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闫长安 《山东水利》2011,(4):25-26,29
介绍了黄河调水调沙以来下游郓城河段防洪工程运行情况,分析了黄河调水调沙对郓城各防洪工程的影响和新变化。认为今后随着黄河调水调沙工作的深入,郓城河段河槽将继续刷深、河势还将持续发生不利变化、河道整治工程缺根石现象将会更加严重。同时提出了郓城河段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黄河13次调水调沙进入山东河段的水、沙情况和不同河段的冲淤情况。连续10年的调水调沙实践证明,调水调沙使得同流量相应水位明显降低、河道平滩流量明显增大、黄河下游河势趋于稳定、工程出险次数明显减少,对调整下游河道断面形态、扩大下游河道主槽过洪能力、稳定河势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测资料,对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初期长期枯水枯沙作用下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河势的变化特点和已有工程的适应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10月以后,进入下游的65%的流量集中在1 000 m3/s以下;与1986—1999年相比,游荡型河段主流摆幅明显减小,除赵口—黑岗口河段主流最大摆幅超出治导线外,其他河段河势摆幅基本控制在整治工程控制范围内;含沙量偏低使河岸受到冲刷,主槽宽展,心滩增多;低含沙量及河脖滩尖冲蚀造成工程靠溜位置普遍下挫,送溜不力,河势坐弯。建议对尚未控制好的河段局部辅以双岸整治措施,以稳定河势,减轻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长期下泄清水,黄河下游河势发生较大变化,个别河段现有河道整治工程的适应性明显不足。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保障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必须修建新布点工程,对一些关键性控制工程进行适当改造,有效控制河势,防止发生"横、斜河"和"滚河"。  相似文献   

5.
《水利水电技术》2004,35(7):70-70
黄委信息中心积极利用遥感卫星技术,全面检测调水调沙试验前后及其间的洪水河势变化,洪水演进、工情险情和滩区受灾状况,为调水调沙试验指挥部提供信息支持.目前,对下游河道的宏观观测正在进行,6月22日18时30分采集的夹河滩至高村区间的雷达影像数据现已处理完毕.为了确保在此次调水调沙过程中能够顺利启用遥感监测,调水调沙开始之前,信息中心有关技术人员紧张工作,完成了对下游河势遥感监测卫星数据的分析处理,解译编制了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1∶5万比例尺的河势影像地图,获得了最新的下游河势现状资料,编制了《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前下游…  相似文献   

6.
水沙变化条件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变化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总结分析了黄河下游1986年以来水沙变化的主要特点,进而着重对水沙变化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的新特点进行了阐述。其特点主要是:主流摆动幅度减弱,支汉、心滩减少;河道弯曲程度增加,河湾个数增多;工程靠溜部位上提下挫现象增多,工程上首塌滩严重;畸形河湾增加;工程脱河和半脱河现象较为严重;小水易出险等。从而认识到,水沙变化后,河势变化更加复杂。应深入探讨河势调整的机理,并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来减弱水沙变化程度,同时,在一些河势调整剧烈的河段修建能够适应长期中小水河势调整的整治工程是改善不利河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衡鹏  孙东坡 《人民黄河》2013,35(4):8-10
在对黄河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及张堂—高村河段主溜线、来沙系数、典型横断面宽深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濮阳河段水力、泥沙因子间的关系,研究了主溜流路变化及横断面调整的特点。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使主溜摆动范围明显减小,在改善河势的同时塑造了新的河床形态;在现有工程布局下,整个河段河势大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应进一步完善现有河道工程,增强对濮阳河段河势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8.
1986~1995年黄河下游河势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景芍 《人民黄河》1996,18(5):27-30
目前,黄河下游在小水长期作用下,河势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特点,在游荡型河段,特别是在河道整治工程不配套,不完善的河段,小水河势不稳定,主溜摆动幅度大,畸形河湾多,在过渡型河段,小水河势不理想,较1986年以前主溜摆动幅度大,工程上首滩地坍塌严重,工程靠溜部位上提严重,有些已上提到工程上首靠溜极限,小水期畸形河湾增加,相应“横河”,“斜河”时有发生,在工程靠溜部位大幅度上提的同时又往往造成一部分工程河势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河道藕节形态特征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下游铁谢至高村河段多有藕节形态河道分布,河势变化剧烈,是黄河防洪的重点河段。利用2002—2008年河势遥感监测影像,探讨了花园镇—赵沟河段藕节形态河道特征与来水来沙条件及河道边界条件之间的关系。监测结果表明:低水期间该河段河心洲发育,河汊众多,水流散乱;中等洪水期间藕节形态明显,河势相对稳定;藕节处受河道两岸边界条件制约形成束水,平面形态特征在低水期和中等洪水期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原型观测和实体模型试验,对黄河下游桃花峪—双井河段的工程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目前桃花峪—双井河段整治工程未起到有力的控导河势作用;②桃花峪、老田庵、保合寨和马庄工程作为一组关键性节点工程,在规划设计情况下显示出了较强的河势控导能力,流路基本按规划行走,说明该处工程布局是合理的;③调弯桃花峪下延工程、下延老田庵和马庄工程、上延保合寨工程,老田庵和保合寨工程就能靠河着溜,对河势发挥强有力的控导作用,其下游河势也将逐步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尾闾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尾闾的变化是由黄河口海岸侵蚀机制与堆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口尾闾进行监测,可直观反映调水调沙对河口段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也是调水调沙试验在河口影响的平面形态的最好展现。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口门附近不管是河道延伸,还是造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水调沙对河口的冲淤平衡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2010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花园口站出现的洪峰增值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洪峰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洪水运行过程中,铁谢-逯村间展宽河段内粗颗粒泥沙发生沉积,产生了一个临时的潜水沙坝,造成其上游的蓄水量增加,在水流的持续作用下,沙坝被冲开从而造成了逯村站流量的加大;在洪水波向下游运行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沿程河槽的冲刷,流速递增,从而造成了流量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3.
畸形河势对河道排洪能力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下游的畸形河湾为例,阐述了畸形河势对河道排洪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①畸形河湾造成的弯曲河势的存在是短期内局部河段排洪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②施行裁弯可消除畸形河湾的不利河势,迅速提高河道排洪能力;③在河道整治中,规划流路过分弯曲对河道排洪能力的不利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某些河势一直难以得到控制的河段,采用双岸整治的河道整治方法是从根本上消除不利河势再度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黄河口汊1—汊2河段河势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河段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2002年调水调沙以来河势演变明显,河道冲刷塌岸严重,对孤东浮桥及北顺河路构成威胁,改汊点弯道仍向右岸逐步发展。建议应尽快分析研究河势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工程措施加以防护。  相似文献   

15.
黄河2007年汛前调水调沙生产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2007年调水调沙生产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水调沙取得了下游河槽全线冲刷、主河槽最小平滩流量由调水调沙前的3 500 m3/s增大到3 630 m3/s和人工塑造异重流成功等良好效果。取得的主要收获有:①进一步积累了人工塑造异重流的经验;②加深了对下游河道水沙演进规律的认识;③为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提供了原型观测数据;④再次证明调水调沙作为扩大下游河道排洪能力、处理黄河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措施之一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穿黄渡槽是中线南水北调工程中规模最大的跨河建筑物,技术难度高,涉及面广。除满足连续两岸输水总干渠的要求外,还应从黄河治理,河势及渡槽本身的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而槽位选择则和以上诸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黄河内蒙古段冰情变化特性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数理统计理论的相关分析方法,对黄河内蒙古段冰情时间序列自身以及对它有一定影响的水文气象序列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冰情时间序列在长期变化中都存在一定的自相关性;冰情与水文气象要素存在一定的互相关性,影响冰情的主要因素有流量、温度和风速。  相似文献   

18.
周丽艳  万占伟  鲁俊 《人民黄河》2007,29(10):9-10,1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通过向黄河河道内配置部分水量,进入黄河干流的水沙调控体系,经干流水库的联合调度,进行全河调水调沙,可塑造协调的水沙过程。由水量配置方案,利用建立的输沙关系推算相应的设计沙量,结果表明:按西线调水向河道内配置水量35亿m3,宁蒙河道、小北干流河道和黄河下游河道分别减淤为0.35亿、0.30亿t和0.27亿t。  相似文献   

19.
吴孔军 《人民黄河》2005,27(8):14-15
立足于黄河下游的几项基本特征,对黄河堤防的失稳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黄河下游河道火稳模式主要有冲决、溃决、震决3种。冲决模式由引起河势变化的诸因素、受体抵御洪水的能力、河势的历史演变等三类要素组成;溃决模式由高水位差、高水力梯度及与此有影响的因素,受体因子、现代曾出现过的不良工程动力地质现象等三类要素组成;震决模式由主动要素、受体不良要素等两类要素组成。按4个层次对3种河道失稳模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由不同地质营力引发的悬河失稳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未来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武 《人民黄河》2004,26(11):5-7
针对黄河下游治理难度大、河情十分特殊的实际,提出了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①必须把握黄河未来水沙变化的规律;②要解决好黄河下游水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在加大减沙入黄措施的同时寻求调水济黄途径;③应加大宽河道整治力度,重点研究“二级悬河”治理的对策;④对黄河下游宽河道边界应有新的布局;⑤黄河口治理应采取“输、挖、分”并举的方案,即束水冲沙、输沙入海,挖沙疏浚和科学分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