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来水较丰的1987~1989年水沙系列,通过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潼关至大禹渡河段河道整治工程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直接影响潼关至大禹渡河段的冲淤变化,从而影响到潼关高程的变化,增建河道整治工程与现状相比,试验期间潼关高程多降低了0.08 m.  相似文献   

2.
黄河潼关-三门峡河段上段治理工程为就岸维护,工程布局不合理,主流游荡多变,塌岸严重。中下段护岸工程少,塌岸在不断发展,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为此,提出对库区上段进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中下段应根据塌岸成因适时修建防冲防浪工程,同时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  相似文献   

3.
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简称禹潼段,下同)是黄河中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位于三门峡库区上段,地理位置十分特殊,1969年以来,减少河道淤积及塌岸塌滩,保护沿岸村庄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河道两岸共修建河道整治工程36处,工程长度145.91km,坝垛1009座,但由于部分工程修建时没有制定统一的河道整治导线,一大部分工程为抢险时建设,断面结构单薄,布局不尽合理,设防标准较低,加之工程长度不足,尚不能有效控导河势。目前防洪仍面临较多问题,本文扼要分析了该河段防洪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4.
1992年8月黄河中游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黄、渭、北洛河出现高含沙洪峰,形成“92.8”洪水。洪水进入库区后,潼关以上河段发生淤积,黄河洪水倒灌渭河和北洛河,在渭河河口段形成拦门沙,洪水严重漫滩。潼关至三门峡库区段发生沿程冲刷与溯源冲刷,潼关高程下降,最大冲刷深达8m,经过回淤后还下降1.1m。  相似文献   

5.
多元回归分析在黄河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黄河水质预测精度和实用性,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根据上游潼关断面、区间入河主要支流和排污口的水量、水质,预测了三门峡断面COD浓度。结果表明:在样本容量有限的条件下,多元回归分析法用于黄河干流潼关至三门峡段河道水质预测,相对误差为2%~35%,平均相对误差为18%;监测数据的同步性以及样本容量是模型预测精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三门峡库区潼关至三门峡河段两岸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塌岸损失情况严重。分析认为,库区上段工程布局不合理,河势游荡多变,是引起库岸严重坍塌的主要原因;库区中下段护岸工程少,质量差,塌岸仍在继续发展,鉴于此,今后应对库区上段进行河道整治,中下段进行防冲防浪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7.
刘继祥  彭瑜 《人民黄河》1997,19(6):42-44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穿黄河段孤柏嘴山弯连年入流,穿黄渡槽修建后,对河势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保证各种条件下黄河主流不发生大的变化。由于该河段位置特殊,加之游荡性河道河势变化复杂、穿黄河段整治基础薄弱,因此,为保证穿黄渡槽及北岸总干渠的安全运行,必须修建相配套的河道整治工程。本文根据穿黄渡槽和该河段河道整治两方面的要求,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对大玉兰至驾部河段进行了整治方案的分析研究,布设了张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库区潼关至坝址段河道长113.5km,库岸多由黄土类土构成,抗冲力差,受黄河主流顶冲和水库蓄水波浪淘刷的双重影响,高岸坍塌严重,威胁库周村庄、耕地和机电灌站的安全。为稳定河势,防护塌岸,库周修建防冲防浪护岸工程达48.0km,对稳定河势保护库岸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库区段河势上提下挫变化很大。从1988年汛期开始,黄淤33~34号断面左岸,连续三年河势上提,造成芮城县礼教上首至杜村机灌站河段发生了严重险情:630m新做护岸工  相似文献   

9.
运用物理模型试验,对实施北运河榆林庄闸至杨洼闸段综合治理工程前后河道的行洪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给出各工况下河道的沿程水面线,分析流势流速变化规律,确定河道险工段。分析河道整治方案相关工程措施的效果,明确延芳淀湿地工程对河道行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渭河下游自成阳铁路桥至潼关河口,全长208公里,是受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的特殊河道。经30年治理,渭河下游防洪体系中的河道整治已初具规模,有效地发挥了定槽、固滩、保堤的显著效益。整治概况与效果三门峡建库后,引起渭河下游河床淤积抬高,比降迅速变缓,主流摆动频繁,崩滩塌岸加剧。为减轻三门峡水库的不利影响,保护沿河群众利益和防洪安全,从1964年开始进行渭河下游河道整治。截止  相似文献   

11.
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对保障其河口三角洲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演替特点,认为该区生态关键期为5~9月;分别分析了黄河渔洼以下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陆域湿地、河流湿地和近海湿地等重要生态单元生境修复与黄河河川径流条件的关系,提出了它们对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的要求;统筹考虑黄河天然径流条件、自然功能用水和社会功能用水的平衡、黄河水资源配置条件等因素,提出了现阶段黄河可向其三角洲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用水控制指标,其中,5~6月繁殖关键期的适宜水量约22亿m3、利津断面流量宜大于250m3/s,7~9月应保障量级不低于2500 m3/s的漫滩洪水、平水期流量不低于200~300 m3/s,11~4月流量应不低于75m3/s、并争取达120 m3/s左右。  相似文献   

12.
黄河泥沙输移量巨大,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势必危及河道防洪安全,因此及时对河道清淤,同时加固大堤,是黄河治理势在必行的工作,目前在黄河下游进行的机淤固堤(淤临淤背)就是有效地排除大堤隐患、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措施。针对黄河机淤固堤工程特点,对这项重大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如施工方案设计、施工方法进行了讨论,对提高机淤固堤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前,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依然是国家的心腹之患,中下游干流河段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还不完善,洪水灾害时有发生。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黄河防洪减淤的总体布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干支流水库的基础上,继续兴建中游干流古贤、碛口水库,支流沁河河口村水库;根据水沙条件的变化,长期不懈地进行下游堤防加高加固、河道整治、挖河固堤等下排工程建设,排洪排沙入海,保证设防标准内的防洪安全,重点进行东平湖滞洪区建设,长期开展上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黄河下游的主要治理措施是堤防加固,河道整治,东平湖滞洪区加固,滩区安全建设,挖河固堤,河口治理以及古贤,河口村水库建设,上中游干流河段和主要支流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堤防,河道整治或防冲护岸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黄河河势演变中科氏力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英 《水利学报》2007,38(12):1409-1413
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科氏力使黄河水流运动向右岸偏转的机理,并给出了河流水面横比降与科氏力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纬度黄河各河段的科氏力大小。在详细分析黄河堤防决口记载、河道面积分布、控导工程位置、入海流路偏向等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尽管单位面积河岸短期内受到的科氏力在量值上较小,但由于长期作用,在河流发育与河势演变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的结论。在黄河堤防工程设计、河道整治规划、控导工程布置和入海流路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和治河实践中应重视科氏力所引起的流路改变,以及由此导致的河岸侵蚀变形。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河道湿地浅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黄河属于高含沙河流,自小浪底以下河道大部分为宽浅游荡型河道,形成了特有的黄河河道湿地。研究认为:黄河下游河道湿地是黄河小浪底以下河道行洪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保护应考虑下游滩区的现状,并应与下游综合治理相结合;黄河下游频繁断流对湿地的破坏较大;黄河下游滩区生产堤的修建既影响防洪又不利于河道湿地发育;黄河下游河道湿地的存在有利于沿黄两岸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出黄河下游河道湿地的研究方向为:①河道典型湿地价值评估研究;②黄河下游河道湿地规模与黄河径流补给的响应关系研究;③黄河自然洪水对下游河道湿地的影响效应研究;④黄河调水调沙对河道湿地的影响效应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河势流路稳定性和河床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对河势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经采用微弯型整治方案后,游荡型河段的主溜平均摆动范围逐渐减小,河流稳定性明显提高;每处工程稳定靠溜长度不小于2300 m、工程长4 500 m左右,可以基本稳定游荡型河道的河势,但主流仍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片)防洪减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黄河是一条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的河流,其洪水威胁依然是我国的心腹之患,西北内陆河防洪设施还很薄弱,为指导黄河流域(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根据水利部“关于组织开展防洪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全国防洪规划任务书》的有关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片)防洪规划编制工作。该项目是水利部下达的重大前期工作项目,是人民治黄以来首次开展的全流域及西北内陆河防洪规划,是全国防洪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包括黄河干支流和西北内陆河重点防洪河段、16座重要城市和116座大中型病险库。主要规划目标是:至2020年,初步建成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其他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设计标准。与以往规划相比,本次防洪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反映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体现了水利部部关于“新资料、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沁河为黄河一大支流,流经山西,河南两省,受黄河回水影响,下游淤积严重,历史上素有“小黄河”之称,针对目前沁河防洪工程和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按照沁河治理的基本思路,指出今后的治理重点应该是,加强流域的总体规划,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中游加强水土保持,修建控制性水库,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相似文献   

19.
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我国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演变,着重介绍了黄河下游治理的最新科研成果——流域"分区治理"新方略.新方略将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的流域空间依次划分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和生态湿地等功能区,利用泥沙放淤、挖河疏浚等技术手段实施滩区再造,建设嫩滩、二滩和高滩,以达成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运城市北赵引黄工程,穿越运城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河津段和万荣段的黄河和汾河河漫滩,通过分析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对保护区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为该工程和保护区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