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是目前制约玉北地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原因。玉北1断裂带成藏特征研究表明,玉北1井区奥陶系鹰山组油藏为受不整合控制的、与碳酸盐岩古岩溶有关的岩溶-缝洞型油气藏。鹰山组碳酸盐岩发育孔隙、孔洞、裂缝3类储集空间,从而形成裂缝-溶蚀孔洞型、裂缝型、孔洞型3类储层,其中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是该区最重要的储层类型。油藏范围主要受分布不均一的岩溶缝洞储集体控制,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具有大面积叠置连片和不均匀含油特点。鹰山组油藏经历多期成藏,海西晚期为主成藏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玉北地区油气聚集成藏主要受油源、储层、输导体系和盖层的综合控制。油源是该区油气成藏的基础;断裂、不整合面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优质的运移通道;储层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及规模;巴楚组下泥岩段、中泥岩段等区域性盖层为油气保存提供了保障。在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断裂通源,网状输导,储层控富,海西晚期成藏,后期调整"的玉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综合录井、测井、地震、取心及分析化验资料,从烃源岩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特征、圈闭发育特征、油气运移及保存条件5个方面对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旅大21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且混入部分沙一段烃源岩的原油;储层以馆陶组辫状河碎屑岩为主,生储盖组合为下生中储上盖式;圈闭类型受控于中央走滑断层,西盘为半背斜构造,东盘为复杂断块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在新构造运动时期的活化为旅大21油田创造了良好的油气运移条件,不同断块控圈断层的封堵能力具有差异性。油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于走滑反转作用形成的西盘半背斜构造及东盘似花状构造,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馆陶组区域泥岩盖层下伏的馆陶组Ⅳ和Ⅴ油组,且具有单井揭示油层厚度大、连续含油井段长、油层分布集中的特点,走滑反转-区域盖层-断层侧封三元耦合对旅大21油田平面和垂向上的油气聚集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准中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湖侵体系域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受盆地构造面貌控制,该区主要发育岩性圈闭。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二叠系暗色泥岩,储层发育多套多类型储盖组合;走滑断层作为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古构造低势区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方向,有利方向上的岩性圈闭控制油气富集。准中1区块深洼区岩性圈闭具有二叠系源岩供烃、花状油源断层垂向输导、低势区岩性圈闭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下一步勘探应重点考虑油源断裂与古构造匹配良好的岩性圈闭发育区。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带附近不同储盖组合的油气富集规律,在上覆不同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活动时期、源岩排烃时期和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时期,组合三者建立了一套上覆不同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的厘定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上覆沙一下亚段储盖组合南大港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为馆陶组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有利于油气在沙一下亚段聚集成藏;上覆东三段储盖组合南大港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为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至末期,不利于油气在东三段聚集成藏;上覆馆陶组储盖组合南大港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为零,无油气在馆陶组聚集成藏。这与南大港断裂附近目前已发现油气在沙一下亚段相对较多,东三段相对较少和馆陶组无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厘定上覆不同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渤海大部分已发现原油储量集中在郯庐走滑断裂带,而不同油田的油气来源和分布层系差异很大,因此走滑断裂带的油气运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辽中凹陷辽中1号走滑断裂带的发育阶段,以及派生断裂的应力性质及其沟通的烃源岩和储集层,来揭示沿断裂的垂向运移对原油成因类型和分布层系的控制作用。辽中凹陷北洼处于走滑断裂发育的早期,走滑断裂并未形成统一的破裂面且不控制圈闭形成,走滑派生断裂仅沟通东营组,发育密度和活动速率小,原油来源于东三段烃源岩并就近在东二段聚集成藏,油田规模小。辽中凹陷南洼和中洼处于走滑断裂发育的晚期,走滑断裂形成统一的破裂面且控制圈闭形成,走滑派生断裂沟通沙河街组及上覆多套地层,发育密度大,原油主要来源于沙河街组烃源岩,油田规模大。其中南洼走滑派生断裂新构造运动以来发生明显活化,沟通新近系储集层,晚期活动速率大,原油主要在新近系成藏;中洼走滑派生断裂新构造运动以来未发生明显活化,仅沟通古近系,原油主要在古近系成藏。  相似文献   

6.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层位差异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方正断陷东、西部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类型及对油气成藏作用存在差异性,西部主要为早期形成的断裂,对油气成藏起遮挡作用,东部主要为长期发育断裂,对油气成藏起运移输导作用;断裂对盖层破坏程度存在着差异性,东部断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较西部断裂高,东部油气分布层位多,西部油气分布层位少;油气运移方向和圈闭类型存在差异性,西部油气主要发生侧向运移,圈闭为断层遮挡、不整合遮挡和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东部油气主要发生垂向运移,圈闭为断鼻圈闭;油气成藏模式明显不同,西部为油气侧向运移,在构造高部位的反向断层遮挡、不整合遮挡和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中聚集成藏,东部为油气垂向运移,在断层下盘断鼻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成藏综合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油气成藏规律。珠三坳陷主要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中、深湖-浅湖相烃源岩;恩平组发育湖相储盖组合、珠海组-珠江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储盖组合。珠三坳陷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烃源和运移的控制,差异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油气成藏,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控制了油气差异分布,近凹断裂带和两条大型构造脊控制了油气富集。构建了4种成藏模式:①中、深湖相源岩供烃、构造控藏、有利储盖控富集;②浅湖相源岩供烃、断裂高效运移、甜点储层控富集;③浅湖相源岩供烃、构造脊-盖层控运、复合圈闭控藏;④多洼供烃、长距离侧向运移、晚期断层垂向调整。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珠三南断裂西段、六号断裂带和南断裂东段、神狐隆起北缘和琼海凸起及周缘隐蔽圈闭领域是下步滚动勘探、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钻探证实南断裂西段X构造、南断裂东段Y构造以及六号断裂带Z构造3个商业性发现。  相似文献   

8.
塔中Ⅲ区是一个以油藏为主的含油气区,是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重要产油区之一。研究区内奥陶系主要发育3套优质碳酸盐岩储层、3套区域或直接盖层,为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封盖条件;断裂广泛发育,北西向逆冲断层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北东向走滑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塔中Ⅲ区油气具有多层系富集的特征,各层系主控因素不同,油气分布各异:1受沉积相控制,良里塔格组主要发育台缘相控岩性油气藏,沉积相控制储层分布,储层分布控制油气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台地边缘礁滩体和礁后滩上,此外,还发育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在台内呈点状零星分布;2受不整合面控制,一间房组发育不整合型油气藏,不整合面控制储层分布,并与走滑断层共同为油气运移提供重要通道;一间房组油气主要分布在平台区、台垒带和斜坡带的Z10井区,是塔中Ⅲ区最主要的产油层系;3受构造和地层控制,鹰山组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油气主要分布在平台区构造高部位的有利构造圈闭发育区。  相似文献   

9.
塔中隆起北斜坡鹰山组碳酸盐岩厚度大、埋藏深,经历了多期、多种成岩作用改造。基于岩心和岩石薄片观察、测井资料解释及地震属性反演识别裂缝,结合录井和试油资料统计分析,发现鹰山组岩溶储集层段经历了多期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储集空间建设性改造强烈,相对应的胶结-充填作用相对较弱;相邻致密段的形成主要源于强烈的胶结作用和充填作用,而相对应的溶蚀作用明显偏弱,该段的电阻率明显高于相邻储集层段,故称为“高阻层”,构成识别致密层的重要标志。相邻碳酸盐岩储集层段与致密盖层段在成岩作用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正是差异成岩作用导致了厚层碳酸盐岩内幕多套储-盖组合的形成。垂向上多个缝洞发育段(储集层)与致密段(盖层)间互,形成叠置分布的多套储-盖组合,由此导致厚层碳酸盐岩内幕发育多个含油气层段。横向上,受制于碳酸盐岩的非均质性以及走滑断裂的分割作用,岩溶储集层段及致密高阻层延展性受到制约。因此,鹰山组油气分布不仅具有纵向分层,同时具有横向分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广  夏云清 《岩性油气藏》2012,(6):27-31,37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研究的方法,对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油气向东一段地层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东二段和馆三段2套盖层的合理匹配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砂地比大于20%的区域有利于油气向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聚集,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东一段地层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东一段地层运移,在穿过东二段泥岩盖层且被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封闭的区域内,向砂地比大于20%的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最终在油源断裂附近正向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处油气分布规律,在对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机制及其部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油源断裂输导部位和下伏已聚集油气部位耦合,确定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再结合下伏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部位,确定下伏供油气部位,最后与上覆区域性泥岩盖层封闭部位相组合,建立一种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预测方法,并利用此方法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上覆馆陶组—明化镇组储盖组合港东断裂运聚油气部位。结果表明:上覆馆陶组—明化镇组储盖组合港东断裂油气运聚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和东部,有利于下伏沙三段已聚集油气在上覆馆陶组中运聚成藏,与目前港东断裂处馆陶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是可行的。该成果为推测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藏储集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其油气水分布规律复杂。综合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对鹰山组高阻层段岩性、厚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单井柱状图建立了各井区及内外带的连井剖面图,总结了其分布特征规律。结果表明,鹰山组高阻层岩性主要为泥晶灰岩,且在成像测井图像上呈亮黄色成层性特征,空间上具有"横向分布不稳定,纵向叠置"的分布特征。通过实验手段对高阻层段岩石矿物铸体薄片进行鉴定,初步认为高阻层的成因机制主要包括机械-化学充填作用和大气降水选择性溶蚀作用。高阻层厚度与其下伏原油的物性、油气日产量及气油比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即随着高阻层厚度增大,其下伏油气的日产量及气油比逐渐增大,而油气的密度及粘度却逐渐减小。高阻层对下伏油气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由此推断,鹰山组高阻层可以作为一套或多套隐蔽"盖层",与下伏储层可能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马海地区发育有以基岩风化壳为储层、其上沉积盖层中的泥质岩为盖层的上生下储型储盖组合、E1/3区域性储盖组合和N1、2/3砂泥岩互层式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于早期形成的基岩、下第三系古圈闭和地层圈闭中的侧向运移早期成藏模武和发育于后期构造中的垂向运移晚期成藏模式.从控制油气形成的各项条件看油源不足是制约该区勘探的一个关键问题,盖层决定了油气纵向上特征及富集层位,而断层对油气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尤其是晚期断层对油气藏有改造和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4.
塔中16井区柯坪塔格组上1亚段油藏圈闭类型为受断裂控制的构造背景下的岩性圈闭。塔中北坡志留系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大.从现今构造特征、志留系沉积前古地貌形态及主要成藏加里东期古构造形态分析,塔中16井区始终位于高部位,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志留系为潮坪相体系,沉积相带控制了有利砂体分布范围,潮道砂体为本区有利储集体;并且北东-南西向走滑断裂发育既控制构造形态又为油源主力通道。  相似文献   

15.
位于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的古城6井在下奥陶统白云岩中获得工业气流;该井气藏发育在致密灰岩之下,代表非常规储盖组合与油气成藏类型,其储层与天然气运聚机理研究对于勘探有利区带优选非常重要。通过对古城6井下奥陶统气藏储盖组合与油气运聚分析,提出古城6井下奥陶统白云岩储层形成于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叠加埋藏期热液改造作用、气源通道为走滑断裂的认识,并建立了复式盖层与走滑断裂控储控藏模式:储层形成期热液流体沿走滑断裂侵入,遇复式盖层遮挡横向运移改造储层,成藏期天然气沿走滑断裂充注,受复式盖层遮挡成藏。通过对上奥陶统泥岩厚度统计、中奥陶统致密灰岩分布与走滑断裂带分布研究,认为满西低凸起与古城低凸起是中上奥陶统复式盖层与深大走滑断裂发育的有利区域;依据目的层埋深,提出满西低凸起北部与古城低凸起南部是下奥陶统白云岩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6.
塔西南坳陷奥陶纪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开展了近15×10~4km~2的地震资料构造解析,恢复了不同时期奥陶系鹰山组顶面构造形态,厘清了奥陶系顶面构造高点迁移特征,明确了奥陶纪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认为,塔西南坳陷奥陶系顶面历经北倾向南倾和东倾向西倾的"跷跷板"式改造过程,发育调整迁移型古隆起,不利于油气的富集保存,构造活动的枢纽带是次生油气聚集带;其次,构造活动在奥陶系形成不同期次的断背斜圈闭,其中晚海西期和晚喜马拉雅期定型圈闭内发现油气,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第三,奥陶系鹰山组上段风化壳储层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鹰山组下段内幕白云岩储层则分布较广,在靠近直立的走滑断裂附近最为发育,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第四,奥陶系油气发现主要分布在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调整的枢纽带内,其中坳陷中段的东西向构造活动枢纽带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近期罗斯2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  相似文献   

17.
尼日尔Trakes斜坡位于Termit盆地东台地南部,紧邻Agadem富油区。前期受二维地震资料品质差等限制,断裂组合样式不清楚,成藏主控因素和勘探方向不明确,勘探一直没有较大突破。针对该问题,部署三维地震,在Trakes斜坡发现了NNW—SSE向、NW—SE向及近S—N向3组断裂。受NW—SE向走滑断裂控制,Trakes斜坡发育6条走滑构造带,控制着6个油气富集带。NW—SE向及近S—N向走滑断裂共同控制白垩系—古近系圈闭分布。南部走滑构造带临近生烃凹陷,构造埋深适中,油气富集,是常规油有利勘探区带。北部走滑构造带埋深浅,部分盖层遭受剥蚀,是稠油有利勘探区。Trakes斜坡南部优选了5个有利油气富集带进行勘探,已完钻探井全部获工业油流,为尼日尔二期产能建设及长期稳产奠定了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走滑断层,研究区形成了断边走滑转换带、断间走滑转换带和断梢走滑转换带3种类型,每种又可分为压扭型和张扭型2个亚类,对应形成增压型和释压型构造圈闭;②压扭型走滑转换带发育的构造圈闭规模大(即增压型的构造圈闭面积大),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走滑转换带古近系砂体在走滑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迁移性,导致其在横向上分布范围更广,可接受来自不同位置烃源岩的原油充注,在平面上形成多构造含油的特征;④走滑转换带伴生调节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最终形成多层系和多断块含油的特点。综上所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大规模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古近系砂体在横向上的分布以及原油在垂向上的运移等大、中型油田形成的基本成藏要素。  相似文献   

19.
在统计分析录井及测井资料、运用实验测试手段的基础上,对塔中北斜坡奥陶系3套盖层的封闭条件或封闭机理进行研究发现,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覆盖整个塔中北斜坡,厚度大,具有很好的封盖作用。下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良3-5段碳酸盐岩盖层泥质含量差别明显,油气分布层位也不同,说明泥质含量是影响良3-5段盖层封闭性的重要因素,且泥质含量对应的自然伽马测井响应值达到20 API时,良3-5段泥灰岩段可作为有效盖层。由于受到充填作用、胶结作用和大气降水选择性溶蚀作用的影响,鹰山组内部形成了致密高阻层,主要靠压力差封闭机理来遮挡油气,即高阻层与下伏储层的排替压力差在1.5 MPa以上时,高阻层可作为局部盖层,对鹰山组内部油气具有一定的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清华 《石油学报》2024,(4):615-628
2003年9月,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喀拉玉尔衮构造带雄探1井在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获重大油气勘探突破,继白垩系、古近系后,塔北地区又获一重要层系发现,标志着塔北地区具备多层系立体成藏特征。基于构造样式、断裂特征及雄探1井钻井、测井、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了喀拉玉尔衮构造带烃源岩条件、油源通道和储、盖条件及圈闭类型,系统梳理了喀拉玉尔衮构造带寒武系下丘里塔格组的油气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塔北隆起深层发育两套烃源岩,其中,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为主要烃源岩层,前寒武系裂陷槽烃源岩为潜在烃源岩。研究区构造运动活跃,发育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断裂,NNW向走滑断裂叠加NW向及EW向逆冲断裂,形成相互交错的断裂体系,垂向沟通深部烃源岩与储集层。研究区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具有早期成圈、多期成藏的特点,晚海西期受强烈挤压作用的影响,多条通源断裂及相关构造圈闭雏形形成,后期构造运动叠加,研究区持续隆升,形成上寒武统大面积连片分布的构造圈闭,捕获多期油气充注。建立了下丘里塔格组“下生上储、断裂输导、近源成藏”的构造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识揭示,塔北西部寒武系下丘里塔格组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有望成为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