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搅拌速度对新拌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中  冯忠绪 《混凝土》2007,(8):83-85,88
搅拌速度是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参数,前期搅拌机工作装置参数优化试验表明,搅拌速度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较大.普遍认为,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含气量呈上升趋势.但当搅拌工艺改变时,此规律将发生变化.因此,要达到对含气量的有效控制,必须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搅拌速度对其的影响规律.就此进行了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搅拌工艺,新拌混凝土的含气量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搅拌速度超过1.6m/s时含气量会随着搅拌的加快而下降,含气量变化量在1.0%~2.3%之间;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含气量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基本上呈下降趋势,搅拌速度超过1.6m/s时,含气量会随着搅拌的加快而上升,含气量变化量在1.1%~1.75%之间.  相似文献   

2.
二次搅拌工艺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针对传统混凝土搅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先拌水泥砂浆法、先拌水泥净浆法、水泥裹砂法、水泥裹石法、粗细骨料全造壳法等二次搅拌工艺,研究了不同工艺流程对混凝土搅拌质量的影响,测试了不同条件下混凝土的匀质性、抗压强度指标及功率消耗,并与传统搅拌工艺进行了对比试验.在对不同工艺流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普遍使用的双卧轴搅拌机的点,提出了提高搅拌速度的等速二次投料搅拌方案.结果表明:这种二次搅拌工艺较传统搅拌工艺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搅拌质量和效率,改善了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双螺旋搅拌机搅拌C60高强混凝土时,采用一次投料法、先拌水泥砂浆法和水泥裹砂石法3种不同搅拌工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不同搅拌工艺下的较佳参数,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较优的搅拌工艺.结果表明,与其他2种搅拌工艺相比,采用先拌水泥砂浆法搅拌C60高强混凝土时,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结构,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均匀性,同时可以减少搅拌时间,降低能耗,提高生产率;搅拌时间选择85~95 s,搅拌速度选择1.6~1.8 m/s,可以得到较好质量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混凝土搅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先拌水泥砂浆法、先拌水泥净浆法、水泥裹砂法、水泥裹石法及粗细骨料全造壳法等二次搅拌工艺所具有的不同工艺流程对混凝土搅拌质量的影响,测试不同条件下混凝土的匀质性、抗压强度指标,并与传统搅拌工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二次搅拌工艺较传统搅拌工艺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搅拌质量和效率,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正交试验,对双卧轴搅拌机搅拌参数进行了研究。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搅拌时间和搅拌臂围流布置的前提下,搅拌线速度是影响混凝土搅拌质量的首要参数;对双卧轴搅拌机的较优参数匹配推荐为:搅拌线速度1.2 m/s、返回叶片数2个、双轴交错布置、双轴正正排列。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混凝土搅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先拌水泥砂浆法、先拌水泥净浆法、水泥裹砂法、水泥裹石法及粗细骨料全造壳法等二次搅拌工艺所具有的不同工艺流程对混凝土搅拌质量的影响,测试不同条件下混凝土的匀质性、抗压强度指标,并与传统搅拌工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二次搅拌工艺较传统搅拌工艺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搅拌质量和效率,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7.
对置式双卧轴搅拌机搅拌参数合理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试验,对对置式双卧轴搅拌机搅拌参数进行了研究。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搅拌时间和搅拌臂围流布置的前提下,搅拌线速度是影响混凝土搅拌质量的首要参数;对对置式双卧轴搅拌机的较优参数匹配推荐为:搅拌线速度1.2m/s、返回叶片数2对、双轴交错1布置、双轴正正排列。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一步、单速搅拌工艺中存在的水泥颗粒粘聚和混凝土界面强度低的问题,提出了细、粗骨料分步投料和高、低速分步搅拌的双速搅拌工艺,分析了其对混凝土的强化拌和机理,并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合理的砂浆和混凝土搅拌速度.结果表明:双速搅拌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匀质性和强度;双速先拌砂浆法是一种较佳的双速搅拌工艺,当砂浆搅拌速度为4.5m/s,混凝土搅拌速度为1.5m/s时,该工艺有较好的混凝土拌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搅拌质量和效率,在现有双卧轴搅拌技术的基础上,融入振动技术,以搅拌轴和搅拌叶片作为振动源设计制造了1m3双卧轴振动工业搅拌机,并对其进行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机在激振频率29.4Hz、搅拌速度1.6m/s时的较佳搅拌时间为40s,比普通强制搅拌缩短了10s,且混凝土强度提高了38.76%,在相同混凝土配合比的条件下,振动搅拌水泥量减少为10%时,混凝土试块7d抗压强度为17.6MPa,比普通强制搅拌时不减水泥量的混凝土强度提高了3.9%,节省水泥效果显著;振动搅拌时,搅拌电机的电流比普通强制搅拌降低了5.64%,减少搅拌装置的磨损,节约能源,电流方差降低了43.4%,搅拌过程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0.
净浆裹石是通过改善搅拌工艺提高混凝土性能的一种方式,净浆的流变性能对混凝土骨料的包裹效果有较大影响。基于此,通过调整净浆搅拌转速,研究净浆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净浆搅拌转速的升高,净浆黏度先降低后升高,当净浆的搅拌转速控制在1 200~1 500 r/min时,净浆黏度处于最低值,在此条件下将制备的净浆倒入骨料中制备的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最佳,7 d和28 d抗压强度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王卫中  冯忠绪 《工程机械》2006,37(11):62-65
一次搅拌工艺在提高水泥分散性、水化程度以及平衡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强度梯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新的二次搅拌工艺可以在促进水泥颗粒分散、提高水化程度的同时,使过渡区浆体的水灰比在骨料之间以距离骨料表面的距离为自变量有规律的变化,使其硬化后强度产生与传统工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固有的强度梯度相反的一个趋势:界面过渡区弱,增强之;水泥浆体本体强,稍减弱之,从而综合地提高混凝土各项性能。在工艺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对五种不同工艺流程进行参数优化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搅拌工艺在提高水泥分散性、水化程度以及平衡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强度梯度等方面效果明显;相同条件下二次搅拌工艺可提高混凝土强度16.8%-24%;在保证混凝土强度不变的情况下节约水泥20%左右。  相似文献   

12.
阳东升 《山西建筑》2009,35(26):77-79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根据自身工作实践,在介绍了地基处理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了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弱地基的施工工艺,注意事项,质量检验等,指出深层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土效果明显,施工设备简单,速度快,造价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3.
高璐 《山西建筑》2007,33(11):297-298
结合工程实践,从摊铺前的准备工作、摊铺机的合理运用、摊铺后养护等方面对水泥混凝土的摊铺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从影响混凝土坍落度的因素和自动砂石含水补偿装置的正确使用,两方面分析了水泥混凝土的搅拌技术,以保证混凝土路面工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曹美俊 《山西建筑》2009,35(6):133-134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探讨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机理,介绍了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提出了水泥搅拌桩施工与检测中应注意的事项,实践表明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是一种较好的软基处理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李惟让 《山西建筑》2009,35(36):90-91
对钻孔灌注桩咬合水泥搅拌桩在基坑围护中的施工进行了阐述,指出钻孔灌注桩咬合水泥搅拌桩施工速度快,同时也能达到良好的阻水效果,综合成本相对较低,比较适合于软弱土层且水位较高的基坑围护。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水灰比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日军 《山西建筑》2008,34(18):164-165
针对水灰比对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性,从拌合条件、材料、外加剂和气温几方面研究了影响混凝土水灰比的因素,以实现在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合理减小水灰比的目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张卫庆 《山西建筑》2006,32(11):287-288
从摊铺前的准备、摊铺机的合理使用、摊铺后的养护多方面介绍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摊铺技术,阐述了水泥混凝土的搅拌方法,以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科学化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