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某高速公路,对其软土路基地段采用30 kJ三边形双轮冲击压路机施工,进行冲击碾压地基处理。由试验结果可知,施工时使用冲击式压路机,可以提高路基压实度,有效缩短路基沉降时间,且冲击压实技术适用于硬塑性湿陷性黄土上部和深层高压收缩粉质粘土地基的下部,满足工程的要求,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
申红杰 《山西建筑》2009,35(11):91-92
根据盐中高速公路LQ09合同段沿线存在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地质情况,从黄土的湿陷性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冲击压实机理,通过冲击压实技术的应用,表明冲击压实技术具有处理湿陷黄土地基、提高路基整体强度的作用,可使地基的压实度及湿陷系数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及施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冲击压实机理,结合项目实例,对冲击压实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压实技术能有效减少路基工程沉降,起提高整体强度及加固软岩地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湿陷性黄土路基冲击压实技术由铁道部十三工程局一处、宣(化)大(同)高速公路建管处、交通部科研所、北京特菲克公路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冲击压实试验,在宣大高速公路8B1-b标段获得成功。该项技术解决了我国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高等级公路...  相似文献   

5.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冲击压实在高等级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情况,阐述了冲击压实法的工作原理,指出冲击压实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良好方法,其优点是施工效率高,适合于大面积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6.
王垒  刘昊  张亮奎 《新材料新装饰》2021,(3):185-185,187
文章以某高速公路中的一段路程为研究对象,概述了路基拓宽项目工程情况,探究了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实验,并说明了基于预压法的高填方湿陷性黄土路基拓宽不均匀沉降处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处理地基沉降时,砂桩法所呈现的效果明显优于预压法。  相似文献   

7.
王宁 《山西建筑》2010,36(18):267-268
简要介绍了蓝派连续式冲击压实技术原理、工作步骤,对蓝派冲击压实技术在提高高速公路路基整体强度和减少路基自然沉降方面进行了论证,以进一步推广冲击压实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郭明华 《福建建筑》2006,(4):102-103
本文通过介绍冲击压实机基本原理,分析冲击压实技术的技术特点,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压实技术具有减少路基工后沉降、提高路基整体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金麟  杨青 《建筑知识》2014,(8):364-365
本文通过对冲击碾压复合压实原理及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路基填土含砂低液限粉土的特点,介绍了冲击碾压复合压实技术的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冲击碾压复合压实能够对含水量较高的含砂低液限粉土进行有效压实,消除土体的湿陷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冲击压实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冲击压实技术的特点,并阐述了冲击压实技术在某公路路基工程中的应用,指出该技术可提高路基的强度、加固软弱地基、减少工程完工后的路基沉降率。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等难题,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6.5 m的场地进行以下浸水试验:不同深度的挤密桩处理地基深层浸水载荷试验,不同深度的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载荷浸水试验,不打注水孔、埋设TDR水分计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12 m、深层浸水时,发生显著地基下沉;15~20 m时,地基沉降较小;处理深度大于20 m时,地基沉降基本可忽略。(2) 浸水试坑22.5~25.0 m以上土体含水率增加较快,甚至达到饱和,以下土体含水率增加缓慢,基本没有发生湿陷。建议22.5~25.0 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3)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采取有效的综合处理措施之后,甲类建筑可以不全部消除湿陷量,乙、丙类建筑可以根据控制建议适当放宽对剩余湿陷量的要求。(4) 不同地区、不同微结构类型土的湿陷性应当采用不同的湿陷系数 来判定,即“湿陷系数 = 0.015”在自基础底面至基底下15 m的范围内可继续使用;15 m以下适当放宽,按不同深度对 进行修正,可使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趋于合理,有效节约大量地基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12.
强夯处理后黄土地基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不仅具有湿陷性,而且具有很高的地震易损性。本文通过强夯处理后黄土地基的动力本构模型、弹性模量、阻尼比、震陷性和液化势的试验研究以及波速和地脉动测试,定量评价了强夯处理对黄土地基抗震性能改善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黄土地基震陷性与湿陷性进行一次性施工处理的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和Monte Carlo原理,选用石英粉、砂、膨润土、石膏和工业盐,采用空中试验自由下落法制备人工湿陷性黄土。对不同含水量和压实度的土样进行土工试验、能谱仪元素分析和电镜扫描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人工黄土的元素组成与天然湿陷性黄土具有一致性;人工制备黄土的湿陷性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压实度的增大线性减小,湿陷规律与天然湿陷性黄土相似;该人工黄土具有易受应力状态和浸水影响的结构性。随着压实度和含水量的增大,颗粒的各向异性、面积比和等效直径增大,而扁圆度和充填比减小。土的湿陷系数与各向异性、扁圆度、面积比等微结构参数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从微观角度合理地解释了该人工黄土相似材料的湿陷性机理,与天然黄土湿陷规律有较高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14.
自重湿陷性黄土与单桩负摩阻力离心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和分析黄土的湿陷变形性质与桩基的负摩阻力,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分别对原状自重湿陷性黄土与重塑湿陷性黄土进行模拟浸水试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和重塑湿陷性黄土浸水湿陷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显著湿陷变形阶段、湿陷稳定变形阶段以及水位下降后土体的固结变形阶段。根据试验结果,对于以沉降观测为目的的试验研究中,用重塑黄土代替原状黄土进行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其湿陷变形的方法是可行的。进而分析基桩负摩阻力分布规律及中性点位置的变化规律。单桩的负摩阻力分布及中性点位置是一动态变化过程,中性点位置与桩长的比例为0.68~0.82。  相似文献   

15.
如何经济高效的消除湿陷性一直是黄土地区地基处理一个课题,本文通过一个典型的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强夯地基处理实例分析,对强夯法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并对强夯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和检测提出一些建议,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土通常可作为公路路基主要的填筑材料,湿陷性黄土经压实后,很大程度消除了湿陷性,能够满足路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但在季节冻土区,黄土路基运营几年后仍发生大量的不均匀沉降、塌陷等病害。为分析冻融循环作用下各级含水率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对湿陷性黄土进行不同的冻融次数,探究其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变形及冻融循环后湿陷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之后的各级含水率重塑黄土仍具有二次湿陷性;冻融循环作用下高含水率的土体结构比低含水率的土体结构破坏的较早;干密度一定时,低含水率的土体冻融循环之后的净变形量越大,湿陷系数越小,冻融循环之后的净变形量越小,湿陷系数越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湿陷性黄土的组成结构、湿陷机理、力学性能,研究了外界荷载作用下湿陷性黄土的变形及破坏机理;在湿陷黄土中做原位水泥浆液注浆加固试验,分析了注浆过程中不同时间段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注浆后土体纹理结构以及变形进行分析,研究了水泥浆液在湿陷性黄土中的加固机理;采用弹性力学和断裂力学进行理论计算,研究了水泥浆液与土体之间在注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水泥浆液注浆对湿陷性黄土能起到有效的加固作用;湿陷性黄土注浆过程中水泥浆液造成湿陷量极小,并在压力作用下能够迅速对湿陷进行补偿;水泥浆液在黄土中的加固机理包括填充注浆、劈裂注浆、压密注浆,控制注浆压力能有效实现在湿陷性黄土中的压密注浆、劈裂注浆。  相似文献   

18.
To study the settling characteristics of Ili loess, a field immersion test was implemented on thick collapsible loess with seepage holes to speed up the collapse. The loess at the test site belongs to the Q3eol stratum and had a thickness of 30?m. The on-site settlement, the degree of saturation, and other observations, such as surface cracks and dolina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li loess is a typically collapsible eolian soil with a large thickness, strong water sensitivity, low anti-erosion capability, and strong self-weight collapsibility. The collapsibility of the Ili loess was basically eliminated by the field immersion test. One primary reason was the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numerous trellis pores.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similar tests, a much higher settling rate and self-weight collapsible settlement were observed. 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of collapsibility for Ili loess is 1.64, which is calculated as the measured self-weight collapsible settlement divided by the calculated value. It is a key parameter for evaluating the loess collapsibility in the area. A four-stage settling trend was characterized; it is 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 regular five-stage model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pre-immersion method with seepage hole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foundation treatment for the Ili loess region.  相似文献   

19.
《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CECS197:2006)(DDC工法)已经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使用。本文结合晋西北大厚度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实例,进行了垫层法、强夯法、预浸水法和挤密法等多种地基处理方案的比较,详细地阐述了DDC工法的作用机理、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其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的应用。分析了某工程中DDC工法未完全消除湿陷性的原因,结果表明:土的含水量和浅层夯击能等参数对地基湿陷性处理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并对《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的有关观点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