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酒西坳陷下白垩统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酒西坳陷石大凹陷为一东断西超的中新生代箕状断陷湖盆.早白垩世早期,在右旋扭动背景下受局部拉张作用的影响,凹陷内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张扭性断裂,这些张扭性断裂控制了石大凹陷下白垩统的沉积,在湖盆陡坡带主要发育了独具特色的近岸水下扇砂岩沉积体.石大凹陷陡坡带控凹边界断层在早白垩世早期的强烈活动是导致近岸水下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近岸水下扇砂体常常下切到深湖--半深湖暗色泥岩,油源条件得天独厚,决定了近岸水下扇砂体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开展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对指导断陷湖盆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东营期受陆源碎屑供给变化的影响,储层多期叠加,横向变化快,预测难度大。通过对高柳地区东营组物源、沉积体系研究,明确了沉积时期物源方向及沉积体系时空展布特征;在沉积体系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不同沉积体系的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研究认为:东营组物源主要来自柏各庄凸起和马头营凸起方向,东营期主要发育了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等沉积体系,东营组可分为陡坡带成藏体系和缓坡带成藏体系,油藏类型主要包括上倾尖灭油气藏、超覆不整合及扇根侧向封堵型油气藏,东营组斜坡带油气成藏明显受到沉积特征控制,岩性油气藏是下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3.
歧口凹陷东营组岩性油气藏分布广、类型多,是大港油田规模增储的重要层系.主要发育储集层上倾尖灭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三角洲前积砂岩油气藏.决定其圈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古构造背景和沉积体系的匹配.沉积体系研究表明,歧口凹陷东营组主要受北部的燕山物源和西部的沧县物源两大物源控制,形成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同时近南北向分布的继承性古隆起又控制海域砂体展布,形成歧口凹陷复杂多样的东营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和南屯组的油气分布,应用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通过盆地构造建模恢复古地貌特征,明确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铜钵庙组沉积期,塔南凹陷具有"泛洼槽多物源"的特征,物源主要来自NW-SE向扇三角洲和WS向凹陷古隆起。南屯组沉积期全区发育4个规模较大的沉降中心,从西次凹逐渐向凹陷中心发生迁移。②铜钵庙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凹陷内部古隆起控制了冲积扇的形成与分布。南屯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湖相沉积,古隆起、古坳陷分别控制了近岸水下扇的形成与烃源岩的展布范围。③塔南凹陷古地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古隆-坡控储、古坳陷控源、古断-坡控藏"。西部为"源-储对接"、"古断-坡"组合控运聚的构造油藏,东部为陡坡控制下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为储集体的岩性油藏,古地貌演化特征和"古断-坡"组合对源、储空间配置及油气运聚起决定性作用。该成果对认识塔南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宏宇  陈平  陈伟  吴峰 《海洋石油》2013,33(3):18-22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部烃源岩条件、沉积体系、储盖组合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迈陈凹陷具有两类烃源岩供烃,分别为流沙港组湖相烃源岩和涠洲组发育的煤系烃源岩;两个物源方向,北部斜坡带以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南部断裂带以发育多期上下叠置的水下扇为主,形成南北不同的沉积体系;两套储盖组合,分别为流沙港组储盖组合和涠洲组储盖组合。由于烃源来源、沉积体系、储盖组合以及圈闭类型的多样性,在不同区带的油气藏类型也有所不同,北部斜坡带以受断层控制的断鼻—断块型油气藏为主,而南部断裂带则以扇控型隐蔽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6.
东濮凹陷文留中央地垒带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烃源岩、沉积建造条件、裂缝性质、裂缝保存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探讨了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分析了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识别方法;认为烃源主要来自自身体系,沉积建造对油气藏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泥岩裂缝的发育是成藏的关键因素,盐岩封闭对形成这种类型油气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烃源岩内的油气以混相涌流方式顺层向裂缝储集层中富集成藏;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识别应综合考虑地质、测井、地震和钻井等方面的信息。最后阐述了东濮凹陷文留中央地垒带沙三段泥岩裂缝性油气藏形成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沉积体系变迁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台北凹陷在侏罗纪以后成为吐哈盆地的沉积中心。在其发育初期沉积了煤系烃源岩,鼎盛时期北物源不断推进,南物源不断后退,不断向南发育的巨厚泥岩,形成了跨层连片的区域性盖层,盖层之上为北物源沉积体系,之下为南物源沉积体系,造就了绝佳的储盖组合。沉积体系的变迁对油气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油气分布层位北老南新,主要分布于南物源沉积体系,且封闭于区域性盖层之下。北物源沉积体系多形成小规模次生油藏。凹陷衰退期湖盆中心直接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分布,凹陷发展后期构造活动对油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油气藏的调整和重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的研究,探讨岩性圈闭发育的控制因素,结合已发现岩性油气藏的研究,分析福山凹陷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域,旨在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福山凹陷古近系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主要沉积体系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岩性油气藏主要受构造古地貌、沉积体系发育背景、储层物性以及生储盖等条件匹配关系的控制;各三级层序中湖侵体系域最易形成岩性油气藏;平面上在三角洲前缘相带易形成与河口坝、滑塌体、湖底扇等有关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松辽盆地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其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可以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基准面下降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5~8个超短周期基准面旋回。该储层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并进一步细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浅湖等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席状砂沉积微相可形成优质储层。其物源主要为北部和西部方向:西部地形较陡,其物源较近,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北部地形平缓,其物源较远,形成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早期沉积以北部物源为主,晚期以西部物源为主。古龙南凹陷主要有构造、构造-岩性、岩性、断层-岩性及上倾尖灭5种类型油气藏,其中上倾尖灭油气藏分布于古龙南凹陷的西部斜坡区,岩性及断层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凹陷的中心部位,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于凹陷东部的斜坡区,构造油气藏则发育于凹陷东部的鼻状构造。  相似文献   

10.
车镇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生烃系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济阳坳陷车镇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生烃系统,认为生油岩的发育和分布受控因素有盆地构造沉降、气候旋回变化、物源供给等作用。湖盆不同演化时期发育的沉积体系决定了不同成因类型的烃源岩和油气组合。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的阶段性和多旋回性,形成的多套富含有机质的有效烃源岩,组成了复合生烃系统。油源对比表明,沙四上、沙三段和沙一段3套烃源岩已形成一定规模油气聚集,部分油气藏存在混源现象。该凹陷的3个次级洼陷均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烃源岩对油气藏的贡献最大,因此深湖环境下发育的沙三段优质烃源岩成为车镇凹陷复式生烃系统的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11.
综合地震、钻井与砂体物源定量示踪分析,认为舞阳凹陷核桃园组核二段沉积时期砂体呈现出极不对称分布。针对这种特殊的砂体分布模式,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盐岩发育规律,建立了舞阳凹陷核二段的沉积模式:舞阳凹陷核二段处于断层活动高峰期,东北部地层抬升致使北部物源通道受阻,打破了核三段南北物源均衡供给的模式,表现出南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规模大且向凹陷中心延伸较远,北部扇三角洲砂体规模小且顺北部边界断裂发育的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12.
The main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are Cenozoic fault basins, most of which have experienced two-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e., rifting subsidence in the Paleogene and post-rifting thermal subsidence in the Neogene-Quaternary. The episodic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yndepositional faulting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ault basins in terms of accommodation space, deposition rate, and depositional facies zones. In this study,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ctonic-depositional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Sag of the Cenozoic Liaohe Depres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vailabl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using the modern theory of tectonic geology and the balanced section technique.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Cenozoic fault basin was characterized by superimposed faults and depression. In addition, there existe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but still related extensional tectonic systems and strike-slip tectonic system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fault basin involved five stages, i.e., initial rifting stage (E2s4), intense faulting stage (E2s3), fault-depression transition stage (E3s1-2 ), differential uplifting stage (E3d), and depression stage (N-Q).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Sag, the depositional evolution in the Cenozoic fault basin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e., multi-episodic rifting filling in the Paleogene and post-rifting filling in the Neogene-Quaternary. The former rifting stage was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four episod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positional development. The episodic faulting controlled the filling process and filling pattern of the Cenozoic Western Sag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ssoci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whereas the syndepositional faults that developed in multiple stages in various tectonic position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sand bodies in the Western Sag. That is, the fault terraces on steep slope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bodies, the fault terraces on gentle slope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low-stand fan bodies, and the fault terraces or fault troughs in the central basin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fluxoturbidite bodies.  相似文献   

13.
安棚油田核三段沉积相及与油气分布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安棚油田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是重点勘探层位,其沉积相研究对该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安棚油田核三段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两个亚相,缺乏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并将扇三角洲前缘进一步划分为近源水下分流河道、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及分流间湾6种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沉积微相对储集岩物性的控制作用,确定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相带物性及含油气性差异明显,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相带;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4.
焉耆盆地宝北区块三工河组沉积微相与产能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宝浪油田宝 北区块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浅水缓坡型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决口水道(扇)、 漫岸溢流沉积、滨湖沼泽沉积五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占研究区储集层的90%以上,根据砂体的岩石相组合、冲刷程度、水流能量大小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充填河道、废弃河道、进积河道,储集层物性以废弃河道为最好,单井油气产能亦最高,充填河道次之,进积河道和决口水道(扇)则相对较差。油气产能受储集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微相位置、微相展布控制。  相似文献   

15.
碎屑岩系的八大沉积作用与其油气储层表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无论是油气田的勘探还是开发都离不开对储层的综合评价、建模及预测.碎屑岩储层的研究,又离不开对沉积(微)相的分析,可以说都是在相控基础上的评价、建模及预测.尤其是在油气田的开发中,对老油田的挖潜和提高采收率,均涉及到影响剩余油的分布或(和)注入剂波及系数的储层非均质性.然而,造成所有这一切结果的根本因素是形成沉积砂体的成因机制——即沉积作用(或方式).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并总结了形成碎屑岩储层的八大沉积作用:“垂、前、侧、漫、筛、选、填、浊”与其所形成砂体的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构形及地球物理响应关系,并对各自形成的地质条件进行了探讨,意在全面更好地表征它们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储层特征,为理解和研究碎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剩余油的分布等提供成因机制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层倾角测井在二连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的解释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指导。通过应用倾角散射程度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对B凹陷沉积特征和物源方向进行了分析,得出B凹陷是受2条主河道控制的扇三角洲前缘辫状河道沉积;通过双井径扩径方位并结合密度、纵波和横波等测井资料剔除非构造应力引起的井壁崩落层段,对A凹陷腾一段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不同的构造部位沉积环境不同,地层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也存在差异;列举了断层解释模式以及高陡构造处理参数选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因常规建模方法无法精准描述厚层油藏隔夹层展布,从而制约剩余油预测和开发方案制定的问题,利用钻井高分辨率的地质信息,提出了一种厚层油藏隔夹层建模新技术。以赵凹油田安棚主体区核三段Ⅳ油组2小层为例,通过调整砂泥岩分层层位,以砂岩顶底界面作为新的分层层位,刻画砂体隔夹层分布;采用赋值与序贯指示结合的"相"约束"相"的方法,建立隔夹层展布的三维地质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相控参数建模技术建立的物性分布模型,与水下扇沉积的储层物性特征吻合程度较高,能够客观地反映储层隔夹层的空间展布,为后续油藏工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姬塬地区长3—长4+5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在区域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天环坳陷2个构造单元之间。姬塬腹地勘探程度较低,对长3和长4+5沉积体系、沉积相和储层的展布、圈闭的成藏、油气富集规律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认识。该文以露头、岩心、测井曲线为基础,通过对区内岩性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微相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姬塬地区延长组长3和长4+5油层组主要由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组成,并进一步分为2种亚相和5种微相。根据长3和长4+5的沉积微相的展布及演化规律可以得出研究区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地层为例,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法和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法,揭示了三角洲前缘地层中的测井频谱特征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周期是控制三角洲前缘地层旋回形成的重要因素,测井频谱特征表现为米氏旋回与非米氏旋回叠加。米氏旋回在三角洲前缘地层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存在于同一期次的沉积地层中,反映沉积环境相近或渐变,沉积连续性好。非米氏旋回对应的层段所占比例较小,主要存在于2期三角洲前缘地层的分界处,反映沉积不连续或沉积环境突变,可以作为沉积界面的解释依据。利用频谱趋势曲线,将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地层划分为2个完整的中期基准面旋回,合理揭示了地层的成因及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