现今向下流动的水流系统中进行的,其地下水~(18)O的相对贫瘠表明是大气水来源.在悉尼盆地南部,白垩纪时期的深埋藏与最大热流值促使了Illawarra煤系地层石油的生成与运移,在Scarborough砂岩中这一过程可从流体包裹体中观察到.由于巨大厚度地层被侵蚀,继后岩石的冷却阻止了早第三纪石油的形成.孔隙水中~(18)O同位素的相对贫瘠表明在大气水向下流动过程中发生了早期成岩作用.由于成岩作用是在缓流中进行,因而导致了孔隙水中~(18)O同位素的富集,这一过程至少从距今140百万年持续到了90百万年,即伊利石胶结作用时期.  相似文献   

3.
在北海油田储集砂岩中,石英是主要的孔隙充填胶结物。曾认为,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T_h)代表寄主石英生长时的温度。然而,碎屑颗粒-加大边交界处的早期成岩包裹体具有很高的古温度,它与由胶结深度计算出的石英生长温度不相吻合。这些包裹体的温度随着目前的不断埋深而逐渐增加,并不断接近现今的储层温度,这说明包裹体已开始朝着今天的压力-温度条件进行调整。可见,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代表的只是埋藏温度,而不反映石英的生长温度。实验研究结果证实,包裹体再调整的程度和数量取决于包裹体自身的大小、形态和流体组分。通过北海油田中深埋石英胶结物的研究表明,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上述变化过程存在着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北海中部Fulmar油田,已对Fulmar组(上侏罗统)岩心作了沉积岩相学和石油地球化学的研究.与水饱和带相比,在油饱和带中的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的钠长石化程度要低.然而,对石英次生加大中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研究表明,这两个带中具有相似的温度范围(85~126℃),且所测的最大温度与现今储层的温度接近(大约130℃).这就意味着油饱和带中石英的次生加大在油聚集以后还在进行,只是其程度上与水饱和带相比受到了阻碍.因此,可以肯定局部的石英胶结物是通过压溶作用形成的.与水饱和带中钾长石的钠长石化程度相比,油饱和带的程度要小得多(约小50%).因为这一过程涉及到钠的提供和钾的排除,因此,很可能受到石油聚集的限制.根据钠长石化的差异判断,Fulmar储层中石油的聚集很可能是发生在晚第二纪,这一推断与邻接盆地中用生油模拟得到的时间基本上是吻合的.在Fulmar砂岩中,极少或不含高岭石,也找不到长石或碳酸盐大量被淋滤的证据,这很可能是因为部分由浊流和滨外砂沉积物组成的Fulmar砂岩没有暴露于大气的原因所致.从次生孔隙的发育来看,尽管Fulmar砂岩与低熟到成熟的Kimmeridge粘土岩地层相邻,但此生油岩中形成的有机酸和CO_2对其只起很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海华尔德油田中侏罗统本特群砂岩中,骨架颗粒的溶解现象比较普遍.代表侧向上广泛分布的砂岩相Etive组,比具有相当渗透性而可能侧向连续性较差的Ness组砂岩,呈现出更为强烈的淋滤作用.这一差异在大量的次生孔隙中与淋滤作用以及平流相关的物质运移相一致,而且还可以提供有关储层内部流体性质的信息.在次生孔隙中,发现高岭石以及长石残余物,这说明次生孔隙结构是由长石溶解而成的,溶解作用与高岭石的沉淀相关.在次生孔隙度最高的砂岩中高岭石含量最少,这表明铝的迁移能力与孔隙水的流速有关.对此最可能的解释是由于高岭石的同位素特征而引发大气孔隙水的循环,同时表明,高岭石形成温度<60℃,而伊利石是在温度升高后形成的.次生孔隙也可能在埋深更大、温度超过60℃的情况下形成,但分布不广,选择性溶解钾长石的淋滤作用,可能是通过细粒的伴生砂岩、粉砂岩中蒙脱石伊利石化以及小部分高岭石的伊利石化而得以产生.这一过程没有引起孔隙的净增加,而物质的运移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开放裂隙为沉积盆地中的流体运动提供了高渗透性路径。流体沿渗透性或开放性裂隙和断裂流动的势能取决于流动的连续性(对流除外)。由于石英具渐溶性,向上流动的流体冷却可能产生胶结,而碳酸盐则产生溶解。其过程的速率和持续性取决于裂隙的供流机制、裂隙几何形态、切割沉积层的渗透性、压力及温度梯度。热耗散传递给围岩引起非均衡热分布可引起瑞雷对流。为了分析这些问题,引入一简单模型,设单一裂隙作为流体重直运移的通道,除裂隙进出口外,没有流体穿过裂隙壁而进入裂隙。设想流体进入裂隙底部的机制有四种:孔隙水欠压实流、被切割的超压层的压实流、裂隙下部沉积物中压实水汇聚流及含水层中汇聚的排液流。不考虑水从基底排出。我们发现,这些供给流都不可能产生高于1~100m/a的流体速率,且流体皆为层流。流体在裂隙顶部排出口的温度增量小于1%,裂隙中的垂向温度梯度接近地温梯度。如果热水是沿构造变形过程中的基底断裂输送上来的话,则其上覆层中流体速度要高许多。但这也取决于近地表的渗透性。热流大多数在地表冷却,且产生矿物沉淀。多数情况下,孔隙水欠压实流和层流只能提供有限的孔隙水流量,不会影响胶结作用,也不会对裂隙围岩产生明显的热效应。裂隙下部沉积体或切割含水层的汇聚流能形成总流量很高的流体,足以使开放裂隙完全胶结起来,但流体流必须持续很长时间;若流体的流速为1~100m/a,则裂隙胶结50%需0.3~30Ma。当裂隙延伸到地表或海底时,流体可达到最大流速,而当裂隙没有延伸到沉积表面时,由于孔隙水在裂隙顶部沉积层中经历取代作用,流速会减慢。流体从沉积层流入裂隙不象流体在裂隙中流动那样较顺畅。离开裂隙仅几米远的沉积岩只能接受比裂隙低得多的流体流量。因此,裂隙会因在大量硅质进入围岩砂岩层之前胶结而闭合。围岩中的等温线斜率大多数情况下小于10°~20°。裂隙围岩中非瑞雷对流速度太小,不能产生任何如石英胶结等明显的成岩作用。这些有关沉积盆地裂隙中流体流动的定量研究对承压环境中的成岩、热传导、矿物形成等模式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揭示了在压实过程中对砂岩岩心孔隙度有影响的13个参数.在具有一般地温梯度的盆地中,一级参数是年龄(埋藏时间)、碎屑石英的含量、最大埋藏深度以及分选性.超压可以减缓压实作用的过程.根据在埋藏时超压出现的深度计算出每高于1000bf/in~2(6.9MPa)流体压力,大约可有2%的原生孔隙保存下来.与深度相关的温度和粘度中值是二级参数.作者以428个实例为基础建立了孔隙度与一级参数间的关系式,该关系式可能使孔隙度的预测高度精确.但是该关系对于3百万年以前沉积的、少含或不含胶结物、未经淋滤、埋藏深度超过500米、并少受或未受剪应力影响的才有效.因此,在出现淋滤的阶段,不考虑次生孔隙用这种关系式估算孔隙度是保守的.由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有关,通过胶结物充填降低的孔隙度通常仅占孔隙度减少总量的一小部分.因此,该式也可用于含有少量胶结物的砂岩.  相似文献   

8.
当油气运移进入含矿物氧化剂和碳酸盐或硫酸盐粒间胶结物的砂岩中时,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氧化还原反应,并造成大量孔隙的形成。几年来,地质学家们已意识到,当油气进入红色砂岩中时,常发生漂白作用(如Fe~(3+)的还原)。砂岩中红色(氧化)带和白色(还原)带的分布是其中赤铁矿(土硫酸盐)和烃类之间化学反应结果。烃类(还原剂)通常被赤铁矿(士硫酸盐)氧化成含氧有机化合物,而赤铁矿(氧化剂)则被烃类还原产生黄铁矿(±绿泥石)。在通常情况下,红色砂岩中由于富含碳酸盐和硫酸盐胶结物而极其致密,相反,白色砂岩带则因缺少这些胶结物而呈疏松多孔状。氧化还原反应有三种类型: C_9H_(20)+0.5Fe_2O_3+2S~0+4.25CO_2+3.25H_2O→6.625CH_3COOH+FeS_2或 C_9H_(20)+0.25Fe_2O_3+CaSO_4+1.125H_2O+3.125CO_2→4.0625CH_3COOH+0.5Fes_2+Ca~(2+)+2CH_3COO~-或 C_9H_(20)+0.5Fe_2O3+0.5Al_4Si_4O_(10)(OH)_8+4.75CO_2+6.75H+2O+Mg~(2+)→6.875CH_3COOH+0.5Fe_2Mg_2Al_4Si_2O_(10)(OH)_8+H_4SiO_4+2H~+ 上述诸反应所产生的有机酸是造成碳酸盐胶结物溶解的主要原因,其机理是:CH_3COOH+CaCO_3→CH_3COOH~-+Ca~(2+)+HCO_3~-。容积计算结果证实,在含少量赤铁矿(通常为1.5%)的砂岩中,若混有比例为50/50水和烃类的混合流体,则经氧化还原反应所产生的有机酸会导致碳酸盐的大量溶解,最终造成8%~14%的额外孔隙。甚至烃类和矿物氧化剂之间更微弱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具有造成砂岩孔隙增加的潜力。这些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较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油气的聚集趋向于使孔隙数量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南里海盆地中砂岩和页岩两者均存在着超过静水压力的孔隙流体压力。该盆地的孔隙压力数据说明,砂、页岩之间存在着差别相当大的过剩水压头。资料表明砂岩正作为它的上覆和下伏压实页岩的排泄渠道,且那些流体通过砂岩从盆地内部向北部排泄区做侧向区域性的流动。流体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是页岩的压实。本文介绍用一阶数学分析的方法,试图检验砂岩的渗透率是否适合区域流动系统的要求,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砂岩的渗透率范围1—30md,看来这个范围是合适的。该结果支持了南里海盆地侧向流体流动是区域性的设想。如果盆地内有流体的垂向输导,由于其垂向足够的非渗透性,不能提供区域流动系统的主要通道。砂岩内的侧向流动表明,这种地层层序可划分为若干水压力彼此孤立的水平单元,这一结论对指示油气运移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Getchell 矿床是赋存于沉积岩中的低品位大型金矿床。金以次显微颗粒的形式赋存于富砷黄铁矿中,主成矿阶段矿物组合为金+富砷黄铁矿+石英+雌黄+萤石,雌黄和萤石在这期矿化中沉淀相对较晓,晚成矿阶段包括有雄黄+方解石+黄铁矿+金等矿物。从主成矿阶段石英中的原生和次生含水包裹体获得的压力校正温度为180~220℃,萤石捕获的原生含水包裹体在155~200℃,次生含水包裹体在115~155℃,萤石也捕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和重矿物鉴定等资料,综合运用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沉积地球化学等理论方法,对辽东湾J25-1油田古近系进行成岩作用研究。辽东湾J25-1油田储集层的长石和岩屑含量较高,其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其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蚀变作用,重结晶作用。其中,碳酸盐的胶结作用对J25-1油田的影响最大,胶结形式主要是孔隙式胶结和基底式胶结。  相似文献   

12.
位于新西兰北岛Taupo火山带地热系统内的热液蚀变流纹岩的稀土元素(REE)模式为我们提供了REE活动的证据。未蚀变流纹岩的REE分配趋势是中等程度富集LREE((La/Lu)_(cn)=3.84~5.62)以及Eu具明显的负异常。相比之下,热液蚀变流纹岩的REE分配型式则明显不同,并可分为四种不同的岩石化学类型。含粘土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土沸石、绿帘石、榍石、绿泥石、不透明矿物)矿物组合的岩石呈现与新鲜流纹岩的REE型式近于平等的REE分配型式;含石英+绿泥石或石英+粘土矿物+沸石等矿物组合的样品呈平坦的但缺少Eu异常的REE分配型式;强硅化的样品呈亏损的弯曲的REE分配趋势,这几种REE分配型式是由于碱性或酸性流体与岩石反应所致。第四种是极强蚀变的样品,呈现强烈富集HREE、亏损LREE或者亏损HREE的异常REE分配型式,这种异常的分配型式是岩石与酸性流体间的反应所致。这些研究结果证实,在蚀变期间原始组分分解而释放出的一部分REE进入流体而被迁移。REE亏损程度与蚀变强度、流体/岩石比率呈正相关。碱性流体和酸性流体引起的蚀变岩显示相似的REE分配型式说明,REE分配趋势的形态主要受流体/岩石比率控制,其次才是矿物。蚀变矿物复杂岩石中的REE在蚀变过程中固留在岩石中,而蚀变矿物单一(如仅有石英)样品中的REE在蚀变过程中更可能是只有一部分固留在蚀变岩中。Eu常和其它的REE行为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存在Eu~(2+)之故。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西北地区,在下伏于火山岩系的白垩系地层中,由于受到上覆地热承压水层向下传导的热量影响,在温度为150~200℃的条件下发生了成岩作用.承压水层在下伏沉积岩中形成了一个均一化温度场.在含有安山岩、玄武岩和富硅质及铁镁质的沉积岩剖面中,自上至下都形成了诸如榍石、绿泥石、伊利石和石英等自生矿物.地史时期的快速加热,在沉积岩中也形成了有机质成熟度近于相等的剖面,并生成了一定数量的烃类.在哥伦比亚河玄武岩喷发之前,同生成岩作用和有机质成熟作用就发生了,这也许与早期的侵入活动有关.这种热液成熟作用说明了太平洋西北区局部的成岩作用和有机质成熟度异常.由于火山作用及其有关的热液活动为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和烃类的生成提供了一种途径,因此,可以作为地史上活动盆地中油气潜力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目的是对Hedberg会议有关碳酸盐岩地层不整合面及相关孔隙预测的观点进行阐明和总结,以期抛砖引玉。本文包括岩心、露头、地震、全球海平面曲线、电缆测井、生物地层学、稳定同位素演化趋势、旋回叠置型式、构造及盆地演化模式等在内的许多资料和方法,均可用于查明和/或预测地表不整合面,其中任一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对露头或岩心资料进行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及成岩史分析是查明地表暴露最可靠的方法,尽管已提出了运用所有可能资料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方法。预测碳酸盐岩地表暴露和地下孔隙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地下孔隙是在沉积、地表暴露和埋藏过程中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测定与地表不整合面有关的孔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概念:(1)地表暴露期间碳酸盐成岩作用的意义在于重组先期孔隙网络,但通常并未提高总孔隙度。近地表溶解作用通常使地形面简单化而未提高寄主灰岩的孔隙度。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不整合面下碳酸盐岩的总孔隙度在地表暴露期间不断降低;(2)在地表暴露期间渗透率发生的变化通常比孔隙度的复杂,在某些情况下以渗透率增加为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表现为渗透率降低;(3)在地表暴露期间孔隙体系随时间而演化。短期地表暴露(10 000~400 000yr)通常比长期地表暴露(1~20Ma)更有利于孔隙度的提高,长期地表暴露对渗透率的影响可能小于孔隙度,因为与喀斯特有关的高渗透率通道形成迅速,并可持续几百万年;(4)许多遭受地表暴露的碳酸盐岩深埋地下时,几乎不存在有效孔隙,因为在埋藏过程中,压实、胶结、地层塌陷等降低了孔隙度;(5)与不整合面有关的成岩作用所产生的孔隙体系可能阻碍了压实作用的进行,从而增大了储层的储集潜力;(6)与地表暴露无关的盆地流体的溶解作用在地下深处亦可形成溶洞、裂缝和角砾;(7)不整合面及其附近的岩性变化(如页岩盖在碳酸盐岩之上)可能对深埋期间地下流体流动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沿不整合面分布的深埋溶解作用。若把地表暴露及其界面与层序地层、古地理及气候格架结合起来,则将大大提高其可预测性。然而,对有关碳酸盐岩中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与所保存的孔隙之间的复杂关系,人们仍未彻底了解。因此,有必要对关键过程及其产物进行模拟和预测,以便在勘探前陆盆地和进行小规模储层分析时有助于对与地表暴露有关的孔隙进行更精确地预测。  相似文献   

15.
以宝石学和岩石学的研究方法,对一种紫色硬玉岩进行研究,偏光显微镜显示,岩石的系统鉴定为含钠长石石英微晶硬玉岩,同时发现石英中含有柱状、板状、粒状重晶石包裹体。宝石学基础测试和红外光谱测试确定了样品紫色部分为硬玉,白色部分为石英。拉曼光谱确认了石英中的包裹体是重晶石,辅证了偏光显微镜的包裹体鉴定结果。紫外-可见光谱和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说明,由锰引起的大致以580 nm黄绿光为中心的500~600 nm最强吸收带是该紫色硬玉岩的呈色原因。基于岩相学特征认为,该岩石是硬玉岩成岩后,压力缓慢降低导致少部分硬玉与石英反应形成微细粒钠长石混杂在硬玉集合体中,吸附有Ba~(2+)的富含SiO_2胶体热液沿硬玉岩裂隙侵入,在SiO_2胶体聚沉阶段,释放出的Ba~(2+)与SO_4~(2-)反应,析出细小且自形的重晶石,被后续晶化的石英包裹,最终形成了石英包裹重晶石呈流动构造状分布于硬玉岩中的罕见现象。  相似文献   

16.
奥地利维也纳盆地第三纪页岩中含有伊利石-蒙脱石(I/S)粘土矿物系列,利用 Goldstein1983年提出的测定方法,确定上述粘土是催化活性源。这种活性源是一种质子酸(Bronsted acidi-ty),是蒙脱石层间和伊利石小片外部基面上与可交换的阳离子键合的水分子离解的结果。这种比催化活度(SCA)依赖于可交换阳离子,并与成岩形成的、表面具有高电荷的薄层伊利石微粒相伴生的层间电荷和四面体交代的增加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这个系列中蒙脱石向伊利石的成岩转化就导致了催化活性的增大.考虑到 I/S 系列中端员组分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和层间电荷,我们证明由 Al~(3+)交代四面体中 Si~(4+)而形成的阳离子晶位的活性较八面体成因的要大40倍.这种 I/S 系列中端员伊利石微粒的平均厚度经计算约为80(?)(八个2:1型云母层).三种不同的云母和伊利石的SCA 值与确定的晶片厚度的线性关系证明了外部基面上的阳离子晶位作为催化活性源的作用.天然干酪根热解过程可能有催化活性的成岩伊利石的直接参与,同时伴有流体释放机制和地层压力的增大,这为在 I/S 成岩过程中烃的生成和运移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经历成岩变化的砂岩储层中,高表面积的伊利石的存在预示其可能改变储集原油的烃类组成;而交换性阳离子成分对 I/S 粘土能化特性的影响表明,在评价成烃反应中粘土催化剂的有效性时,必须考虑到地层水的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7.
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砂岩以其埋深大、储层致密、油气分布规律复杂等一系列特点,使得油气储层预测变得十分困难,通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等研究手段,研究元坝地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成岩过程中孔隙演化。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须家河组砂岩的初始孔隙度比较接近,一般在33%-36%,压实作用是导致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砂岩致密化的罪魁祸首,元坝地区须家河组砂岩的平均压实率超过了50%。  相似文献   

18.
"樱花玛瑙"是目前中国珠宝市场上较新的玛瑙品种,拥有特征的"樱花状"包裹体,常见颜色为无色-粉色。通过手标本观察、偏光显微镜观察、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显微拉曼光谱、电子探针、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和EDS能谱仪等测试方法分析"樱花玛瑙"样品的宝石学特征、矿物组成、结构和不同颜色的形成原因。结果显示,"樱花玛瑙"样品中基质和包裹体的主要矿物组成均为α-石英,且基质中还含有少量的斜硅石;基质为隐晶质石英,包裹体为显晶质石英。"樱花玛瑙"样品的颜色差异源于其所含微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分数,粉橘色基质主要是由Mn和Fe元素致色,少部分"樱花玛瑙"中还含有绿色包裹体,其主要是由Fe元素致色。"樱花状"包裹体存在石膏和重晶石颗粒,表明在包裹体形成时,含矿流体富钡(生物钡)和钙,同时可能有含硫酸盐的孔隙水混入,成矿条件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在砂页岩层序中,通过解释电测曲线来评价储层流体(油/气/水)类型,对于地层评价专家来说,通常几乎是没有困难的。这种评价通常是通过综合运用探测含气带典型低氢、低电子密度的中子密度探测器和重复地层测试器(RFT)来完成的,即用压力梯度和样品识别技术评价储层流体。不过,在尼日尔三角洲,许多砂岩含气层段的中子密度测井质量都差,而重复地层测试器测试已被大量淘汰,因为粗劣的井孔状态通常都会阻塞测试器。井壁岩心提取物的残烃油指纹能提供一种判别储层流体类型的独立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实验数据,表明粉末状矿物的干燥聚集体热传导率与粉末状集合体的孔隙度是相关的。矿物样品取自破碎的石英、方解石和长石晶体。对不同来源的粘土也做了同样实验。实验数据表明干燥聚集体热传导率与集合体孔隙度之间存在着指数关系。原生石英、长石及方解石晶体的热传导率是在干燥状态下测量其骨架热传导率而确定的。通过测定,建立了干燥聚集体热传导率、集合体孔隙度及骨架热传导率间的经验关系。此关系给出了骨架热传导率的估测值,该值与通过“理论混合”公式计算的50:50的石英、长石、方解石的混合矿物及澳大利亚西北陆架Flag砂岩值相符。使用上述方法我们估算了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区Dampierl井及Tryal Rocks 1井的热流值分别为47.4mW/m~2和79.7mW/m~2。这些值低于同一区域的海底热流估测值,表明在西北陆架沉积地层中存在非传导性热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